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有颜色的绳子误以为蛇。所以在无“自性”和“我”的情况下,仍执著有“自性”和“
我”。当我们生起对“我”的想法的执著时,事实上是一个不实存的对象。由于如此,相
对于我,又生起对“他人”的执著。就这样,我们对自身起贪著,对他人起嫌恨,对自己
的本性则一无所知。因为如此,而由三毒引发业的累积,就这样进入轮回中的缘生之链。
而在受生之后,便出生了各种的过患。如同释量论中所说的:
“有我故有他,
从自他出生,
贪爱与嗔恨,
能生世间过,”
所以,所有轮回的过患,都根源于我执。智慧者关心他们自己的慧命,应当视我执为敌人
,以勤修两种菩提心来降伏我执。透过禅修此二者,世俗菩提心能够约束我执的生起,而
胜义菩提心则能从根本拔除我执。如同释量论所说:
“慈悲心种种,难对治无明,无明根深重,出离轮回难。”
又说:
“痴乃我执生,尽过患皆痴,
故痴乃邪见,违反空性见!”
观修菩提心的利益 禅修菩提心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如同大宝积经勤授长者会第28中
所说:
“菩提心功德,若具有形像,
遍满尽虚空,故不可思议。”
入菩萨行论则进一步说到:
“轮回世间一有情,一念菩提心生起,
十方如来法子赞,诸天世人当礼敬。”
假如此人产生菩提心,他的“姓名”和“目标”两者都已变化,如同入菩萨行论所说:
“殊胜菩提心,恰似如意宝,
净化世俗身,转成佛宝身,
如是思惟之,保任菩提心。”
如此,菩提心正像如意宝珠,将我们污秽之身转成佛身。更进一步地,在入菩萨行论
中说到:
“诸佛无疑智,领众度轮回,
了知菩提心,无上之珍宝,
希达解脱城,应持菩提心。”
菩提心虽然很难得到,但却有很大的利益,像如意宝。如同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一切功德似芭蕉,果实出生树即枯,
唯有菩提心宝树,出生果实永无尽。”
所以,菩提心正像如意树一样,出生完美的果实。入菩萨行论中,还进一步说到:
“如人已造无间业,
但依菩提心宝筏,
懦夫心能生无畏,
此人速能得解脱,
汝何不依菩提心?”
而菩提心将战胜罪恶,就像一位勇敢的将领。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菩提心)如劫末之大火。
瞬间烧尽诸恶业。”
菩提心就像是劫末的大火,将所有的罪恶从根烧尽,既然菩提心的利益是不可思议,无论
天道或人道中,再找不到比菩提心更好的教授。
菩提心的特质是具有“得到无上菩提之不共修持”的利益。由于是不共的,此殊胜的修持
摒弃了世俗心和个人私我的解脱。所以这种菩提心是建立在不住涅槃的思想上。
“‘不共之修持’,吾等应完成,
无误菩提心,乃不共修持。”
这是萨迦班智达的解释。
得到菩提心须透过“发菩提心”的仪轨。假如菩提心被赋予了不忘失菩提的动机,就
变成了菩提心的誓愿。从目的的不同,我们可分成两种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从发心的方式来看亦有两种:口头上的和对究竟实相的证悟。从本来看,也有两种,愿
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从次第上来看,则有四个阶段:信、解、行、证。从譬喻来看,菩提
心有二十二种,从“如大地”到“如云朵”。从注解的观点看,菩提心配与二十二种意义
,从“发心”到“得到法身”。
在了解菩提心一般的解释后,菩提心的实修包含了:(一)、愿菩提心:为利众生而希
望达到佛果。(二)、行菩提心:菩提道上的行持。以及(三)、胜义菩提心:止观双运。
一、愿菩提心,为利众生愿成佛
愿菩提心的本质是为利众生而愿成佛。弥勒菩萨说:
“发菩提心是为利众生而愿证得究竟佛果。”
发菩提心具不可思议的利益。如同入菩萨行论云:
“若发愿已‘愿有情烦恼尽除’,
其发心具无量无边之功德。
更何况‘愿众生离苦得安乐’,
此愿具足不可思议之功德。”
所以愿菩提心的生起是非常难得的,但一旦产生愿菩提心后,将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可有父、母曾发菩提心?
可有天人、隐士、婆罗门曾发菩提心?
如果众生梦中都不曾为自己发菩提心,
他们&何能为他人发菩提心?”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是发菩提心的原因?”回答是:这来自于大悲心
,如同在菩萨藏(Bodhisattva pitaka)中所说:
“菩萨依大悲心而出生菩提心。”
所以,假如没有大悲心的因,就没有菩提心的果。既然大悲心又源于悲心,行者应该
由自心中产生自然的慈心和悲心。所以,假如我们在禅修时,以有情为对象,发愿他们得
到快乐和远离痛苦,并且毫不造作的来思惟广使众生安住于快乐和从痛苦中得到解脱,是
我的责任。虽然我希望如此,但现在我并没有能力去完成此工作。即使是比我还要伟大的
,如大梵天,帝释天和其他伟大的世俗有情也没有如此的能力。甚至于在圣位者,如声闻
缘觉等,亦无如此的能力。那么,谁有如此的能力,只有通达诸法的佛陀有如此能力。原
因是佛陀已远离所有的错误,具足种种的功德,他们能得到最究竟的快乐,他们具足悲心
和超越的能力,能使一切众生从轮回中和个人解脱中得到解脱。假如我们向他们祈求,那
么只有佛陀,没有其他人,有能力轻易地完成所有短暂和究竟的目标。无论如何,我必须
达到如此的境界。此外,得到佛果位后,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船长,为了鼓舞因在海中长
期航行而倦怠的商人,而神奇地变现一海市蜃楼,所以我将暂时藉由三乘道,将所有的有
情置于个人解脱的阶段,依照此三乘修行者中他们个人的意愿。首先使三乘的行者在轮回
的痛苦中得到喘息,并逐渐地净化他们,最后,我将使遍满虚空的一切众生,皆证得佛果
。”
这是依此教授来修持愿菩提心的不二传承。如上所述。
行者思惟此意义时,应该久久来思惟:“可悲!虽然这些众生皆曾作过我的父母,他们
希求快乐,但是由于缺乏追求安乐的方便法门,他们中有些人正在经历痛苦,而有些人正
在造作恶业,即苦因。他们被无明的眼翳所蒙蔽,远离了解脱的柱杖。由于缺乏上师的引
导,有如盲人,他们远离了解脱道及善趣。而在三恶道的边缘上俳徊。这是可悲的。”依
此久久来禅修悲心。
之后,行者继续思惟:“然而,仅仅表示“可悲”是无益的。我必须使他们从痛苦中
解脱出来,并且使他们安住于安乐道上。但是,现在我不具有此能力。谁具有此能力呢?只
有圆满自他二利的佛陀具此大力。即使是佛陀身上射出的一毫光,即具有大力,能使无量
众生安住于个人的解脱道上。总之,不论是由间接或是直接的见、闻、思,或是接触佛陀
,无量的众生具有能力来获得快乐。只有佛陀具此大力。因此,为了利益如母众生,如果
我能得到无上的佛果,那将多好。因此,无论如何,我必须得到究竟佛果位。”行者必须
生起此念头,如同渴者向往水一般。
接下来,我们应发自心底深处来思惟:“在得到佛果位之后,我将假借三乘暂时将所
有的众生置于个人解脱的阶段。在逐渐地净化三乘的修行者后,最后我将使他们所有的人
趋向佛果的究竟解脱。”然后,我们应该殷重地祈祷:“愿上师和三宝能眷顾,使此愿望
得以成就!”在每座法之间,我们应该经常发愿:“假如我能得到究竟佛果,这是所有功德
的来源,是如意宝珠,那该有多么殊胜!”不管是每日六时,早上或傍晚,我们应该念诵“
七支祈请文”,之后行简单的皈依和发愿、行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如同入菩萨行论
中所说:“这是应该每天实修而不间断。”
二、行菩提心,为得佛果位的道上行持
行菩提心是为证佛果而于菩提道上的修持。为了得到究竟佛果,我们为了利他而进入
此道。在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间的不同是,他们是相连接的次第,如同在入菩萨行论中
说到:
“如欲旅游者,及正旅行者;
此两者大异,智者应辨识。”
所以,出于大悲心者,不能忍受他人受苦,为了利他而希望得到究竟证悟。所以我们需要
在得到证悟的方法上精进地努力,没有怠惰、和丝毫的偷懒。如同弥勒菩萨所云:
“行者担负如来之家业(利益众生);
诸圣众,此不足为美;
众生与我肩负多挫折,
更应百倍策力勤精进。”
假如有人问:“那么,什么是得到究竟证悟的方法?”回答是:“得到究竟证悟的方法
是不在意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利益他人。”如入菩萨行论所说:
“世间诸安乐,从利他生起。
世间诸苦痛,自利是其因。
智者何须言?观其行大异,
众生求自利,能仁为利他。”
在过去,由于我们不能从轮回世间解脱,所以我们必须经历很多痛苦。原因是,我们
忽略了曾经做过我们父母的有情,而只关心自己,只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而辛勤工作。
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把虚幻的“我”和“自性”,执著为真实,所以我们只照顾和
关心自己。同时为了保护自己而伤害他人,所以造作了恶业,我们也因此而遭受很多的痛
苦,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噢!无数劫中执心以为我!
徒想利益自己之目的,
竭尽所能换来只是苦!”
行者能将执著自我的观念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