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業煩惱增上所起故。然由大願清淨善根增上所引。此所生處不可思議。唯佛所覺。尚非得靜懀д哽o懀Ь辰纭r尋思者。莊嚴論第三說身。謂身性身。食身。化身。土亦準知。今論第十六說三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此中自性身者。是諸如來法身於一切法自在依止故。受用身者。諸佛種種土及大人集輪依止所顯故。此以法身為依止。諸佛土清淨大乘法受樂受用因故。變化身者。以身為依止。從住兜率天及退受生說八相。唐譯第九唯識論第十釋大牟尼名法曰。此法身五法為性。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二轉依果皆此攝故。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云云。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云云。二他受用云云。三變化身云云。即判如來身土出三義。有義如來功德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無雖諸分別。絕諸戲論。非界處等法門所攝。有義如來五根五境妙定生。故法界色攝非實五境五識。故知如來唯有意法意識三法。有義如來功德身土如應攝在蘊處界中云云。以第三義為如實義。佛地論第一亦出三義。初義即當唯識第三如實義。第二義同彼第二說。第三如實義即當唯識所出第一義。師資異義。可知。寂曰。佛地三義中。初義則大乘始門之說。後二義則大乘終門之說。今論所說大旨同後二說。且按無著天親等古說。建立三身三土。不顯了分別他受用。佛自受用含攝自性受用之中。而非有孤然自受用色等而詮緣可攀。後至唯識佛地二論條然分別四身四土。雖二論所判極精密。不知古說淳朴似疏卻妙乎。至下更辨焉。二正辨彌陀佛國者。經論及釋家判彌陀佛國其說頗多矣。或說為報土。如大乘同性經摩訶俱絺羅經悲華經楞伽經華嚴經壽命品無性攝論第九佛地論第一等。或說為變化土。如鼓音聲經等。或說為通二。如智論等如無量壽等三部經等諸師所判非一。如淨土論說為蓮華藏世界。意趣可知。天台判為凡拢由掀分疁Q土。淨判為事淨土。如前已出。至相云。阿彌陀國一乘三乘不同。若依一乘阿彌陀佛土屬世界海攝。何以故。為近引初機成信欣境。真實佛國圓融不可說故。若依三乘西方淨土實報處。通成四土。一法性土。二事淨土。三實報土。四化淨土。是報化也。非化身化。觀經玄義分判為唯報非化云云。慈恩佛土義林以二義判彌陀佛土。以觀經第九觀證他受用。引鼓音聲經證變化土云云。群疑經一出三釋。一西方極樂是他受用土云云。二謂變化土云云。三謂通二土。地前見變化土。地上見他受用土云云。判西方三界攝不攝異論云云。又判觀釋九品分齊眾說紛紜。不遑此載。問。上來諸說孰是孰非。答。並皆有道理。隨順拢肌2豢善珗陶姼偸欠且印H鈹z論通釋家謬者。當初攝論通釋家蓋多矣。而典藉不行于世。故叵辨其說之巨細。今準群疑所舉以彈斥之。彼云。自攝論至此百有餘年。諸德咸見此論文不修西方淨業云云。彼說當時障蔽淨教。可知。今將辨彼非略出二失。一者不辨教格之失。二者執一妨餘之失。初不辨教格之失者。大乘有始門終門。智斷行位條然有差。如懸譚述。四意四依等乃大乘始門之說也。如瑜伽攝論等以他受用土名為淨土。不許變化土有他方將剎。唯識論中雖於化土立淨穢名。所謂淨者即指慈氏出世。是與瑜伽攝論等所言淨土碩異。若以西方淨土為他受用土則以說異生菩薩發願得生。判為別時意者是五分八教之定格也。豈可怪乎。無量壽三部經等乃大乘終門之說。而開宣願力攝受門與瑜伽攝論宗致各別。豈可得以彼說為定量判斷餘深經乎。故世親論主製若干論隨其所依宗致自別。情無固必。如玉走盤。攝論釋中說別時意。淨土論中勸獎願生。論家之通宏大率若是。通論諸師不循此洪範。墨守一途障椋Т蟮馈K焓箷r人不修淨業。蓋斯不辨教格之所致也。後執一妨餘之失者。凡佛教門有無量差別。所謂性相分別門。結緣勸信門。遮止惡非門。遣蕩執情門。出假利生門。唯識緣起門。實相中道門。感應道交門。佛力加持門。祕密理趣門等。是乃由十因緣所成眾生有種種根性種種欲樂種種信解。不可以一法門攝化猶如一匙之不能開眾戶也。如是異門不止不相障礙。亦能相成。互相助顯。譬如人一身皮肉筋。骨臟腑榮衛互不相離互相資成。是為大道。名真佛教。是故執一妨餘則驀地摺镀臻T應機之智印。其過莫大焉。論眨е疄榈鬲z業。豈可不懼哉。智論第一說四悉檀明說化之善巧。天台諸部以此為判之洪基。有旨哉。又次下眾生樂欲意趣瞭然日下。攝論通釋家何其不思之甚矣。如夫玄義分群疑論等則以唯願無行之義遮彼部障。可見。此辨叵此罄。略述梗概而已。○三別義意。
論曰三別(至)覺了。釋曰此言(至)義意。唐譯云。別義意趣中。於大乘法方能解義者。謂於三種自性義理自證其相。若但解了隨名言義是佛意者。愚夫於此亦應解了。故知此中言解義者意在證解要由過去逢事多佛(文)涅槃經四依品云。善男子。若有眾生。於凞連河沙諸如來所發菩提心。乃能於此惡世受持如是經典。不生誹謗。若有眾生。於一恒河沙諸如來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樂是典。不能為人分別廣說。乃至若有眾生於八恒河沙諸如來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經卷。亦勸他人令得書寫。乃至具足解盡其義味云云。其旨可解。○四眾生樂欲意。
論曰四眾(至)種意。釋曰有眾(至)毀義。其旨明著可解。此中言修者。應通禪慧。非唯指定無漏戒定慧體。若虛空無可毀義可知。○二辨意依差別。
意及依異(至)為依唐譯粗同。但釋祕密云決定令入拢虨楫悺o性釋云。無觀於他欲作攝受名為意趣。近觀於他欲令悟入說為祕密。隋譯其旨同唐。可知。○二明四依中二。初正明四依中四。今初令人依。論曰四依釋曰於正入依。此與四釋中世界悉檀其旨相似。可知。言通別二相者。隋唐二譯云自性差別。自性差別至下當辨。○二相依。
論曰二相釋曰於正(至)相依。此與第一義悉檀其旨相似。可知。言通別二相者。隋唐二譯云自性差別。自惟差別至下當辨。○二相依。
論曰二相。釋曰於正(至)相依。此與第一義悉檀其旨相似。可知。無性釋曰。相祕密者為令悟入所知相故。凡一切教法數過塵算。論其大體則無不由三性相之理。故云相祕密。○三對治依。
論曰三對。釋曰於正(至)治依。此與對治悉檀其旨相同可知。八萬四千惑者。如智論五十九探玄十六等明。此一段文今譯與餘譯異。可知。○四翻依。
論曰四翻(至)多摩釋曰於正正說。今譯及隋譯偈出梵語。魏譯唐譯以漢語頌。祕密語義出於涅槃經大眾所問品。廣博嚴淨經第四。發智論第二十。今論第十四。雜集論第十六。孔目章第二(二十八紙)五十要問答下(二十七紙)探玄記三(六紙)等。雜集論中出於三偈。廣如解釋。孔目要問答明翻依所由。可尋。雜集十二云。轉變祕密者。謂經所說耄苊浴H缯f覺不堅為堅善住於顛倒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此中密意者。謂於不散動起堅固勝覺。所以者何。堅有二義。一貞實。二散動。由此散充心剛逸。故亦名堅。善住於顛倒者。謂翻常樂我淨四倒為無常等。故名顛倒。於此不退故名善住。極煩惱所惱者。謂於長時精勤苦行極為勞倦所逼惱故。得最上菩提者。若具如上所說三事定速當證無上菩提(文)如羅□羅法師等者。無性釋云有頌曰。可考。○第二明翻依所為。
欲令眾生(至)是名翻依。孔目第二(二十八紙)廣明翻依所為。可見。○第二明解釋大乘三相於中有二。初先總列三相。後別釋。今乃初也。
論曰若人(至)所說諸義。悉字乃義字形铡?芍!鸲⻊e釋中三。今初廣解緣生體相。
廣解緣生釋曰外塵為因。本識與生起識更互為因者。如上互為為因果章說。○二廣解釋依因緣已生諸法實相中二。初長行。後偈頌。今初。
論曰廣解(至)顯現釋是生諸切果。已生諸不出相識見識。此相見識依他性本識為依止。分別為相。真如為性。是故一切從因緣生法於三性中則得顯現。可知。順逆二相其旨奇矣。是亦從始入終之說也。隋唐全無此文。問。順相易解逆相之中。言由分別故有法爾者其義云何。答。虛倒及所起果生分別。由分別加行熏修。真性顯現。豈非由分別而有法爾也。○二偈頌中二。今初頌。
論曰如偈(至)見此釋曰諸法真實。凡夫迷依他性故見生死。而不見涅槃。拢宋蛞浪怨室娔鶚劇6灰娚馈H缯f見般若者不見一切法見一切法者不見般若亦此意也。凡之與拢婋m殊。其見不見同時則同焉。可知。○第三頌。
論曰如偈(至)平等釋曰為顯(至)得義。此頌與前頌其旨全同。○第三廣解成立所說諸義中三。一總標。二別釋。三結頌。今乃初也。
論曰廣解(至)義依止釋曰因前(至)因事義(會入不允)初科明本識生起識互為因。第二科明所知三相。此二攝盡諸法體義。故今應示解釋軌則矣。○二別釋中二。初明功德依止。後明因事義依止。初中亦二。初敘出二十一種功德。二明解釋軌則。初中有二。初總句。後別句。今乃初也。
功德依止(至)淨慧。依功德(至)此義二十一種功德出於佛地經論二(初)可尋。○二別句中有二十。今初無二行。
論曰無二釋曰不如(至)無二。唐譯云不二現行。佛地經說同譯。可知。○二無相法為勝依意行。
論曰無相(至)釋曰即是意行。隋譯云無相法為勝道。釋曰。第一清淨者。清淨真如即是無相法。此真如非有相。由一切法無所有故。亦非無相。由有自體相故。此真如於無相法中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