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略论中道缘起论
胡晓光
缘起论是佛教的核心理论,也可以说是佛法的总纲。但是佛教各宗所侧重讲的缘起论则有几种之多,中道缘起论是大乘佛教中观宗的理论学说。所谓中道缘起,是以否定各种两极对立性的观念,用不偏不倚的观点阐释宇宙存在的万相的缘起,显明诸法实相。在其内容上它包括受用缘起、八下缘起、以及缘起性空等。
一、受用缘起基本思想
大乘佛教中观宗祖师龙树菩萨阐扬受用缘起观,是为了破斥执有与执空的两极主张,尤其是着重破斥小乘佛教执有的主张,是从认识的维度立说的。小乘佛教认为,蕴、处、界三科都是主分下外乎色、受、想、行、识五种成份,即所谓五蕴集成的,是没有真实实体的。那种执色、执心等以为实在的我体,由此产生我的观念,形成我执,同时,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又从否定人我出发,承认五蕴的实有,并导致得出构成事物的一切成份都有自性的观念。与此不同,大乘佛教方广部则认为因缘集合而生的万有之相都是空的,下实在的,一切都是虚无。这种观念被中观宗称为“恶取恶”,即所谓“方广道人恶取空”。龙树菩萨反对上述两种极端观念,认为缘起不是单纯说有或说无,而是有无的统一,提倡中道观。他从认识的维度,强调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开始,而感觉无非是由内根与外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根与外境两者都是自性空的,即认识能力的器官与被认识的对象都是自性空的。这也就是受用缘起的基本思想。
受用缘起论是根据对宇宙万物的三类区别——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指出三科中的内根是能取,即能受用;外境是所取,即所受用。从蕴、处、界这些缘起现象看,是以能受用和所受用为根本的,也就是说,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发生受用的交涉,主客观交织而成人生现象和其他万事万物,由此而称为受用缘起。
三科中最能体现受用缘起的特征是五蕴。五蕴以色蕴开头,识蕴终结,即以客观一边和主观一边为首尾,主客观两边交涉发生作用是中间受(感受)想(理性活动)和行(意志活动)三蕴。五蕴中识和色的接触首先发生感觉、感受,由此由受到想,从想到行,依次展开。也就是说,受、即领受客观的作用,将客观所生的印象结合主观需要,依照生活上的要求,就会产生出苦、乐和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并形成喜欢或厌恶的心理,这样就决定了以后思想和行为的总趋向。从五蕴的因果关系来看,客观影响于主观,决定了人类对事物都随着好恶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这种实际行动又势必会影响乃至改变对象。由此也可见,人类的心思,行为离不开受的指导,五蕴现象可以归抄受用缘起之内。
十二处、十八界也是如此。如十二处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应地各别摄取它们的境界,成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六根与六境交涉就会产生好恶的反应,从而摄取客观的一切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并反作用于客观,影响和变革客观现象。
从现代哲学维度来看,受用缘起论是着眼于客观环境对于人生趋向的作用,从主客观交织的因果关系来分析,观察人生现象的。由于以人生为中心扩大到宇宙的一切现象,也就把宇宙的一切现象看成是相互依持,相互作用而存在的。这就包含了极其丰富的辩证法观念。受用缘起论的辩证观念是佛教修为的理论根据,也是通向彻底地中观见的一个环节。
二、八不缘起的基本思想
龙树大士为了进一步阐释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还提出八不中道缘起说,对佛教内部和外部各派在现象的因果关系问题上存在的观点进行全面破斥。部派佛教偏于讲生灭,主张事物由于因缘和合而生,由于因缘和合而灭,即有实在的生,也有实在的灭。正统婆罗门坚持常见,强调我常住不变,灵魂不灭,而顺世论则讲断见,认为虽然宇宙不断灭,但是人生,人的生命是要断灭的,没有灵魂,我可以不受果报。也就是认为法无因而生的。数论持一见,认为法是从自体中产生的,因为原因已经存在于结果之中,因中有果,果从因转化而来,因果是一。胜论则相反,认为异见为是,因与果在性质是异,果是许多因积累起来才有的,因中无果。再是,来见、来、是说因由外来,如认为人从自在天变生出来,即从自在天来,也就是上帝造人说。出见、出、是说因由自出,就是说因是自有的,因不在外而在自身,由于人自身有前因存在,必然产生相应的后果,这是宿命的观点。龙树大士认为,从因果关系上说有无,能推论出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现象,这都是从时空上因果相望而说的,而真正的缘起说是对这八个方面都不能执著。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能执着“生灭一见。龙树大士认为,通常讲因缘集合而生,因缘散离而灭,容易误解为有实在的生和灭,而这是不符合缘起义的,缘起说是讲没有实在的生灭,认为必须首先否定生灭才能显示出缘起说的真正本义。由否定生灭,进而否定常断、一异、来去,即所谓克服八种偏见,离开八个极端,就是八不缘起,也曰八不中道或八不中观。
龙树大士在(中观论》中讲:“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生灭、常断、一异、来去是描述一切存在的四对范畴,龙树大士用四对相反谓词来显示一切事物都无自性的道理。八不的具体含义是:
㈠不生。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认为,四缘实有,由四缘生一切法。在龙树大士看来,四缘当体也是从缘而生,依次推论,其他的缘仍须缘生,并不存在第一因,始因。一切法都须缘生,而非自生,也不从他生,《中观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一切法既非自因生,也非他因生、又非共因生,还非无因生,总之,是没有实有的自性之生,所以是不生、无生。如谷是从无始即很久远的时间展转相续而来,绝不是随时有新谷种从无生有,所以是不生、无生。
㈡不减。不生应灭,但不灭。如从前的谷类既展转相续,直至于今,可见原来的种属并没有消失,所以又是不灭。在龙树大士看来,缘生和不生并不矛盾,正因为是缘生,所以是不生。缘生就是无自性的生,没有独立自体的生。以下不灭、不断,乃至不来不去,都是立论于缘生无自性的根本观点的。
㈢不常。常、恒常。不灭应常,但不常。如谷种发芽、生茎、长叶、结果,种子不断变形,各不相同,所以是不常。
㈣不断。断,中断。不常应断,但不断。如谷长芽是依种发芽,由芽而有茎,进而有叶、果、相互联系,相续不断,所以又是不断。
㈤不一。一、同、同一,指因果是一。不断应是一,但不一。万有并不同一,如谷种和芽就有区别,谷不是芽,芽不是谷,所以是不一。
㈥不异。异,不同,指因果是异。不一应是异,但不异。万有不异,如谷长出的,称谷芽、谷茎、谷叶,同属谷类,不能称为树芽、树茎、树叶,并不与其他相杂,所以又是不异。
㈦不来。不异应来,但不来。万有不来,如谷子中芽无所从来,如果说有来,芽应由其他地方从外而来,如鸟飞来,在树上栖息。谷芽是由谷变的,所以是不来。
㈧不去。不来应去,但不去。如有去,应如蛇从洞穴中爬出去,见到芽从谷出,但并不见谷种出去长芽,所以又是不去。
龙树大士这一套正反双向否定的理论和方法,具有极为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肯定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并从普遍的相对性中看到了否定的作用:直觉到事物都是具有对立双方,并揭示了一切法的现象只有从与另一现象的对比中,才能探求此现象的性质,龙树大士的中观辩证法是一种亲证体认的现量辩证法,一切法无自性,是一切法的共相,而这共相并不是抽象的共相,是具体的呈现,被中观所证。八不缘起就是对法的表相因果关系的本性揭示,它即是逻辑思辩又是亲证现量。
三、性空与缘起
龙树大士阐释业感缘起说,认为人的内根与外境,即能取与所取两方面都是自性空的。他在阐释八不缘起说时,也从一切现象自性空的维度出发,扫除生、灭、常、断、一、异、来、去八种偏执,以显示不偏不倚的中道。他还进一步在业感缘起和八不缘起的基础上,阐发性空缘起的理论。“空”是梵语su^nya(舜若)的意译,是指一切法都没有常住不变的、独立永恒的实体,是一种否定性的抽象,一种肯定性的绝对,是不可用语言描述和概念认识的存在。空是佛教各宗普遍应用的基本范畴,其含义相应复杂,具体的类别很多,如有二空、三空、乃至十八空、二十空之说,佛教各宗对空,对如何是空的论证,诠解也不尽相同。如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用“分析空”的方法论空,把事物分成若干要素,说明事物的生减变化,进而论证事物的不实在,他们所说的空就是不实在。大乘方广部认为,空就是虚无,就是零。后来的大乘有宗从心识变现万有,即一切唯识所现的基本观点出发,论证万有并非实有。龙树大士中观宗采用“当体空”的方法,以为无需经过分解,现象自身即是空的,这也就是从因缘法自身讲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空就是缘起性空。所谓性空,不是虚无,不是没有,不是不存在,而是对独立实在性的否定,即无自性、自性空。自性空是肯定假有的现象(幻有)是有的,是存在的,性空幻有同时并存。“自性”是佛教哲学的重要范畴。大乘佛教中观宗讲的性与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