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在中国,你看我们老祖宗,千万年前虽然没有文字,不能说他没有文化,不能说他没有教育,他有道,他有德、有仁、有义,他与性德相应。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归纳成一个字,在中国就是“孝”字。你能说这个孝,几千年的东西,现在人要不要?不要了,不要就天下大乱,管用!人人都讲孝悌,这社会是祥和的,人与人之间不会有相争的,相亲相爱,社会是安定的,社会是和谐的,那怎么不好?你能说它不管用吗?在中国有历史记载,用了五千年,没出毛病,现在不用,问题出来了。讲得详细一点,古圣先贤教育总不外乎伦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讲尽了。在佛法里面,三皈、五戒、十善也就讲尽了,比中国讲得还简单。十善业道一扩充、一展开,小乘三千威仪,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一展开!八万四千细行一收起来就是十善业,是纲领,不多。三皈是什么?三皈是觉正净,三皈是闻思修,三皈是戒定慧,一体,一桩事。三皈、五戒、十善讲一桩事,就是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的体相用。世出世间法没有例外,都是讲的当人自己,这是我们首先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的。所以不要看轻这个东西,三皈五戒是离苦得乐的津梁(工具),是趣向大涅槃的根本。
大乘经里面把涅槃的意思讲深了,不是当时印度各个宗教跟学术里面所说涅槃的含义。佛把它扩充,讲得更圆满,大讲的是法身,大般涅槃,灭讲的是解脱,度讲的是般若,这讲得好。释迦牟尼佛出世给涅槃下了三个定义,法身、般若、解脱,这是我们学佛人终极的目标。我们希望证法身,法身里面有圆满的智慧,法身里面没有苦,离一切苦厄,无苦那就是乐。佛这种解释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三德秘藏,法身、般若、解脱这三德,性德,秘密藏在自性里头。惠能大师开悟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就是具足三德秘藏。人人都有,一切众生没有一个没有。这个众生的意思非常广,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肯定具足三德秘藏。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动物是众缘和合而生,植物也是,矿物也是,自然现象也是,我们抬头看到空中的云彩,云彩也是。有没有三德秘藏在里头?有。一片树叶里头有没有?有。一粒尘沙里头有没有?有。一滴水里头有没有?有。统统都有,平等平等。而且还有个秘密,它为什么叫藏?部分里头有全体的秘藏,这是我们一般人不知道的,一微尘里面有遍法界虚空界的信息。所以佛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跟一切是平等的,一切不多,一不少,多跟少是一不是二。这很不容易理解,它是事实真相。
《大涅槃经》给我们说涅槃有四种大乐。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就是要证大般涅槃。为什么要证大般涅槃?大般涅槃有四种大乐,我们要不要?这很诱惑人的。这四种大乐,第一种“无苦乐”,我们这世间太苦了,他没有苦。简单的解释,“无苦乐者,谓无世间之苦乐也”。世间之苦是什么?三苦、八苦,这佛经上常说。三种苦是苦苦、坏苦、行苦,佛把所有一切苦分为三大类。苦苦里面讲了八种,八苦,实际上八苦只是三苦里的一种,苦苦。八苦是什么?“生、老、病、死”,哪个人能够避免!除这四种之外还有四种,“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冤家对头,你不喜欢的事情偏偏碰到;“爱别离苦”,你亲爱的人,你喜欢的事物,你控制不住,常常会失去;最后一个,“五阴炽盛苦”,五阴炽盛是什么?烦恼,内有烦恼,外面有诱惑,你没有办法控制,起心动念,《地藏经》上讲的“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是一切苦的因。八苦前面七种是果,后头一种是因。
坏苦是讲色界天。色界天人把七情五欲控制住了,为什么?他得到禅定,定功虽然不能够把烦恼断掉,他能够把烦恼控制住,不起作用,所以他八苦没有。虽没有八苦,他有坏苦,为什么?他还是有寿命,寿命虽然长,寿命到了,定就失掉,苦又现前,这不是办法。行苦是对无色界讲的,因为无色界他连这个身都不要了,真的是高级凡夫。我们在《老子》里面读到,老子就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我最大的忧患是什么?因为我有个身体。没有身体多好,没有身体省很多事情。无色界天就是没有身体,没有身体他不需要饮食、他不需要居住的房子。色界天有身体,他不要财色名食睡,这个东西他放下了,他有身体,有身体就有居住的环境,就有宫殿,宫殿会坏,寿命到了身体会失掉,所以他有坏苦。无色界没有身体,不需要宫殿,好!为什么说行苦?他不能永久保持。我们前面说过,非非想处天,这寿命最长的,八万大劫。八万大劫是很长,它一定还会到,八万大劫到了怎么办?到了他烦恼又起现行,他控制不住,叫行苦。所以佛讲三界统苦,这个要知道。
知道三界苦,那我们一定要发个心,我脱离三界,我永远离开三界,求出离三界,这是对的、正确的。脱离三界就是脱离六道轮回,世间苦乐就没有了。世间苦是真苦,世间乐叫坏苦,这个乐他不能保持长久。所以“世间之乐,即是苦因”,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中国古人讲修养,君子求淡泊,那就是苦乐二边都舍掉。道家特别重视这种修为,不但名利淡泊,一切受用无不是求淡泊,修养自己的天性,保持自己的纯善纯净。在佛法里面很像小乘的修行,着重自利,不愿意去利他,跟大乘不一样,大乘是主动去利益众生。可是要知道,大乘在小乘之上,如果你心里不能够淡泊名利,你学大乘,你学得肯定有偏差,不但不能利他,也不能自利,那你就错了。
所以世尊教人,先学小乘,后学大乘,有道理!先放下,彻底放下,七情五欲统统放下,然后你才有能力、有德行、有定功、有智慧,你才能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你可以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外表看是一样,里面看完全不一样,里面什么?凡夫他染,你不染,你永远保持着清净平等觉,一丝毫不染着,这叫大乘菩萨。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对你有没有伤害?一丝毫伤害都没有,为什么?你永远住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样人才能够学大乘菩萨普度众生,在普度众生当中消除自己业障,这个业障是习气,提升自己的境界,不是这种修行不能证得圆满。
《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里面所示现的就是这桩事情,菩萨怎样修成究竟圆满的果德?不能离开众生,天天跟众生在一起,历事炼心。历是经历,你不经历这个事,你怎么晓得你真的成就?历事炼心的时候,知道事是假的,心是真的,那不是妄心,是炼真心,真心起作用,不是妄心起作用,他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我们一般凡夫看不出来。所以《华严》这部经真正是究竟圆满,有究竟的理论、有周圆的方法,后面还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带表演。方东美先生早年把这部经介绍给我,他说这书编得太好,全世界找不到第二种,带表演。我学了佛以后看四书就有这个感觉,朱夫子编四书那个灵感可能就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这很可能,因为他亲近佛门这些祖师大德。你看四书的编辑,“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孔夫子当善财童子表演,《孟子》是孟夫子也当善财童子表演,把学庸的理论方法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来给我们看,很像五十三参,它跟《华严经》太相像了,所以成为最好的教科书,几乎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当中变为中国读书人主要修学的课程。
下面他引经书,“故经云,不断乐者,则名为苦。以断乐故,则无有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这个话我们很不好懂,世间这种乐要断,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知道,世间人所有的乐是从外面来的,自性里面的真乐,《论语》第一句话就说出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圣贤之乐、涅槃之乐从哪里来的?是从学习来的,是从内里面往外发的,不是外来的,外来的是什么?外来是刺激,譬如像现在的打吗啡,服毒,他找刺激。他为什么要服毒?他认为那个乐。那个东西有副作用。今天世间人不懂得,寻求外面的乐确实就像打吗啡、就像服毒,乐之后苦就来了,所以乐是苦因。我们把世间这种享乐,五欲六尘之乐把它舍掉,你苦就没有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再想想,享受五欲六尘之乐里头会不会勾起贪瞋痴三毒烦恼?如果在享乐里面会引起贪瞋痴慢的烦恼,那就不是真乐,贪瞋痴慢烦恼在造业,你有没有想到将来的果报?这些例子,讲经教学的大德们,我常常听他们引用生活上实际的例子。现在人吃喝玩乐,他认为这是乐,他不知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到灾难来了,病苦来了,后悔莫及。
涅槃之乐凡夫不知道,跟凡夫讲也讲不清楚,为什么?他从来没有感受到。真正能感受的人确实不多,什么人?真干的人,学习圣贤的教诲认真落实的人他能体会到。愈是认真,我相信他体会得愈深,体会得愈多;不是认真去学习、从内心里发真诚心来学习,他体会不到,纵然天天读诵、天天听讲,听佛菩萨来讲,他感受都是有限的,为什么?他有障碍,他障碍没去掉。障碍总的来说还是分别执着,分别执着除掉,他感受到真乐,不是假的。常乐我净,这是自性里的四净德,那个乐是什么?涅槃之乐。大修行人都是世间绝顶聪明智慧的人,他不傻,你们看他是傻瓜,世间这么乐不会享受,要去修苦行,你不知道他那里面有大乐,你们这些乐怎么比都比不上。你要是晓得,你会跟他一样,你也把世间欢乐全部舍掉,这里有真乐。
经里面说,“不断乐者,则名为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