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日本东亚地区主义的演变及其对地区经济合作战略的影响+-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来看,似乎验证了Huntington;S。P。的政治学解释中文化解释的合理性。Huntington;S。P。解释中所应用
的几个关键词是文明…文化、冲突等。而本文在解释日本经济衰退中的“社会事实”时,提出以“反思性”、
“反思文化”、“全球化…地方化”等概念来构筑解释体系。当然,这就需要对大量的“社会事实”做出实
证研究的基础上,才能证实“反思文化”的存在。但这里最重要的不是数据的一般分析,而是从理论上
大胆提出一种假设。 

④ 山田辰雄(原庆应大学法学部教授)就历史教科书问题谈了以下看法:我一直认为中日双方在讨论历
史问题是首先有必要依据历史事实冷静地讨论。此时要求日本人持以一种坦率的态度,承认过去的历史。
我认为,中国的研究者在谈论历史问题时,同样也需要有一种对等的态度。为过去侵略过中国而感到痛
心的日本人也为数不少,一个证据就是有问题的历史教科书采用率不到1%,我认为中国研究者在批判侵
略战争时,也须对此有所考虑。'“中日关系中人与文化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济大学亚洲太平洋
研究中心和日本日中关系学会共同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2003年11月23~24日' 

为准则,以“地方化”来加以实践。由此,“本土化”和“反思性”都是一种调和或协调的
手段,但其机制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 

 

“反思文化”与日本成为普通国家 

 

 依照上述的概念分梳,以下就前面已经提到过的或还没有提到过的“社会事实”进行分析
和解释。就政治上的敏感问题而言,最早由教科书问题,较近则有“有事法案①”、修改“宪
法第9条”、从PKO(联合国维和机构)到PKF(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卫厅升级为防卫省②,
以及内阁成员包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等。对这些问题,日本舆论的普遍看法可能与我们
的估计截然相反,或者差异较大。面对这些“社会事实”, 若仅仅嗅出右翼势力的抬头和扩
大,恐怕远远没有把“社会事实”解释清楚。如果右翼势力的观点与一般舆论是大致相吻合
或接近的,那就需要我们去重新解释“社会事实”。这并不是要否定右翼势力的抬头和扩大
这一事实,而是在一种文化解释中去找出新答案。这样做要比纯粹的政治化解释更有意义。
第一,政治学的解释离不开文化解释,只有这样,政治解释才更有深度和广度。第二,文化
解释不带有鲜明的、排他的价值取向,但这并非无价值基准,而是基于理性意义上的一种“真
实性”(ture)来完成的。第三,文化解释不但可以解释政治,而且可以预测政治的“走势”③。 

 本文认为,扶桑社历史教科书引起轰动④,“有事法案”出笼,修宪论成强势,从PKO
到PKF、防卫厅升级为防卫省,国会议员及政要正式或非正式、个别或集体参拜靖国神社等,
问题的背后是一种“反思性”的文化机制在起作用。这种“反思性”的文化机制在日本经济
起飞时期或者在经济成长期和顶峰期则表现得较为微弱和隐蔽,而到了泡沫经济出现时,则
开始转强和日趋明显。或许可以把“反思性”的文化机制比作周期性出现的东西,比如战败
后的一段时期,也有过以丸山真男'1952'为代表的“反思性”的文化行为,后来也出现过鶴
见和子'1977'的“反思性”的社会理论。但是,这不是“全球化…地方化”框架里的“反思


性”,而是“传统…现代”意义上的“反思性”。“全球化…地方化”框架里的“反思性”严
格地说是最近十年来的产物。“反思性”作为一种“风险意识”,对个体或国家无时不在起
着作用。 

日本在转变为普通国家的过程中,上述的政治行为有可能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在“全球
化”的大环境下,通过“解释”、“参与”、“规范”、“程序”,重新确认“地方化”。
所谓“解释”便是重新解释历史,修改教科书;所谓“参与”就是从PKO到PKF;所谓“规
范”便是将参拜靖国神社制度化,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所谓“程序”,就是修改宪法第9
条,提出“有事法案”等等,重新确认和强化这种“地方化(个别化)”。这些从根本上说
就是日本诸邻国所不愿意看到的“反思文化”在政治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
最近十年日本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上升与这种“反思文化”有一定的关联。 

重新确认“地方化”过程,不仅“反思性”的机制在起作用,它同时也是主体操作的结
果。一方面,“反思文化”机制在体制、制度、组织、个体各个层面上运作,另一方面,“反
思文化”机制要求主体(在组织的场合为国家领袖和政党、国家公务员,大学、公司、企业、
团体中的精英层,在个体的场合就是每一个人)去选择和操作,重新修正行为模式,确立战
略目标,以期化解“全球化…地方化”下的各种风险。这就意味着正在形成一种“反思文
化”。“反思文化”被认可的一个理由便是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反
思文化”尽管被认可,被实践,但作为一种主流文化依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毛病,即难以摆
脱被夸大,甚至被歪曲地利用的命运。为此,在使用“反思文化”的概念来分析和研究日本
问题时,需要把握其中的区别和差异。 

以上仅是围绕着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来说明“反思性”。然而,也可以举出其它方面的
许多例子来阐明“反思性”。比如,“反思文化”在日本的企业中已经出现,以取代长期以
来被推崇的“日本式的经营理念”。日本企业里的“年功序列制”(the seniority system) 正
在被打破。企业会抛弃以往的“终身雇佣制”来避免风险,提高竞争力。而企业中的个人的
“反思性”也促使员工重新给自己定位,有风险,但也有机遇。虽说企业组织本身在面对市
场波动时已具备一种适应…调整的反应装置,但这并非是一种从构造上可以解决问题的反应
装置,而“反思文化”则根本不同。“反思文化”反映在企业行为中,将会在组织和个人的
结构和内容上,形成一种重组结构,提高效力,避免风险的强大力量。 

 总而言之,“反思文化”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正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
扩大和渗透。“反思文化”能否把日本从经济衰退中拯救出来,这并不是笔者想预测或看重
的,笔者的初衷,则是在日本经济衰退中,从行为的象征意义上作文化解释。正是基于这一
点,本文才以“反思文化”这一分析概念去把握日本是如何转变为普通国家的,解释这一过
程的内在机制以及文化特征。“反思文化”是日本文化的现时态,在“反思文化”的分析中
可以再解释或再构日本文化的一般特征,若能真正做到这一点,那就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
重要课题了。 


① 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2002年度)赞助,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现代中日两国青年相互认识的比较
研究》课题组已于2003年上半年在中国和日本分别实施了《中日大学生相互认识的调查》(简称“问卷
调查”)。相关的分析数据均出自“问卷调查”,以下不一一注明出处。就“中日关系的现状评价”,“问
卷调查”中回答“一般”和“比较好”的占到7成。 

② 石田锭二(前丸红驻京代表)的看法如下:中日年轻人之间对对方不喜欢的人很多。对于摩擦原因,
经常在说日本人的历史认识不够。摩擦是否全部是历史问题而引起,还是有其他原因,我们应该探讨。
要讲的很多,这里仅讲一点,即中国学校教育中有关日本人形象极坏。这数十年来日本教科书的问题是
普遍议论的话题,但是中国教科书中的问题,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呢?在中国教科书中,对日本描写是侵
略者,惨无人道的,这样一种印象。在各个地方还有许多战争纪念馆,我不是否认战争,而是觉得过分

 

“文化环境”的操作可能性 

 

把握和理解上述的“反思文化”与改变我们所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环境”,尽管处
于两个不同层面,但是并不是完全相互脱离的,而是存在着一定内在机制。通过改变我们所
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环境”,会有助于把握和理解“反思文化”。当然,即使不存在“反
思文化”这一概念,也会出现其他类似概念,这就意味着改变我们所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的
“环境”这一行为本身已经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这里的经验假设只是作为一个步骤或方法,
试图证明这样的结论,即我们所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环境”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是可以
操作的。而且,这种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构筑一种温和与开放的“文化环境”。 

如前所述,“文化环境”与“反思文化”本身并非是同一层面的概念,但是作为一种分
析概念,一旦重叠以后,就有可能实现某种程度的操作,即可以付诸实践,作为文化或政治
战略的手段。因此,使用“文化环境”这一概念与“反思文化”一样,本身目的在于重新认
识日本,正确解释日本走向普通国家的内在机制,并预测其基本走势。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
“文化环境”,恐怕很难解释日本接二连三出现的“反思文化”。这里不难想象,不健全的“文
化环境”容易诱发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潮泛滥。目前国内的“文化环境”令人堪忧。 

为此,本文认为,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上思考问题时,“文化视点”不可缺少,并以这种
文化视点为基础,构筑“文化环境”。作为“文化视点”,其本身不是情绪化的东西,而是
理性的东西。本文认为,以往贸易摩擦主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