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6摄大乘论略疏-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論曰依止(至)性故。釋曰由諸(至)非愛者一切諸法生起因及一切諸法自性差別無非一阿梨耶識緣起轉變。何以故。無始以來自性分別差別分別總執分別虛偽名言熏習所依所緣悉皆依止本識故。二分別等者起下。○二明分別愛非愛緣生。
    論曰復有(至)因故釋曰約三非愛。本文可解。釋中顯三世兩重十二緣。顯因者。謂前際唯說無明行因故。顯果者。謂後際唯顯生老死果故。顯因果故者。謂中際具顯三因五果故。根本八分者。蓋指五果三因也。十二緣起支不出惑業事三。如俱舍論第九廣明。烏沙絺梵語未考。芭蕉梵名乎。二種生身者即愛非愛二身也。此二是福等三業所感果報可知。福業乃感欲界人天果。不動乃引上二界果。非福業乃引三惡趣果如俱舍業品明。餘文可解。○二明由迷二種緣生生妄計二。初正明。二約譬明。初中亦二。一明由迷第一緣生生二見。二明由迷第二緣生執我作者受者。初中有二。今初總標。
    論曰若人釋曰迷有因者。釋中末一句是起下。可知。○二別釋中二。今初明執不平等因。
    論曰若執(至)在我。釋曰僧佉無憂。此中四計。初僧佉自性計。二宿作因計。三自在天計。四八自在計。初僧佉自性具如金七十論及唯識論疏明。五義以證立自性是實有。可知。後代學佛教者譚性理多墮此見處。不可不辨。後三計可解。外道諸見。如長阿含十四。增一阿含四十三。婆沙百九十九·第二百。瑜伽第六·第七·八十七。顯揚第九·第十。大乘義章四。末法苑義林第四末等明。今略不辨。○二執無因。
    論曰或執釋曰由(至)不外人見世間現事一分有法爾自有不由因。此判道理以為無因。如法苑六十二見章等明。○二明由迷第一緣生執我作受者。
    論曰若迷釋曰亦由受者。本文可解。釋中三。惑者即上所舉三惑也。此中初總標。次明增因減因。次明增果減果。次明增事減事。次結上。次明生我執作者受者執。我者如我所謂本識。作者如本識變造諸法。受者如本識所執取。可知。○二約譬明中二。初正約譬明。二結釋。今乃初也。
    論曰譬如(至)受者。釋曰眾多(至)見等。阿梨耶識體性因果即上三相也。文旨明著。合法可解。六十二見者。如長阿含十八。婆沙百九十九等出。○二結釋。
    論曰由不釋曰初(至)者執。本末文義明了。可解。○三略標三相以彰本識攝一切法中二。今初正舉三相似彰本識攝一切法皆盡。
    論曰若略(至)皆盡。釋曰阿梨(至)識攝。此中初明三相。後由此下明本識攝一切法盡。初中本識種現一體義分。可知。後中三界六道四生只是義門差別而已。如是雜染一切諸法無有不入本識中攝盡者。可知。○二以頌顯。分為七段。今初略顯外內別。
    論曰為顯(至)真實釋曰已說(至)本故。偈中初句若具說者應言外內不明了明了。偈窄故。如斯至釋當知釋中言種子有二種子外等。下子字應一字寫铡J怯杏浻凶挚譄o字寫铡kS譯云外種子不可記義故。唐譯云外種子是無記義。可尋。次辨內外假實。可解。○二明種子六義。
    頌曰一切(至)自果釋曰一切種子生義。種子六義具如唯識論第二(二十一紙)及疏明。可尋。頌中云。如引顯自果者。如字恐能字寫。○三明所熏四義。
    頌曰堅無記(至)相應釋曰如此方便受熏所熏四義如唯識二(二十三紙)論及疏明。能熏亦有四義。如彼論辨。可見。○四結釋本識具諸義受熏義成。
    頌曰若異(至)體相釋曰若異以故此中初敘唯本識應受熏非餘法。次明本識具六義。次明生起識雖具六義得為種子全缺所熏四義故非是受熏識。本識能具六義及四義故能受熏習轉為種子也。生起識雖具六義等者。若是設言之詞則義不摺M尽H羰菍崉t是亦從始向終之說也。餘識則等八字乃承上起下之辭○五遮餘識立熏種。
    頌曰六識(至)應爾釋曰六識相熏。此中自四義。初明六識無前後相應義。二明三差別相摺H顒e者謂別別所依。別別所緣。別別所作意也。寂曰。今譯似文有脫錯可考。隋譯云三差別相摺咭灰蛔R各各依止生各各攀緣生各各作意。復有別義謂諸識各別相故。唐譯云三差別相摺咧^彼諸識別別所依別別所緣別別作意。復有餘義別別行相一一轉故(文)今譯未了可察。三明二識不同時。遮經部師計前念熏後念。唐譯云。譬喻論師欲令前念熏後念。為遮彼故說言二念不得俱。無有二剎那一時而有俱生俱滅熏習住故。隋譯云。譬喻者說前念得熏後念。為遮此義故論云二剎那不俱。無有二剎那並起義。若同生同滅熏習乃得住後兩譯文旨分明。今譯雖其旨同迴文未盡乎。應知。四若汝言下遮識類受熏計。彼言。前識後識雖不同時並起。是識類故亦得相熏。故言餘生例應爾非汝所執等者。非字。蓋以字草铡1艘嗖辉S諸根淨色相熏。故舉彼所計以例准之。諸色根雖同淨色類汝既不許相熏。六識例亦應爾雖同識類不相應故不可說熏習。隋唐兩譯其旨了了可見。○六明外內二種子各有生引二因。
    頌曰此外(至)滅盡前已滅盡。此中初正明二因。二約譬明。三結釋。文旨瞭然。可解。今此明二因之文自有兩勢。一顯種子有生引二功能。二暗斥譬喻者計前後念相熏識類相熏。以轉轉相生相續是本識所持種子力用非前後相熏等義故。餘文可解。○七重明外內種子其義不同。
    論曰譬如(至)有熏。釋曰若內熏習。此中初半偈是總標。後二頌是別顯。釋中初略明外內不同。次此義非證下顯不同所由有三。初約聞等熏習明內外熏有無。二復有下約二過失以顯內有熏習。三復次云何下明外若成種必由內種。何以故。以一切法悉從本識種而生故。是故內有熏習。外無熏習。後一由下結上三節。可知。○二更明愛緣生。於中有二。初正明受用緣生。二引證明。今乃初也。
    釋曰前已(至)云何。論曰所餘用識。釋曰此六(至)貌云何。若大乘始門說則諸識各別體。從各種生是依他性。若終門說則七轉識全攬本識生。猶如水波。唯是一體之義分而已。故三界六道四生等執為我法。虛妄分別境為生起識。虛妄分別所遍計依他離言實體名為本識。然則本識與諸識但有二義。而無二體。今此論陳譯中往往有順終門之說。可謂從始向終之意趣矣。又此前後唯辨本識及與生起六識。不言第七末那。是亦與起信論宛相似焉奇哉。餘文可解。○二引證明二。今初引中邊分別論偈。
    論曰如中。釋曰一說心法。釋中云云。與成實論等所立大旨相同。可知。辨中邊論上偈曰。一則名緣識。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別推心所。長行曰。緣識者。謂藏識是餘識生緣故藏識為緣。轉識受用主故名為受者。此諸識中。受能受用想能分別思作意等諸相應行能推諸識。此三助心故名心所(文)新舊二論其旨頗異。可知。○二引阿毘達磨偈。
    論曰此二釋曰此言(至)常住。此一段文與上互為因果章其旨全同。今但由二識更互為因果是緣起之大本引以為證耳。○第七四緣章二。初標章名。二正釋文。今乃初也。
    四緣章第七。○二正釋文中三。一總標。二別顯。三結釋。今乃初也。四緣者出於瑜伽第五。雜集四及五。智論五十五。唯識第八。述記八本。大乘義章三本。
    釋曰如此(至)四種緣。第一窮生死級生即上二緣生中分別自性緣生也。○二別顯中三。今初明第一窮生死緣生為是因緣。
    論曰若於。釋曰因緣(至)因果。毘婆沙宗說因緣是五因性。今大乘因緣碩異於彼。但於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建立因緣。種種相續亦因緣攝。除此所餘無親因緣。如唯識明。二明第二緣生是增上緣。
    論曰於第釋曰由無(至)報故。二種增上緣與通途異。其旨珍奇。可知。云若不下無明者。謂見所斷分別起無明。言修道無明者。謂修所斷俱生起無明。言須陀洹人等者。舉見所斷惑已斷者不造感有業。以證無若下無明諸行不生。言阿那含等者。舉那含欲惑已離故不受欲界生以明無修道無明諸行不熟。可知。○三明第三受生緣生有三緣。
    論曰復次。釋曰從根(至)次第三緣生六識。可知。種子生六識者即是第一緣生故非今所明。今但由根境及前滅識緣生六識之義以明受用緣生耳。非六識生時無因緣也。○三結釋。
    論曰如此釋曰以四四緣。顯了義乃如上所說。所謂耄芰x者即大乘終門之緣起也。華嚴五教章六義為因緣中明從始教緣起向終教祕密緣起。從終教緣起入圓宗十玄緣起之義趣(云云)若約大乘祕密則一切法但一如來藏心迴轉。故曰因曰緣曰果只是義門差別而已。是故三種皆生緣悉具四緣。可知。今釋有從始入終之旨。此文特著矣。隋唐兩譯全無此文。具略料簡如懸譚述。四緣之義大小兩乘法門之樞柱也。具如瑜伽論第五。雜集論第四·第五。唯識論第八。智論五十五。俱舍論根品等明。不遑此載。上來釋相品竟。  
    自下第三引證品三。初睿访6终隆H尅=衲顺醵

攝大乘論釋卷三
釋引證品第三

    釋曰此(至)道理。○二一正釋六章。初煩惱不淨章中二。今初釋章名。
    煩惱不淨章第一。○二正釋文二。初承上起下。二正釋。今乃初也。
    論曰此阿。釋曰如此立諍。○二正釋中二。初徵問。後答釋今乃初也。
    論曰云何釋曰彼云問故。○二答釋中二。初總明若無本識則一切各子依止不成。二正明煩惱不淨品離本識側不可成。今乃初也。
    論曰若離(至)成就釋曰若汝(至)此名。此中初明三義離本識則不應成。三義者謂淨不淨品及正道理。後開三章以為六章。於前三義。淨中開世間淨出世間淨。不淨中開煩惱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