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破戒恶趣漂无垠,勿令自迷应取舍。
法王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还说:
贪著现世无法缘,享受欲乐增贪心,
利乐称誉求不得,如梦买卖故舍弃。
其大意是,贪著今生的人没有修学佛法的缘分,追求五欲享受的人只会无休止地增长他的贪心,人们多追求世间八法中的利乐称誉,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利乐称誉越被追求越加远离,导致今生后世感受无量的痛苦,所以对今生的世事有如梦中的买卖一样应予舍弃。梦中买卖本不存在,醒后哪个有理智的人还会去执著其盈亏呢?确实现在世人对华衣美食、权贵、财富、以及邪淫等不但不加以抵制,反以为是时尚潮流,大多数人趋之若骛,导致在生死轮回大海中时浮时沉,永无出期。但是我们修行人恰恰应反其道而行之,依照法王等圣者的教诲,切实认清世间法的过患,进而发起无伪的出离心,再受持净戒,闻思修行,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涅槃圣城。
有一部分人既想得到世间的圆满,又想得到出世间的解脱,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以这种发心,不要说今生,就是千年、万年,甚至上亿劫也不会有解脱的机会,因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两个完全相违的法,凡夫妄想二者兼得是万难成功的,只有福慧具足的圣者才能实现。就象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所教示的那样:“世上难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所以要做一个真正的三宝弟子,尤其是出家弟子,一定要常常观照自己的相续,皈依心和出离心是否已经真正地产生,是否对上师三宝生起了不退的信心,戒律是否清净等等,望各位有志出离解脱的学法人对此三思。
如修学佛法的同时而不放弃贪恋世间八法,如此下去,其相续中终将产生邪见,丧失正知正见以及对佛法的信心,此时就会出现许多违缘,破根本戒也在情理之中,今生后世都会感受剧烈的痛苦,以后无法得到暇满而修学佛法,所以今生发起出离心,守持净戒极为重要,这是后世安乐之因,应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守持净戒、不遭受违缘。
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暇满人身,完全具足了修法的顺缘,如果不趁此机会发起出离心守持净戒,想方设法调伏自相续的烦恼分别心,等过了这一世到了中阴或后世时就根本没有机会得到解脱,已后悔莫及了。
从修法感受方面而言,依靠强烈的出离心而守持清净戒律的人,因为了知了轮回中的万法都是无常、无实,都是业障幻化所成,所以会自然断除无始以来对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欲乐的贪求。华智仁波切的弟子乌金丹增仁波切(莲师化身)曾说,世间八法如云,出离心如风,以强烈的出离心受持净戒,就象狂风吹散云雾一般,能自然摧坏对世间八法的染污执著和一切修行障碍。这时他仅仅依靠持戒的功德,在内心中就已经感受到了帝释天一样的安乐,他实际上已成了世界上地位最高、声誉最广、财富最多、最为幸福的人了,他因放弃了对这一切的贪求,无勤地获得了世人终日奔波而仍不能圆满得到的东西。而且,从长远来看,帝释天远不及清净持戒的修行人;因为帝释天对轮回没有强烈的出离心,在福报享尽后还将堕入恶道中受苦,但依出离心而清净持戒的人却会进而获得出世的解脱安乐之果。这在第二部分中将作进一步的阐述。
如果没有出离心,就不可能会有自始至终都全心全意皈依三宝的决心,得不到大士和中士的皈依戒,甚至只是一种盲从的行为而已。
在家居士同样也应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对解脱生起希求心,这就象去拉萨,无论是徒步的乞丐还是乘坐飞机的富翁,都是朝向拉萨这个目标一样,否则连别解脱戒的戒体都无法获得。这样学了几年佛,其实都在稀里糊涂中度过,自然就得不到收获,而怨天尤人,抱怨上师三宝不赐给加持。而在智者看来,则恰恰是自己没有如理如法地修行,不按佛法所要求的方法去努力,甚至对上师三宝的皈依心与信心都未得坚定,这便是自己欺骗自己的结果。
寂天菩萨曾说,世间上最悲哀的莫过于自己损害自己。虽然一般人以为只有别人才会损害我,但正是因为自己生不起真正的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无法护持净戒之故,才从无始至今一直流转于轮回中,受尽了无量痛苦的折磨。如此看来,损害自己的难道不正是自己吗?如果能反省自己,找出缺点恶习,并勇于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则终将因自心逐渐澄净而感受到佛陀、菩萨们大清净、大光明的智慧境界。反观现在很多修行人,没有强烈的出离心和受持清净戒律的基础,虽然看了不少书,依止了许多上师后,但在其修证方面,甚至连些许功德也没有生起,这并不是佛法没有加持力,而是因为他们尚未在佛法的道路上迈出过一步。现在已明白了教理,还不想生起出离心精进修持的人,在诸佛菩萨眼中,无疑是最可怜的人了。
二、 二.生起出离心的方法
谈到这里,我们应该了解出离心是依靠什么方法来产生的。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说:“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世欲,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如果一个修行人真正想要遣除对轮回的贪执的话,就要修三乘共同的四个加行,即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如果能经常修持这四个加行,就自然生起对轮回的强烈厌离心,进而会对解脱生起猛厉的希求心。这样就生起了出离心,也唯有如此,修法的功德才会很快显现,无明的种子以及习气都会很快清净,就好象十方诸佛都在为他一人加持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四个加行,切莫以为是无关紧要而加以搁置,否则就难以生起出离心。
以强烈的出离心来守持戒律,这是佛法的根本学处,否则,甚至连三乘佛法的相似功德都无法生起。之所以称为共同前行,是因为无论小乘、大乘显宗、密乘都共同以此作为基础,只有修好共同前行,才能修好不共加行,在修好不共加行后才能进入修持正行的阶段。所以我们一定要多伺察、多思维、多修持这个共同外前行,再加上多阅读高僧大德的传记,才能对轮回世间八法产生不退的厌离心,才能保证真正的出离心的顺利生起。
而且修加行对修大圆满都同样有极大的帮助。也许有人疑惑;这么基础的修法怎么能对这么高深了义的大圆满修法都产生帮助呢?但缘起力确实是不可思议的,而且凡如理修行过的人对此都会产生很深的体会。
此共同外前行在藏地各个教派都极为强调,如格鲁派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噶举派的《解脱庄严宝论》、萨迦派的《道果前行》、宁玛派的《龙钦心髓前行》等论典都有对共同外前行的系统论述,并有具体的修法仪轨。
三、 三.出离心生起之量
那么具体出离心生起的量是怎样的呢?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确定出离心生起之量时说:“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也就是说,如果对轮回中的世间八法没有丝毫希求心,时时刻刻唯有追求解脱之念,这才是真正生起了出离心。
现代众生的烦恼日益深重,贪欲在迅速增长,故法王如意宝的《胜利道歌》在提及出离心生起之量时说:“于诸轮回盛世富,不起羡慕之心念”。就是说对世间八法的贪求已经淡薄,而对解脱则产生了很强的希求心。因为宗喀巴大师针对的是当时弟子的根基意乐,故要求较高,而法王则针对的是现代众生的根基,故要求较低。
第二节.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础
有问:大乘弟子已了知众生与佛都无差别,因此是否不需要受持戒律?关于这一点疑问,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颂》已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无戒自利尚不成,欲能利他岂可能,是故无存贪有心,护持净戒佛子行。”也就是说如果自身的戒律不清净,想利益自己尚且不能,又怎能普渡众生呢?在小乘中守持的是别解脱戒,没有别解脱戒就生不起小乘修法的功德,也不可能证得小乘罗汉果,这是不容置疑的;大乘菩萨渡化众生的首要条件即是护持包括小乘大乘的净戒,若无别解脱戒的基础,不可能远离对世间八法的贪执,若无大乘的菩提心及菩萨戒的基础,殊胜的大乘修法的功德也如空中楼阁一样,无从生起;作为无上密乘的金刚弟子,首先须调伏自相续烦恼,随后才能安住于大圆满本性之中,或在出定时普渡众生,故应在别解脱戒和菩萨戒的基础上,再守护不共的三昧耶,才能如理得到加持而证悟成就。总之,从小乘乃至顶乘大圆满的修法中,护持净戒至为重要。
有些人一方面以为小乘的修法很好,但另一方面又看不起,以为太低了。但是如果修行人的相续中没有以出离心和清净的别解脱戒戒体为基础,菩萨戒及三昧耶又从何谈起呢?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一步步地往上走,修学显密大乘,受持菩萨戒和三昧耶,最后才会得究竟解脱。佛曾在《菩萨戒本经》中云:“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不应受,不应学,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犯众多犯,是名犯染污起。”
还有人认为小乘都是发心利己的,我们已学了大乘佛法,故是否可不守小乘的戒律?这种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小乘行人在不杀生、不偷盗、不说妄语、不邪淫,对他人不发嗔心,口中不宣他人过失、不损害他人等等守护自己三门这一点上,和大乘菩萨无任何差别,也已和佛陀没有差别。但大乘行人在小乘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或密宗行人守持三昧耶,自己的三门不但不损害有情,还积极饶益众生,如不杀生且放生,不偷盗且布施、不嗔恨而忍辱等,运用众多方便去断恶行善。总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