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28年平均每年净进口1650 万包,1929 年净进口3300 万余包,占华商产量的30%。洋粉价格通常低于华粉,对华粉市场构成威胁。1930 年以后,洋粉输入趋减,但洋麦进口骤增,给中国麦农和面粉业不小的打击。
在粉市危机、粉厂大量停闭中,资本集团迅速发展。孙多森创办的阜丰面粉集团,1920 年资本升值为100 万元,日产能力6000 包。1936 年资本升值为300 万元,日产能力5。15 万包,占全国华商厂的11。4%。1921—1936年获纯益347 万元。荣氏兄弟创办的茂福面粉集团在无锡、上海、济南、汉口等地有12 个面粉厂,初颇有亏损,1924 年以后受抵货运动之益,各厂均有盈利。之后天灾人祸,有几个厂遭火灾焚毁或遭军阀勒索停机,损失不小。但截至1930 年,茂福集团仍是有发展的,粉磨机增至347 台,日产能力增至近2。9 万包。这以后直到1936 年,再无增长。茂福与申新纱厂系统共同构成荣氏财团,三十年代已是以申新为主了。哈尔滨双合盛制粉厂也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大企业,1936 年产面粉163。7 万包。它与双合盛其他企业组成一个资本集团。
3。缫丝工业。
机器缫丝工业集中在上海、广东、无锡三地。一战结束后欧美的丝织业尚处在恢复阶段,1923 年日本又发生关东大地震,日丝出口减少,故1921—1930 年中国缫丝工业颇有发展。这时期发展最快的地区是无锡,新建缫丝厂38 个,增加丝车1 万余部。1928—1930 年上海丝厂达到极盛,3 年新建厂15 个,增加丝车3858 部。这时期广东丝厂,因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经营不善,处于衰势。三十年代,因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对丝的需求量减少,加以日本改进了制丝技术,华丝难与其竞争,而人造丝又大量侵占真丝市场,中国蚕丝出口量大减。1933 年国外经济危机已基本结束,但银价陡升,生丝价格继续下跌,缫丝厂大都无利或亏损,纷纷停工或倒闭。1934年缫丝业危机严重,据统计1930 年全国开工丝车约12 万部,1936 年仅有6。59 万部,减少近一半。全国厂丝产量1936 年比1929 年减少20。6%。1931—1936 年平均年率是负增长9。77%。①4。火柴业。
华商火柴业在一战期间有较快发展,到1920 年累计有129 个厂,资本约746 万元。当时进口火柴以日本货为主。五四运动以后,日本火柴受到抵制,进口数量锐减,国产火柴旺销。1920 年新开设的火柴厂就有23 家。1921—1927 年又增设新厂48 家,资本约327 万余元,平均每年约开设新厂7 家。但1924 年后,瑞典火柴大量输入,并收买了日本在华的火柴工厂,华商火柴业受到瑞典火柴沉重的压力,纷纷停工歇业。各地火柴业呼吁自救,1929①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 卷,第121 页。
年成立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派代表团向南京国民政府请愿,要求抵制洋货和救济。1931 年,南京国民政府将火柴进口税由7。5%提高至40%,火柴进口锐减。但华商火柴厂又盲目发展,以致生产过剩,导致价格下降,无利可图。加上瑞典火柴托拉斯于1931 年在上海组成美光火柴公司,在美国注册,设有自动连续制火柴机器,年产3 万箱,又成为华商火柴业的一大劲敌。华商火柴厂有三分之二属工场手工业性质,资本甚微,劳动生产率低下,经营亏损。在激烈的竞争下,火柴大王刘鸿生在合并他厂后于1930 年在上海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资本191 万元,添置新设备,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成为全国最大的火柴公司。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日伪政权实行火柴专卖,抵制关内火柴,华商火柴业又受到严重冲击。由刘鸿生倡导,几经周折,于1935年成立中华全国火柴产销联营社,实行限产。限产后,火柴价格提高,1936年大中华扭亏为盈,一些中等厂也有好转,但仍有些小厂亏损。
5。卷烟工业。
这时期华商卷烟业和英美烟公司的竞争非常激烈。在一战后的最初几年,最大的华商烟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仍有所发展,但在英美烟公司的倾销下,盈利由1920 年的480 万元锐减为1924 年的48 万元。华商兴业、振华等烟草公司则在这时期倒闭。上海是华商卷烟业集中的地区,但1924 年洋烟已占据了90%的上海卷烟市场。五卅运动抵制洋货,商店拒售英美烟公司的香烟,洋烟进口锐减,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产品则供不应求,日夜赶工。因此,1925 年南洋盈利122 万元,1926 年更增至230 万元①。生产美丽牌香烟的华成烟草公司也在这时迅速壮大,1925—1928 年共盈利446 万元,成为仅次于南洋的华烟大厂。这几年是华商卷烟业的盛世,上海有100 多家卷烟厂开工,卷烟机增至400 多台。1928 年,英美烟公司易名为颐中烟公司,以避洋烟之名,收回了它在五卅抵货运动后失去的市场。1929 年后,上海华商烟厂递减,到1936 年只剩下了44 家。这时期因卷烟日益普及,故市场也不断扩大,而卷烟制作较易,内地各省纷纷设立小型烟厂,制作低档烟,主要销往农村。1935 年华商烟销46。5 万余箱,外商烟销近64。2 万箱,占58%。6。机器造纸业。
机器造纸业在一战期间曾一度得到发展。一战结束后,洋纸进口激增,由1921 年的4。45 万余吨增至1924 年的近8。4 万吨,增加了将近一倍,中国机器造纸业陷于困境。几家大造纸厂先后停工倒闭。但1925 年后,造纸业又有起色。迄1930 年,新设纸厂和纸板厂有9 家。到抗日战争前,又有七八家纸厂开设。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对造纸业影响不大,因为随着教育和文化的逐渐普及,对纸的需求一直在扩大。
7。水泥工业。
水泥业是这时期发展较快的民族工业。1921 年产量为176419 吨,1934①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1958 年版,第220、275 页。年产量为604778 吨,是这时期产量最高的年份,1936 年产量为5302。09 吨。1921—1930 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0。94%,增长较快。1931—1936 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平均年增长率才1。68%。1921—1936 年平均年增长率为7。61%。中国水泥市场约有半数为进口水泥占据。华商水泥厂1936 年主要有:启新洋灰公司、刘鸿生创办的上海华商水泥公司、姚新记创办的中国水泥公司、颜惠庆等创办的江南水泥公司和致敬水泥公司等5 家,资产总值3154万元,年生产能力共555 万桶。①8。电力工业。
华商电力工业是这时期发展最快的工业,1921 年发电设备容量为41762千瓦,1930 年为182136 千瓦,10 年增长4。36 倍,平均年增长率15。35%。1921 年发电量为6264 万度,以后逐年增长,到1936 年为77295 万度,16年增长12。34 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8。24%。这说明由于生产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增长。另有建设委员会的统计数字可供参考,但这个统计数字无1929 年以前的资料。1929 年全国有发电所724 处,除工矿自备电厂149 家外,有供电厂575 家,发电容量为527240 千瓦。其中民营523 家,但发电容量仅有206138 千瓦,占39%;官营17 家,发电容量47840 千瓦,占9%;外资35 家,发电容量却有273262 千瓦,占52%。1936 年(关内),有电厂460 家,发电容量631165 千瓦。其中民营415 家,发电容量为327518 千瓦,占52%;官营35 家,发电容量28352 千瓦,占4。5%;外资仅10 家,发电容量275295 千瓦,占43。6%。华厂占总发电容量的56%。但有6 家中外合资未计算在内,这6 个厂发电容量共4650O 千瓦,若计入外资电厂,则外资电厂发电容量占总容量的51%。在华厂中官营占的比例很小,但这是将宋子文主持的扬子电气公司也计入民营,该公司所属各厂发电容量约有35000 千瓦。如民营不计入扬子电气公司的发电容量,则1936 年民营发电容量为292518 千瓦,约占总发电容量的46%,可以说与外资旗鼓相当了。
华商电厂为数甚多,但主要分散在各中小城市,大多规模很小,每厂资本一二十万,小者仅数千元,发电容量四五百千瓦,动力主要采用汽轮机,用透平机者不到10%,用内燃机者不到5%,水力发电仅昆明等一二厂而已。这些电厂的发电主要供照明用。但在江浙一带已普及到小城镇,对地方小工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工场采用马达具有推动作用。
9。化学工业。
酸碱的制造是这时期兴起的化学工业。
制酸工业最早在天津附近地区发展起来。1926 年渤海化学工厂在塘沽设厂,资本50 万元,年产盐酸500 吨。1929 年得利三酸厂在唐山设厂,资本5万元,年产硫酸400 吨。1933 年利中硫酸厂在唐山设厂,资本20 万元,年产硫酸800 吨。上述三公司总处均设在天津,规模不大。规模较大的是上海①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 卷,第763—764 页。
天原电化厂和开成造酸厂。吴蕴初于1923 年集资5 万元开办天厨味精厂,生产佛手牌味精,大获成功。1929 年,他创办天原电化厂。“天原”即“天厨”原料之意,年产盐酸近2。5 万吨。并生产烧碱、漂白粉等。他又创办天利氮气厂,资本100 万元,1936 年投产,产硝酸1600 吨。上海开成造酸厂于1932 年投产,资本75 万元,年产硫酸3400 吨。另有四个小厂,共产硫酸、盐酸、硝酸、醋酸1100 余吨。
制碱工业主要有范旭东创办的塘沽永利碱厂,1924 年正式投产,1926年产纯碱4576 吨,1930 年产纯碱19774 吨,1936 年达到56297 吨。1930 年永利添建烧碱车间,1933 年产烧碱1159 吨,1936 年达到4517 吨。1936 年永利资本已超过400 万元。永利之外,塘沽渤海化工厂和兴华泡花碱厂年共产泡花碱4880 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