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云何(徵也)颂曰。
厌缘苦集慧 离缘四能断
相对互广狭 故应成四句
释曰。厌缘苦集慧者。唯缘苦集。所有忍智。名苦集慧。此慧名厌。厌苦集
故。离缘四能断者。缘四谛境。能断惑道。皆名为离。离烦恼故。下两句者。厌
离相对。广狭有殊。故成四句。有厌非离。谓缘苦集。不令惑断。所有忍智。此
忍即是先离欲染。后入见道。苦集法忍也。智是见道。苦集法智。及修道中。加
行解脱。胜进苦集智也。此位但名厌。缘苦集故。忍不名离。惑先断故。有离非
厌。谓缘灭道。能令惑断。所有忍智。此忍即是。未离欲染。后入见道。灭道法
忍。及诸所有灭。道类忍也。智是修道中。无间道摄。灭道智也。此但名离。是
断道故。不名为厌。缘欣境故。有厌亦离。谓缘苦集。能令惑断。所有忍智。此
忍即是未离欲染。入见道者。苦集法忍。及诸所有苦集类忍也。智是修道。无间
道摄。苦集智也。此名为厌。缘苦集故。亦名为离。能断道故。有非厌离。谓缘
灭道。不令惑断。所有忍智。此忍即是先离欲染。后入见道。灭道法忍也。智是
见道中。灭智道智。及修道中。加行解脱。胜进道摄。灭道智也。此不名厌。缘
欣境故。亦不名离。非断道故。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五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六
释曰。决断名智。此品广明。故名分别。就此品中。大文分二。一明诸智差
别。二明智所成功德。就明诸智差别中。一明忍智见别。二明十智相殊。三明十
智行相。四诸门分别。此下第一。明忍智见差别。论云。前品初说诸忍诸智。于
后复说正见正智。为有忍非智耶。为有智非见耶。颂曰。
圣慧忍非智 尽无生非见
余二有漏慧 皆智六见性
释曰。初两句。及第三句。余二两字。明无漏慧。有漏已下。明有漏慧也。
圣慧忍非智者。圣慧忍。谓见道中八忍也。忍非智性。决断名智。忍起之时。与
疑得俱。未成决断。故不名智。尽无生非见者。尽无生智。不名为见。推度名
见。此之二智。已息求心。非推度故。故不名见。余二者。谓余无漏慧。皆通智
见二性。已断疑故。推度性故。有漏慧皆智六见性者。谓有漏慧。皆智性摄。于
中唯六。亦是见性。谓身见等五。及世间正见。如上圣慧。及有漏慧。皆择法
故。并慧性摄。
从此第二。明十智相殊。就中四。一明渐增至十。二明尽无生别。三明建立
为十。四明法类智别治。就明渐增中三。一明二智三智。二明三增至九。三明九
增至十。旦初明二智三智者。论云。智有几种。相别云何。颂曰。
智十总有二 有漏无漏别
有漏称世俗 无漏名法类
世俗遍为境 法智及类智
如次欲上界 苦等谛为境
释曰。智十总有二有漏无漏别者。一世俗智。二法智。三类智。四苦智。五
集智。六灭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如是十智。总为二种。
一有漏智。二无漏智。有漏称世俗者。前有漏智。名为世俗。多缘瓶等世俗境
故。无漏名法类者。前无漏智。分为二种。谓法智类智也。世俗遍为境者。谓世
俗智。遍缘一切有为无为之法。为所缘境。后三句者。明法类智境也。若法智。
缘欲界苦等四谛为境。若类智。缘上界四谛为境。
从此第二。明三增至九。论云。即于如是三种智中。颂曰。
法类由境别 立苦等四名
皆通尽无生 初唯苦集类
释曰。初两句者。谓明法智类智。缘四谛境。有差别故分为苦集灭道四智
也。皆通尽无生者。此上六智。至无学身。非见性者。名为尽无生。故此二智。
以六智为体也。初唯苦集类者。尽无生智。初起之时。唯苦集类。以缘有顶苦集
二谛。作六行相。观有顶蕴。为境界故。初起之时。唯苦集类。后起时。方能遍
缘四谛。故通六智。问何缘初位。唯缘有顶苦集为境。答有顶苦集。从无始来。
未能全断。今时初断。故先缘彼。自在庆喜。
从此第三。明九增至十。论云。于前所说九种智中。颂曰。
法类道世俗 有成他心智
于胜地根位 去来世不知
法类不相知 声闻麟喻佛
如次知见道 二三念一切
释曰。法类道世俗有成他心智者。谓法智。类智。道智。世俗智。此之四
智。成他心智。若知他无漏心。以法类道他心智知也。若知他有漏心。以世俗他
心智。知故由四智。成他心智。于胜地根位去来世不知者。明他心智。不知上地
心也。不知于胜地胜根胜位及去来心。皆不能知。不知胜地者。谓下地他心智。
不知上地心也。不知胜根者。谓信解。时解脱。钝根他心智。不知见至不时解脱
心。不智胜位者。谓不还声闻。无学。独觉。大觉。他心智。前前不知后后者
心。不知去来心者。谓唯现在。他心心所。为境界故。法类不相知者。法智所摄
他心智。不知类品心。类智所摄。他心智。不知法品心。谓法智。他心智。以欲
界全分对治。为所缘境。若类智他心智。以上界全分对治。为所缘境故。此二智
互不相缘。声闻麟喻佛如次知见道二三念一切者。声闻知见道二念心。谓知苦法
忍及苦法智也。麟觉知见道三念心。谓知初二念。及第八集类智心也。佛知见道
一切心。问声闻知初二念心已。何故不即知第三苦类忍耶。答初二念心。是法分
心。第三念等。是类分心。法类不同。所缘境别故不能知。若为更知类分心故。
别修类分他心加行。经十三念。(声闻由上加行。或中加行。故十三念也)加行
方满。彼已度至第十六心。虽知此心。而非见道。问何故麟觉。能知第八集类智
心。答谓此麟觉。知法分心初二念已。为欲更知类分心。故别修类分他心加行。
经五念心。加行即满。(谓麟觉根胜。故但由下加行。五念心也)故能知彼第八
集类智心。世尊欲知。不由加行。故于见道。一切能知。
从此第二。明尽无生智。论云。尽无生智。二相何别。颂曰。
智于四圣谛 知我已知等
不应更知等 如次尽无生
释曰。谓无学位。若正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证灭。我已修道。是
名尽智。若正自知我已知苦不复更知。我已断集。不复更断。我已证灭。不复更
证。我已修道。不应更修。名无生智。论云。如是十智。相摄云何。谓世俗智。
摄一全一少分。(摄他心智。名一少分)法智。类智。各摄一全七少分。(苦等
四智。尽智无生智。及他心智。摄此七少分也)苦集灭智。各摄一全四少分(四
少分者。谓法智类智。尽智无生智也)道智。摄一全五少分。(五少分者。谓法
智。类智。尽智。无生智。他心智也)他心智。摄一全四少分(法智。类智。道
智。世俗智也)尽无生智各摄一全六少分。(六少分者。谓四谛智。法智。类智
也)。
从此第三。建立十智。论云。云何二智(有漏无漏)建立为十。颂曰。
由自性对治 行相行相境
加行辨因圆 故建立十智
释曰。由七缘故。立二为十。一由自性故。立世俗智。体是有漏世俗法故。
二对治故。立法类智。全能对治欲上界故。三行相故。立苦集智。此二智境。体
虽无别。而行相别故。立二智。谓苦智作苦空等四行也。集智作因集等四行别
也。四行相境别故。立灭道智。言行别者。谓灭智作灭静等行。道智作道如等
行。言境别者。谓灭智。缘灭谛无为境。道智缘道谛有为境也。五加行故。立他
心智。本修加行。谓知他心故。约加行。名他心智。六事辨故。建立尽智。事辨
身中。最初生故。七因圆故。立无生智。一切圣道。为因生故。
从此第四。明法类兼治。论云。知上所言法智类智。全能对治欲上界法。为
有少分治上欲耶。颂曰。
缘灭道法智 于修道位中
兼治上修断 类无能治欲
释曰。修道所摄灭道法智。断欲界已。兼能对治上界修断。欲之灭道。胜上
界故。已除自怨。兼除他敌故。由此类智无能治欲。
从此大文第三。明十智行相。就中三。一明十智行相。二明行摄净尽。三明
实体能所。且初行相者。论云。于此十智中。谁有何行相。颂曰。
法智及类智 行相俱十六
世俗此及余 四谛智各四
他心智无漏 唯四谓缘道
有漏自相缘 俱但缘一事
尽无生十四 谓离空非我
释曰。法智及类智行相俱十六者。谓法智缘欲界四谛。作苦空等十六行相。
类智缘上界四谛。亦作十六行相也。世俗此及余者。谓世俗智。作此十六行。及
作所余自共相行。以世俗智。缘一切法故。四谛智各四者。苦等四智。各有自谛
四种行相也。他心智无漏唯四谓缘道者。此明他心智。若无漏者。唯四行相。谓
缘道谛。作四行相。有漏自相缘者。有漏他心智。缘自相境。缘心心所自相法
故。如境既自相。行相亦自相也。俱但缘一事者。有漏无漏。二他心智。俱缘一
事。谓缘心时。不缘心所。缘受等时。不缘想等。论云。诸他心智。有决定相。
谓唯能取欲色界系(简无色界。不知上故)。及非所系(缘无漏故也)他相续
中。(缘他身也)现在(不缘过未)同类(法分他心智。知法分心。类分他心
智。知类分心。有漏他心智。知有漏心。无漏他心智。知无漏心也)心心所法
(不缘色故)一实自相。为所缘境(唯缘一事。名为一也。不缘假法。名实也。
不缘共相。名自相也)空无相不相应(三解脱分别也。谓缘道谛。作四行相。与
无愿解脱门相应。不作空非我行。不与空解脱门相应。不作灭谛四行相。不与无
相解脱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