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关于这颗心1-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是现世受报,或未来世受报,符合因的果报必然会出现。 

  佛陀并澄清,业(巴利语kamma,梵文karma)的关键因素是动机。如同上座部经典中最著名、最受喜爱的《法句经》(Dhammapada)卷首所说: 

  心是一切事物的先导:以恶心思考与行动,忧愁必将随之而至,就像车辙跟在牛车后面一样;以善心思考与行动,快乐亦必随之而至,如影随形,永不分离。 

  这个理解,多数的亚洲地区很早以前就知晓并视为理所当然,从本书中的许多开示也处处看得到回响。虽然在佛教世界里,它算是一种信仰;不过,它同时也是可通过经验被认知的法则,并非被当成老师的保证或某种文化使命,而被盲目地接受。当阿姜查遇到不相信这说法的西方人时,他不是批评他们,或驳斥他们持有邪见,或觉得必须让他们以他的方式去看事情。他对有人能以如此不同的态度看事情感到有趣,会请他们描述自己如何看待事情运作,然后由此展开对话。 

  每件事物都一直在变化 

  本书中,另一个他经常反复谈论的教学重点,是存在的三个特征。在第二次开示(即《无我相经》[AnattlakkhaaSutta]),以及他往后的教学生涯中,佛陀都一再强调,一切现象,无论是内在或外在、心或身,都有三个不变的特征无常、苦、无我(anicca,dukkha,anatt)。每件事物都一直在变化;没有任何事物能一直圆满或可靠,也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真的被说成是我的,或有个真实不变的我。当这些特征通过直接体验、了解与觉知时,智慧就真的可说是露出了端倪。 

  无常是智慧生起的三个要素中的第一个,阿姜查长久以来一直强调,无常的思维是智慧的首要入口。如同他在《静止的流水》中所说: 

  在此所说的不确定性就是佛,佛就是法,法就是不确定性。凡是看见事物的不确定性者,就看见了它们不变的实相。法就是如此,而那就是佛。若见法,就见佛;见佛,就见法。若你觉知事物的无常或不确定性,就会放下它们,不执著它们。 

  这是阿姜查教学的特色,他习惯使用人们较不熟悉的〃不确定性〃(泰文mynaer)来代替〃无常〃。〃无常〃会让人感觉比较抽象或专门,〃不确定性〃则更能妥帖地传达遭遇变化时心中的感觉。 

  上座部教法一个最重要的特色,以及本书常使用的说话方式,是探讨它们不是什么,而非它们是什么,以此来解释实相与到达实相的方法。在基督教的神学语言中,这被称为〃遮遣的方式〃(apophatic)谈论上帝不是什么,相对于〃直说的方式〃(kataphatic)谈论上帝是什么。这种遮遣的阐述风格,也称为〃通过否定的方式〃(vianegativa),千百年来,不少重要的基督徒使用过,其中一位立即浮上心头的人物,是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兼神学家圣约翰。此风格从其诗作《登上卡尔迈勒山》(AscentofMountCarmel)即可看出端倪,他如此叙述心目中最直接的灵修方式(即直上山顶):〃没什么,没什么,没什么,没什么,即使站在山上,也没什么。〃 

  巴利经典拥有许多相同的〃通过否定方式〃的风格,常被读者误解为虚无主义的生命观。实相虽然无法往前更进一步,不过我们很容易由此看出误会如何形成,尤其若有人是来自于习惯以肯定方式表述生命的文化。
有一次,在佛陀觉悟后不久,他走在摩揭陀国(Magadhan)乡村的路上,前往寻找之前和他一起修苦行的五名同伴。途中,另一位头陀行者优婆伽(Upaka)看见他走来,深受佛陀外表的震撼。不只因为他是位刹帝利王子,有着皇室的气质;且因他身长六尺以上,相貌堂堂,却穿着头陀行者的破衣服,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优婆伽深受感动: 

  〃朋友!你是谁?你的脸如此明亮与洁净,你的态度如此威严与平静,你一定发现了什么伟大的真理,朋友!你的老师是谁?你又发现了什么?〃 

  才刚觉悟的佛陀回答他:〃我是一个超越一切烦恼者,一个全知者。我没有老师,我是世上唯一的正觉者,没有人教我这个我是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的。〃 

  〃你的意思是说,你宣称自己已战胜生与死?〃 

  〃是的,朋友!我是个胜利者;现在,在这心灵盲目的世上,我将前往迦尸国,敲响不死的鼓声。〃 

  〃祝你顺利,朋友!〃优婆伽说,然后摇着头,走向另一条路。(《大事》第一篇) 

  实相难以言传,别愈描愈黑 

  佛陀从这次相遇了解到,直接宣示事实不一定能激发信心,也不见得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抵达迦尸国的鹿野苑,遇见先前的同伴时,他采取了一种更接近〃分别论说〃(vibhajjvada)的方式,所以才有四圣谛准则的产生。这反映了表达形式的转变,从〃我已获得正等正觉〃,到〃让我们探讨人为何会感到不圆满(苦)〃。 

  佛陀的第二次开示,也是他在迦尸国鹿野苑所说,且是让五比丘觉悟的教法,就充分发挥了〃通过否定的方式〃。在此并不适合详细阐述该经,不过,简单来说,佛陀以寻找自我(巴利语atta,梵文atman)为主题,让人们借由分析去发现自我无法在身或心的元素中找到,借由如此的陈述,他说:〃于是,睿智的圣弟子们,对色、受、想、行、识,皆不再渴爱。〃心就这样获得解脱。一旦我们放下错误的执著,实相就会呈现出来。由于实相难以言传,因此最适合也最不让人误会的方式,就是留白,别愈描愈黑这就是〃否定方式〃的本质。 

  避免谈论成就或禅定的境界 

  绝大多数佛陀的教法,尤其是在上座部传统中,就是如此表现解脱道的本质,这是遵循它的最好方式,而非热烈地添加说法于标的上。这也是阿姜查的主要风格,他尽量避免谈论成就或禅定的境界,以此对治心灵唯物论(获胜心、竞争与嫉妒),并让他们的目光放在最需要的地方解脱道上。 

  若情况需要,阿姜查谈论起究竟实相也很有特色,那就是明快与直接。书中《趋向无为》、《胜义》、《无住》的谈话,都是这方面的范例。不过,若他认为一个人的理解还不成熟,而他们却仍然坚持询问胜义的特质(例如在《什么是观》中的对话),他会巧妙地回答,如同他在那次对话中所说:〃根本没有任何东西,我们不称它为'任何东西'它就是那样存在着!一切都放下。〃(直译为:若那里还有什么,就把它丢去喂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