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6摄大乘论略疏-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論曰無分釋曰此五(至)顯示。唐譯云通達隨念安立和合和意思擇差別。釋云云。大旨相同。唐譯九文最明暢。易解。隋云以一切法為一搏相總相攀緣智。與今少異。隋譯釋與今同。唐譯云。和合思擇者。謂總緣智觀一切法緣同一相。由此智故進趣轉依。○二成立無分別智義中二。初總標。二別釋。今初。
    論曰為成釋曰已說偈。唐譯云無分別智成立因緣。可知。○二別釋中有二頌。今第一頌。
    論曰餓鬼釋曰譬如說(至)說偈。此譬與後兩釋其旨稍異。今譯乃約一水四見明境非有。隋唐兩釋初明傍生見水餓鬼見陵之異見。次出人見糞穢豬等見淨宅之異見。後敘人見飲食天為不淨物之異見(云云)其致雖同今譯允雅。可知。全譬成立境非實有。可解。若無實境下舉唯識四難即推彼論。唯識四難者。二十唯識論舉四難。第一難云。若離實有色等外法。色等識生不緣色等。何因此識有處得生非一切處。第二難云。何故此處有時識起非一切時。第三難云。因一處時有多相續。何不決定隨一識生。第四難中有三。一云。何因眩翳所見髮等無用餘髮等有用。二云。夢中飲等云云。三云。尋香城等云云。成唯識論第七(十二紙)出九難中第二云。若唯內識似外境起。寧見世間情非情物處時身用定不定轉。如夢境見。應釋此疑(云云)具如二十論通釋。故今指彼耳。又上第五明四智。成就相摺R相智即留此義。○第二偈。
    論曰於過釋曰過去(至)說偈文旨分明。可解。此四智中成就無所緣現可得智。可解。○第三偈。
    論曰若塵釋曰若塵(至)至分別此亦如四智第三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中明。下一句可解。後次有下乃起後。○第四偈約外境顯塵無自性。
    論曰得自釋曰菩薩(至)云何。此乃四智第四成就三種勝智隨轉妙智有三種中。第一隨自在者智轉智。第二隨觀察者智轉智。第三隨無分別智轉智是也。如唯識論第七(二十一紙)明唐譯九(四丁)云。得自在菩薩者謂已證得自在菩薩。由勝解力故者由願樂力。如欲地等成者謂令地等成金等相。隨欲皆成得定者亦爾者謂餘聲聞等。成就揀擇者者已成滿毘缽舍那。有智者諸菩薩。得定者得三摩地。此偈下乃起後。○第五偈明內境無自性。
    論曰成就釋曰簡擇(至)自性諸譯同致可解。隋九(三下)云。成就觀行人者。又得寂靜思性一切法如其義顯現。無常等十想如增一阿含四十一(十七紙)涅槃經三十八(至)智論二十三等明。○第六偈結內外境無自性。
    論曰無分釋曰若菩(至)為異文旨分明。可解。隋九云。智行無分別一切義不現即知無有義識亦不得有。此智下乃起後。○三明此智與般若波羅蜜名異義同中二。初正明其因。後引經證。今初。
    論曰此無釋曰不以(至)是同○二引經證。
    論曰如經槃處釋曰欲成果故。此中初明菩薩為圓滿所行離五種處修諸波羅蜜。次明離五處。後明無分別智異所離五處。可解。隋唐譯中全無分別智異所離五處之一段。○四明聲聞菩薩智慧差別中二。初長行。後偈頌初中二。初問起。
    論曰聲聞釋曰已說(至)差別○後答釋。
    論曰應知(至)此故釋曰聲聞差別此中五義差別。初無分別差別者。聲聞法中以入無為為究竟處。故離見人空。除煩惱障而已。法執所知障不妨彼果。故住有分別。菩薩不爾。可知。第二非一分差別者。唐譯云非少分。義分三種。今譯為二。可知。唐譯九(六丁)云。非少分差別者謂顯三種非少分性。一所通達真如非少分性。所通達真如非少分性者。謂菩薩智具足通害補特伽羅法無我性。聲聞等入真如時唯能達達補特伽羅無我之性所知境界非少分性者。謂菩薩智普緣一切所知境界。聲聞等智唯緣苦等諸諦而生。所度有情非少分性者。謂菩薩智普為度脫一切有情勤修菩提。聲聞等智唯求自利。第三無住差別。可解。第四恒差別者。隋唐云畢竟差別是亦今譯詳釋。可解。第五無上差別。可解。○二釋頌。
    論曰此中(至)為遠釋曰為攝云何此中明不正智有五勝修福廣大報亦勝妙。第四句唐譯云說此最高遠。寂曰。唐譯應允當。應知菩薩福高遠廣大能顯示世間勝果報及三乘果報也。隋云世出世果報。當知不為遠。釋云。世出世果報者。謂色無色等是世間。果執。聲聞等是出世果報唐云世出世漏中說是最高遠。釋似隋本。無性釋云。靜懀o色名世間漏。世間乘等所得涅槃名出世漏。是皆勝彼故說說高遠。諸菩薩也至下乃起後。○五於菩薩自在釋通疑難中二。初明菩薩有體有恩得極自在。後正釋通疑。今初。
    論曰若菩(至)勝能釋曰此顯(至)此義此中初標。後釋。有體者即菩薩智斷實德。有恩者即菩薩恩德化用。三學攝十度等是有體德具十自在作一切利他事是有恩德。餘文可解。此一段文最為要義。隋唐兩譯全無此文。無乃缺脫乎。唐譯九(七紙)云。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增上尸羅增上伲嘣錾习闳艄Φ聢A滿。於諸財位得大自在。何故現見諸有情匱乏財位(云云)隋譯亦同。○後正釋通疑難中二。初問起立難。復通釋。今初。
    論曰云何釋曰此次(至)為重釋文可解。○二通釋中二。初長行。後偈頌。初中亦二。初釋。後結。今初。
    論曰由菩(至)因緣釋曰菩薩智力此中五段。諸譯旨同餘譯無配十力之文。可知。○二結。
    論曰是故釋曰勝能(至)眾生。餘譯之中全無此結文。可知。○後偈頌。
    論曰此中(至)薩施釋曰為攝薩施。餘本頌文少異。義意無摺I蟻磲屢阑蹖W勝相品竟。
    ○第十二釋學果寂滅勝相品中二。今初標品名。
    攝大乘論釋第十六。
    釋學果寂滅勝相品第十二。○二正釋文中二。初問起。後正釋。今初。
    論曰如諸釋曰菩薩可知。○二正釋中二。初明滅果無住處涅槃。後明轉依。初中有二。初總標。
    論曰諸菩釋曰二乘(至)無所住。唯識第二云。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拢咦詢人C。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轉翼。由欺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為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如何善逝有有餘依。雖無實依而現似有餘譯極略不出四涅槃。可見。○二解釋中二。初徵起。後正釋。今初。
    論曰此相釋曰無住(至)為相。○二正釋。
    論曰捨離他性釋曰若菩(至)本依。菩薩轉依位證得滅惑無餘不捨生死二所依真如。是為性處涅槃。若論起用則雖有前後。其所得涅槃則二義在於於一時。可和 明本識為依他住具淨不淨二分。此一段雖今譯與後綱紀相同。其意趣則頗有逕庭。可知。○二明轉依中二。初樂行。後偈頌。初中有四。一正明轉依相。二明六轉依。三明下劣轉過失。四明廣大轉功德。今乃初也。
    論曰轉依釋曰轉依(至)本性。釋中初釋本文。後配釋五分法身。寂曰。此釋五分之文道理極成。無復餘蘊。由斯應知婆沙等所明五分法身是未盡理之說也。後譯全無此釋。可知見諦等或字應作惑字。○二明六轉依中二。初總標。後別釋。今初。
    論曰此轉釋曰若約(至)六時。○二別釋中有六。今初益力損能轉(隋譯名同。唐譯云損力益能轉)。
    論曰一益(至)行故釋曰由三(至)過故。諸譯率同。隋譯云。由信解力住聞熏習故。有漸微煩惱行不行故。釋曰。阿梨耶識中染污熏習損其能益對治力。是故得轉住。解行地者住聞熏習力得轉依故。若煩惱現行。彼有慚愧故現行煩惱熏習薄少。唐譯云。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由有羞恥令諸煩惱少分現行不現行故。釋曰。若煩惱現行即深羞恥。或少分現行。或全不現行。寂曰。準餘譯。慚弱慚字恐暫字形铡;笥啦恍谢笞只蜃謱懻‘。莊嚴論十說有羞四種相。一於諸度障增時極生鄭恥。二於諸障治減時云云。三修諸度慚怠時云云。四薩順煩惱法行時云云。唯識第十云。一損力益能轉謂初二位由習勝解及慚愧故損本識中染種勢力。益本識內淨種功能。雖未斷障種實證轉依而漸伏現行亦名為轉寂曰。今譯或言十解已上是拢;蛟剖庖讶プC得人空。與餘譯及唯識所說崇卑不同。斷伏亦殊。可謂今譯總谎俸冀K二理故耳。可察。○二通達轉。
    論曰二通(至)六地釋曰得無(至)其位。諸譯粗同。但唯識論旨與今不同。彼論唯以見道為通達轉。即真如斷分別云。二通達轉。謂通達位由見道力通達真如。斷分別生二障粗重證得一分真實轉依彼亦會釋攝論異說。次下當出。○三修習傳。
    論曰三修(至)十地釋曰前位(至)其位。三相即三性相。三性若有三相則非是真實。三相不顯現入三無性真實顯現。此一段文與新唯識論家所說水炭。可知。唯識論曰。三修習傳。謂修習位由數修習十地行故漸斷俱生二障粗重。漸次證真實轉依。攝大乘中說通達轉在前六地。有無相觀通達真俗。間雜現前令真非真現不現。故說修習轉在後四地。純無相觀長時現前。勇猛修習斷餘粗重。多令非真不顯現故。三異趣。可知。○四果圓滿轉。
    論曰四果釋曰三德(至)依止。唯識論云。四果圓滿轉。謂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習無邊難行勝行。金剛只喻定現在前時永斷本來一切粗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