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说庄子(四)-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拱手作揖,你好,我好,大家好,存有上下尊卑,那就多余了,虚伪了。因为在大道中万物平等,万法平等,如果有了尊卑贵贱,对大道来说是一种亵渎;对万物来说,就是不公平。对大道而言,对大道的自然性而言,人的社会性,特别是社会中衍生出的“礼”是多余的,画蛇添足而已,甚至是虚伪不实的东西。

第一部分 3。一说礼义庄子就有气

    “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庄子在这里引用《道德经》的原文作为立论依据。的确,我们离“道”一步才谈“德”,离“德”一步才谈“仁”,在纯粹的大道中,它原无所谓“德不德”。你退后一步,有了感觉以后,人的精神念头一起,就看到有道了、有德了、有仁了、有义了、有礼了。实际上在宇宙之中,到哪里去找这个“道德仁义”?“道德仁义”都是人心的产物,都是社会化的产物。“道德”也是人心对宇宙的妄加揣测,对大道的妄加揣测。比较而言,对“道”而言,对“德”而言,这种揣测,都还有点不完全出自于人情。在道家看来,“道德”是与社会无关的,一涉及“仁义礼”,就与社会有关了。这个人“仁”,那个人“不仁”,这个人“义”,那个人“不义”,于是乎,就有了评判的标准。就像自然界的马一样,套上缰绳,安上马鞍,钉上马蹄掌,然后被使唤着拉车子、抬轿子,就被驯化了。同样,在“仁义礼”等缰绳、马鞍的框框内,人也失去自然性,变成了一个社会人。

    道家学说对礼法历来持鄙弃的态度,因为道家学说强调自然性,强调“体道而行”、“体道而生”,已看到礼法、仁义的弊病。为什么人类智慧之门一打开后,就给地球、给万物带来了麻烦?在今天我们是很清楚了,生态学、环保主义者已告诉我们不少的道理。我们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站在社会的立场上,社会要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不得了、了不得。但是你站在狮子、老虎的立场来看,它们要完蛋了呀!你站在山川、草原、湖泊的立场来看,它们也全部都完蛋了嘛!人类社会的不断扩张加剧了地球的萎缩,人类是在慢性自杀。所以从整个地球的生命史、文明史来看,从整个人类社会史来看,在上溯一万年乃至十万年的背景下,庄子的说法、道家的说法没有错。现在的老板们,为老板服务的那些经济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只图眼前利益,他们要政绩、要效益、要赚钱、要社会繁荣等等,对社会而言也说得过去。而实际上社会发展越快,对生态环境的摧残破坏也越严重,这样离人类社会乃至地球生态环境的毁灭、死亡就越近。有人认为道家学说消极,这要看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理解,若以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来看,道家学说不失为一贴清醒剂,表现出超常的智慧和高明。

    “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华”就是花,花哨、表面的东西,是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而且是主要矛盾、罪魁祸首。

    “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这里又引用了《道德经》的话,《道德经》原文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对于文化的修为、对知识的摄取要多多益善。但“为道”呢?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就要减,减到零才行。这里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生也有涯,知也无涯”。这个“知”,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也可以说这个无穷无尽的“知”等于是“无”,是“无知”。生命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就决定了“已知半径”是有限的。“已知半径”有限,而我们需要认识的空间和内容则是无限的,所以在你还没有认识到之前,这个未认识的领域对你而言就是一种“无知”。

    现在的大学图书馆里充满了各类书籍,文化知识和信息的数量爆炸增长,一千年以前到哪里去找这些呢?并没有这些文化、知识内容,像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等,一千年前都是没有的。但“没有”并不是“不存在”,它本身是“知也无涯”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我们认识半径的扩展,逐渐把“未知”变成“已知”。我们不断地把“未知”变成“已知”,但是这个“知”永远处于无限小的状态,而“未知”永远处于无限大的状态,这就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困境。康德二律背反的一个主要命题也描述了这个困境,这个命题在两千多年以前,老庄早已说得入木三分了,只不过在表述方式上,康德的表述是很理性化的,而老庄的表述是很感性化的。

    “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无为”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安住于这样一种“无”的状态。这个“无为”并不是让我们“不知”或者“不为”,而是说我们的心本身就是这样,我们要安住于此,这是我们的本钱。只有“无为”才装得下这个“有为”,只有“无知”,你才能把“已知”的半径无穷发挥,并发挥到极致。如果我们满足于“已知”,或者局限于“已知”,如果我们被“已知”的东西束缚住,你怎么能够扩大自己的半径呢?只有我们处于“无为”状态,你“能知”的半径才能扩展、延伸到别人难以企及的空间。所以“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样来的。如果我们局限于“有为”,你就不可能“无为”。但是我们对“无为”要有正确的理解,很多人理解“无为”时都不准确。“无为”与道同在,与道同体,它是无限的,人心处于“无为”状态时,才能真正把自己的灵性发挥到极致。这一点,需要大家认真去领会。

第一部分 4。回归到婴儿时代,那是不可能的

    “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当然,我们今天都已成为人了,有头、有脑、有四肢、有五脏、有百骸,此外我们还有种种的知识和文化,受到社会的种种教育,已经“为物”了。什么叫“为物”呢?本来是人体干细胞,什么也算不上,现在已演化成各种细胞,已经在模具里铸成了生命系统。就像一团泥巴,铸成瓶子就是瓶子,铸成罐子就是罐子。既已“为物”矣,你就不能当未成形前的、能万化万应的“那个”来用了。

    “欲复归根,不亦难乎!”我们都是成年人了,有的已经步入老年,想回归到婴儿时代,那是不可能的。想想自己少年的时光,那时是很舒服的,我们这里最小的才十七岁,我也想回到十七岁的时候呀。当时作为红卫兵,到北京见毛主席好激动、好冲动,吃饭、坐车到处跑都不要钱,多舒服呀!现在不可能回到那个时代了,我们这个年龄也不可能回到那个时代了,但是经常做梦,很留恋青春少年时。那个时代谈恋爱都热络一些,现在觉得热络不起来了,现在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年轻人的冲动和感觉,就连爬山都不行了。以前我的腿力好得很,前些天,我的一位几十年的老朋友来看我,他说我当年腿力是很厉害的。他是个武术高手,当年到江油来看我,他的脚力都赶不上我。下火车到我们生产队有三十里,走得他们一身汗;而我呢,毛毛汗都没有出,我就走回队里了。

    所以“欲复归根,不亦难乎!”我们受到种种污染,酒色财气的污染,功名利禄的污染,有的人很向往这些,得不到就郁闷。也有许多成功人士留恋当年,那时没有这种利欲的污染,那种纯洁的心灵多畅快,无忧无虑,多了然。但是,你现在想回到那种精神状态很困难。当然再过十年、二十年就返老还童了,就老还小了,因为脑袋就不管用了,没有用了也就回归婴儿了。但是一个老婴儿,生活需要人照料,是“老而不死谓之贼”了,也没有用,所以真正要“复归”确实很难。

    “其易也,其唯大人乎!”那么怎样使人能够“归根”?只有“大人”,也就是圣人、悟道的人才能“归根”。怎样理解呢?因为“大人”——圣人、悟道的人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就是打破了生死的隔阂,打破了生死的分别,能把生死平等来对待。

    “生也死之徒”,“徒”,就是哥们儿,生是死的哥们儿,死是生的哥们儿,都平等对待,因为生死是一体的。“死也生之始”,死后到哪里去?再生了吗?用佛教的话说就是“转世”,六道轮回里去转转也好,总之给你一个新的形态。现在科学讲“物质不灭”、“能量不灭”,佛教讲“业力不灭”。庄子、道家里讲死了,哪怕成了灰,也可变树、变草,狗吃了变狗肉,蚂蚁吃了变蚂蚁肉。总之运化、变化无穷,死了可能被千百万亿个细菌消化,你变成了千百万亿个细菌,成了微生物,总之都属于“造化”、变化,都还在乾坤之中。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谁知道生死的起点在哪?终点在哪里?谁知道生死的阶段性、生死的过程是怎样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当然,这是道家的学说。佛教讲“四大和合”,“四大和合”即“地、水、火、风”,另外还加上神识。如果没有神识,只有“四大”——地、水、火、风,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人,像现在的实验室,给它一百个亿也造不出只苍蝇来。

    但是道家认定了“人之生,气之聚也”,这个“气”,并不是空气,它是指一种“精神元气”,这种“精神元气”,如果积聚了就生,散了就死。我曾多次见过死亡的过程,我给一些老先生送终,有的是在家里送终,有的在庙里送终,有的在医院里送终。他们在生死一刹那间,当时是非常清醒的。就像离欲老和尚、本光法师,他们在去世之前都是非常清醒的,还在摆龙门阵,摆着摆着,就那么一线气不在,头一扬就走了。有些是在病痛之中,虽然他身体不安,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