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能够暂时去除烦恼,这是世间的灭谛。与观禅心同时生起的心所当中,智慧心所就是正见;寻心所就是
正思惟;精进心所就是正精进;念心所就是正念;一境性心所就是正定。再者,在禅修时你必须持戒清净
,所以你也具备正语、正业与正命。这些是世间的道谛。
当你修行到生灭随观智时,就能够见到未来证悟阿罗汉果及般涅槃的情形。例如:你也许会见到
下一世你将在二十岁时证悟阿罗汉果,在六十岁时证入般涅槃。如此,你就能见到在你二十岁证悟阿罗汉
果时,所有的烦恼全部灭尽,并且能见到在你六十岁证入般涅槃时,所有的名色也都灭尽。这种灭尽也是
世俗的灭谛。
当你证悟了以涅槃为对象的道智时,所有八圣道分都存在道心之中:领悟涅槃是正见;将心投入
涅槃是正思惟;忆念涅槃是正念;努力领悟涅槃是正精进;一心专注于涅槃是正定;正语、正业、正命这
三项圣道分则执行持戒的作用,圣者即使在梦中也不会违犯五戒之中的任何一戒,这些是出世间的八圣道
分。证悟须陀洹道之后,最多再经过七番生死就能证得最后的解脱,这是出世间八圣道分的效益;而世间
八圣道分的效益就是能导向证悟出世间的八圣道分。
问1…4:一般人烧银纸给亡者,这是不是属于迷信呢?
答1…4:南传佛教没有这样的习俗。然而,我们可以用亡者的名义来做善事,例如布施等,将功德回向给亡
者。如果亡者投生作能够分享别人功德的那一类饿鬼,知道有人回向功德给他,而且能生起随喜功德的心
,则他就能得到那项功德的利益,而得以转生到善道。可是,如果亡者投生作其他类饿鬼、或投生到地狱
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等处,则无法分享别人回向给他的功德。
问1…5:乐于独处者可能会被认为不合群,如此,独处与合群应当如何兼顾呢?
答1…5:群体生活对禅修不但没有帮助,而且是修行禅定与观智的一大障碍。在证悟任何道果之前,你应当
独处,努力修行,千万不要纠缠在群体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会看到你好的一面,认为你是真正遵循佛陀教
导而生活、努力修行佛法的比丘或比丘尼;另外有些人则可能会误解你是个不合群的人。至于别人如何看
待你,这是你无法作主的事情,因为你不可能使一切人都认为你是个好人;更何况别人的看法对你并不重
要,你不会因为别人对你的看法而证悟成圣人或堕入地狱。如果你想要在人群中交际往来,最好是先证悟
阿罗汉果之后再作此打算;若无法证悟阿罗汉果,至少也应先证悟须陀洹道果。然而,如果你不了解如何
修行才能证悟道果,那么,你应当跟随贤能的导师学习,在他的指导下修行,一直到证悟道果。
问1…6:依《大空经》中的开示,比丘应当远离群聚,寂静独处,比较容易成就道业。那么,大众共修是否
就不容易得力?又,比丘尼是否适合离群独处自修呢?
答1…6:有三种独住,即:身独住、心独住与寂静独住
)。
如果你舍离世俗生活,居住在隐居的处所,你就是做到了身独住;但是,若你的心仍然贪着于世
俗生活及感官享受,那就不是真正的独住,因为你不具备心独住,你的身独住只是徒具形式而已。相反地
,如果你生活在人群之中,而能不贪着于你的亲友群体及感官享受,你就是独住,就好像佛陀叙述他自己
的情况一样。然而,如果你的心不够坚定,仍然会受到别人及感官对象所影响,那么你最好身心都独住。
在这里,我要举个例子来说明,以便你能有更清楚的了解。在《吉祥经 》中,佛
陀劝告我们要与智者交往,而远离愚者。然而,「与智者交往」这句话所指的并不只是接近智者而且与他
朝夕相处而已,它还表示必须从智者那里学习与获取智慧。「远离愚者」这句话并非指一定不能和愚痴的
人在一起,若是为了劝告他、引导他走上正途,还是可以与愚者相处,这么做并不违背《吉祥经》中的教
导。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佛陀逗留在优楼频螺园,和一群持有邪见的拜火教外道相处
,以便帮助他们放弃邪道。同样地,你还是能够在与别人共处的同时,也保持独住的状态。因此,共修并
不违背独住的原则,只有在你喜欢修行「说话禅」的时候才会有问题。
另外要考虑的一点是:你是否已经明了趋向证悟阿罗汉果的修行途径?如果你已经明了,那么你
可以独住自修,不成问题。然而,如果你还不明了,那么你应当依靠能指导你证悟的导师。这就是佛陀在
《大空经》中提到群居的一个好处。
有一次,阿难尊者告诉佛陀说:比丘的梵行能否成就有一半的因素决定于善知识。但是佛陀告诉
他:比丘的梵行能否成就完全决定于善知识。这里的善知识指的是能引导你证悟阿罗汉果的人。因此,如
果你希望自己达到解脱,也希望帮助别人达到解脱,跟随善知识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问1…7:「禅宗」顿悟法门能达到「明心见性」,大开圆解。又有人说:不依禅修也能证悟此明心见性。对
于此疑,若不依禅修,而能顿悟「明心见性」法门,能否请禅师释疑?
答1…7:我不了解北传佛法,因此我不知道你所谓的「顿悟」指的是什么?
不过,我想为你解说南传的教法。根据南传佛法,人可分为四种:
敏知者——听闻佛法的简短开示就能证悟的人。
广演知者——听闻佛法的详细解说才能证悟的人。
所引导者——单靠听闻佛法还无法证悟,必须精进修行佛法才能证悟的人。
文字为最者——在这一生中,无论如何精进都无法证悟的人。
现在,前两种人已经不存在于世间了,只剩下后两种人。第三种人(所引导者)必须有系统地修行止禅与
观禅,才能够证悟:在他培育起强而有力的禅定之后,必须照见所有的色法,然后照见所有的名法,这是
明心的初步阶段。当他进一步修行缘起时,就更深入地明了心的自性。当他修行观禅时,他的领悟又更深
入了一层。当他证悟阿罗汉果时,就是达到了明心的巅峰。
问1…8:可否请禅师开示如何行禅?例如:行走时以那一种速度最好——慢速、中速、或快速?在行禅时,
我们应当「想」什么呢?再者,可否请禅师给我这个初学者一些方针,以便能培育更深的定力?
答1…8:有四种明觉:
有义明觉——清楚地了解什么是有利益的,什么是没有利益的。
适宜明觉——清楚地了解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
行处明觉——清楚地了解处在一切姿势当中所用的修行方法。
不迷惑明觉——以观智清楚地了解究竟的名色法。这就是观禅。
前两种明觉不是禅修,第四种明觉就是观禅,因此,如果你修行止禅,就是在修行第三种明觉,你必须在
一切的姿势,即:行、住、坐、卧当中专注于禅修的法门。如果能够尽你最大的努力,在一切姿势当中专
注于禅修的法门,你的定力就会进步。
《清净道论》中提到有助于提升定觉支的十一件事:
保持洁净——意思是你应当保持你的身体、指甲、衣服等清洁;
善巧于相——意思是你应当善巧于了知所修行法门的预备相、取相及似相。例如:安般念的禅相、地遍的
禅相等;
平衡五根;
有时候抑制心——意思是当你的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太强时,你应当抑制你的心,并且着重于开
展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
有时候策励心——意思是当你的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太强时,你应当策励你的心,并且着重于开展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
藉着信心及悚惧智来激励无精打采的心;
以平等舍心来看待因果报应的事件;
避免与散乱者来往;
常与有禅定者来往;
思惟禅定与解脱的利益;
使心倾向于修行禅定。
因此,你可以实行上述这些方法来提升你的定力。
问1…9:释迦牟尼佛曾为诸阿罗汉授记:经过几劫后,将在何地成佛。但是阿罗汉因烦恼已断,不再受后有
,等这期寿命穷尽时,就进入般涅槃。是否会因佛陀的授记而下生人间等,因为他的心中没有烦恼、爱着
的缘故,能够施舍身心财物给与众生。等到诸波罗蜜成熟时,再经由菩萨而成佛。若不是的话,将如何解
说呢?
答1…9:在南传佛教里,没有阿罗汉得到佛陀授记能够在未来成佛的记载。
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是许多阿罗汉在证悟阿罗汉果时对佛陀报告的话: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当作已办,不须更作。」
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清楚地了解阿罗汉死后不会再投生。佛陀死后也同样不会再投生。否则,
他们所说的话就是虚假的,他们就是说谎话。但是,佛陀与阿罗汉是不可能说谎话的,他们说出这段话,
乃是因为他们已经彻底灭除了包括对生命执着的一切烦恼,已经摧毁了会造成未来生死的所有业力,他们
不再生死轮回,这是固定的法则。因此,根据南传佛教,包括佛陀在内的所有阿罗汉都不会再投生。
问1…10:请示禅师下列问题:
在禅师所教授的业处当中,是否有教导断食法以配合禅修?
断食对禅修有何益处或过患?
在上座部的经典中是否有记载有那些佛陀的声闻弟子因断食而证悟道果?
有位法师目前正在断食,据说她预备断食到这次禅修营结束。但不知这种长期的断食对身心是否会造成任
何影响?
答1…10:就在佛陀成道后所说的第一部经当中,佛陀开示说有两个极端:一个是沉迷于感官享乐,另一个
是自我折磨的苦行。这是两条错误的道路。沉迷于感官享乐不是证悟涅槃的路,这是一种卑下的行为,称
作 (沉迷欲乐),这种行为是低贱的、是村夫的行为、凡夫的行为、不是圣人的行
为、没有真实的利益。再者,为了避免心中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