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唯是分别,非能了达义之差别(即说声量亦不能缘自相也)。若天趣等声,不能诠唯义者(意谓说天趣等极不现见事之言教、若不能诠说天趣等事)。如何成为比量耶?曰:“信语不欺诳,同故,即比量。”谓受持可信解之语言,亦不欺诳相同故,即说为比量。(对于超越根境之极不现事,唯依可信解之圣言量,乃能了知。非是现、比二量之境故。由信受彼言教,依之修行,即能得彼果,全无欺诳。故说彼言教亦是比量。非彼言教能诠彼事自相也。)如说:诸名业之义,以现量为先故。此等亦当破比度最胜等自性。是故比量之境,非是自相。
(二)辨比量支。分二:(1)能比支,(2)所比支。初又有二:甲、说三相正因,乙、说缺相似因。今甲:
所比同品有 于无性为无 此亦得能知
依能知时故
言“所比”者,谓由法别之有法。若以现量或以比量见彼之后,于彼同类,亦以总相理,于一切品或于一分,成立为有。何以故?以说“唯同品有”,用指定故。而不应说:“同品唯有”故。次说“于无性为无”者,重为决定彼义。于无性处唯为无性。非于所余,亦非于相违。(唯无所立名为异品。非说余法或相违法名为异品。)言于所立同类有、及于无(异品)无性。此等是说,由三相因了达有因也。若谓应说能知。曰:不须别说。何以故?曰:“此亦得能知。”既未宣说,如何得耶?曰:“依能知时故。”此中说因,是依能知而说故。此复知者(能知因),要待了知自体,方是能知之因。非如作者(能作者),不待作成故。(故说能知之因时,即亦义说能知之智也。)若三相成已,即说为正因。
乙、说缺相似因
一一二二相 非因义义知 声常所作故
有身非量故 非身所闻故 眼取故无常
其有一相者,谓若因于所比有(即宗法性),于同品无,于彼无(异品)非无。如立声常,所作性故。又于同品有,于所比无,于彼无非无。如立声常,以有身故(有质碍故)。又于彼无为无,于所比无,于同品亦无。如立声常,非所量故。有二相者,谓若因于所比有,于同品亦有,于彼无非无。如立声常,非有身故(无质碍故)。又于所比有,于彼无无,于同品非有。如立声常,所闻性故。又于同品有,于彼无无,于所比亦无。如立声无常,眼所取故。当知此等以义了知非是因义,即成立为六种似因。
(乙)所比支。分二:甲、正说,乙,释疑。今甲、正说:
有许因不乱 余法为所比 法有法成故
有许系所比 因于法已成 彼比何余法
如是何不许 有法即所比 系属非有二
如是成六声 不说义说故 非此因系属
因无错乱者 从法于余显 彼成则了解
具彼之有法
有说:现见烟与火俱转,非与有火之地方俱转。故唯火是烟所比度。“法有法成故,有许系所比。”有余者说:火与地方,皆是世间已极成性,故火与地方皆非所比。唯彼系属是烟所比。且答初说曰:“因于法已成,彼比何余法。”若于火余法,有烟因可得者,则彼烟因复当比何法?若谓由火与烟系属何义,即忆念彼者。“如是何不许,有法即所比。”若由于火系属之地方有烟可得而比度者,何故不许彼火相应之地方即所比耶?非不了知彼处有火也。次答说彼等系属是所比者,曰:“系属非有二”。若处有烟,则彼处有火。如是言说。非说有火或烟之系属等(非说于系属有火及烟)。复次,“如是成六声〃。若以系属为所比者,则有系属之火应说为此处有火之系属。得第六转声。非说于此处有火也。若说于此火系属(或系属于此火),是以初转声说。“不说”。谓不说自法之系属,故非如是比度也。若谓“义说故。”由说:于此火,其义已说系属者。曰:由前所说道理,即知彼非烟之所比故。“非此因系属”。谓此因与无则不生之系属,非所显示。于火则尔。若谓无过,如火,烟相应之地方与无则不生之系属,非所显示。然彼是所比。如是于系属亦应尔。曰:应舍彼建立。何以故?曰:“因无错乱者,从法、于余显,彼成、则了解,具彼之有法。”谓火与烟,无则不生之系属,要先于余处显示之后(先在余处见到火与烟无则不生之关系),次于别处,虽唯见为烟,以若处有烟,则彼处有火。亦能显示成立有火。若不尔者,不能显示各别余处,所立火与烟,无则不生也。(若先未于余处成立其不错乱之关系,则不能于此处见烟即知有火。)故是显示共同所依。以说:若处有烟,则彼处有火故。是故其因,与法之不错乱,先于余处显示极为应理。故唯法,非是所立。系属亦非所立。所立(即所比度事)乃以法简别之有法(如成立“声是无常”、“某处有火”。非但成立“无常”与“有火”也)。
乙、释疑。分二:子、释能比、所比疑,丑、释和合系属疑。初又分二:A、分释,B、摄颂。今A、分释:
于因随显法 余观察亦转 因于多法义
非了达一切 决知所系属 能得离余法
由德香妙香 彼差别次第 遮其非实等
渐达青莲等 若谓如现见 因由表门转
应一切不知 或应知一切 若谓由总者
彼亦应成余 未见所依故 不见无异一
如此少分理 不成于有因 彼法虽众多
余者是能得
若因能比度所立法者,是否能比一切法差别耶?曰:不尔。彼因只能成立其关系不错乱者。故因于所立法,尚须观察。以彼极成之有法,有多种法义。其因非能成立彼一切差别义皆能了知。故曰:“于因随显法,余观察亦转。因于多法义,非了达一切。”不了达何等?曰:如以烟比知有火时,不能比知火之燃烧情况及热度等诸差别义,于彼有错乱故。若尔,能比知何义?曰:“决知所系属,能得离余法。”谓除所系属者外,余则非火。其实性、德性等,此等唯能得从非实等返。如火唯得从非火返自系属法。如是此亦于一切非火处不见,于余则见也。“由德、香、妙香,彼差别、次第,遮其非实等,渐达青莲等。”其中由功德性,从非实返(即遮非实。余亦例知)。香性从非地实返,妙香性从恶香总返,妙香之差别(殊特妙香),从非青莲等返。一一通达也。(此皆说明:比量等心,是遮余而缘境。)若非尔者,“若谓如现见,因由表门转,应一切不知,或应知一切。”若如于火见烟,后时亦如是转者,则终不能了达。如不见一切火,亦应不了达此火。(总之,以表相缘境,一缘则一切缘,一不缘则一切不缘。都不简别。)若如见而了达者,则于明了、猛利(炽热)等差别,亦应了达也。若遮其非火,以总相转者,则表相门转,亦应以彼总相而观,非以别相观也。“若谓由总者,彼亦应成余,未见所依故,不见无异一。”若谓离火,有余火性是为总者,彼且非有(离火无余火性)。假使是有,亦无可见。以未见一切所依故(各别火),则由多法所成之二等共法(总)必定非有。诸见总而取者与未取所依者,亦应相同也。(未取别法所依,则必不取能依之总。)若谓取一所依,亦即取一切者(另本为:所一总依,即取一切),彼如所依亦应成多。此复所比量者,唯由少分了达。“如此少分理,不成于有因,彼法虽众多,余者是能得。”(第二句按注释义,应为“而了达有因”。“不成于有因”。不好解。)谓烟唯少分;是从火不错乱。烟性及灰色性(即烟色)等,是能得彼火者。(即唯烟及烟的别法等,能证有火。)非实性等,有错乱故。(实性等宽,不能为因,证明有火。)(狭因能成宽宗,宽因不能成狭宗。犯不定过。)
B、摄颂
诸有因系属 有因是所解 差别非所解
于彼错乱故 有因随系义 所解非彼别
于彼了解者 了解错乱故
(有因即宗,彼之系属,即彼之总法,如实等,转宗犹宽。如是有因,是此中之所了解,即所比知法,其有因之差别,如火之热等,则非此因之所了解。烟因于彼差别法,有错乱故。第二颂义亦相同,有重复之过。信慧释初颂说:有因之总,是因所了解;其差别,则非因之所解。次颂说:因所系属义,即因之总法,非能了解有因,即非正因。如所作性之实等。其因之差别义,则是能了解之正因。初颂说宗之总别。次颂说因之总别。似较正确。)
丑、释和合系属疑。分二:A、析疑,B,摄颂。今初:
系属虽住二 是因有因俱 如所依能依
非如和合性 因唯有有因 余唯有因有
因有因系定 彼违返而住 许因之周遍
彼分是有因 能遍非能了 如有角于牛
所破各无乱 是观待系属 故因于有因
虽遍非作者
若谓系属,如和合性,俱与二者系属故。有因之法,亦应为因, 因亦应为有因法者。曰:非尔。系属虽通二处,然因与有因俱时而住,是如能依、所依,各别决定。能依非所依,所依亦非能依。唯由系属,非能成为所依、能依法,或与能、所依法相共同处。如是亦不成为因与有因也。(要是能依、所依之关系,方成为因与有因。余则全无成为因与有因之理也。)其和合性(外道所计),如与一法相系,与第二法亦唯如是相系,都无差别。故彼和合性与此系属,并不相同。(系属是:火无则烟不生,非烟无则火不生。再者,外道计和合性,是离所和合法,别有实体。佛教所说之系属,是依所系法尔不相离,假说系属,并无实体。)言“因唯有有因”者,谓因皆有有因之宗,即说因宗所随。无有无宗法之因也。其唯火所有之烟,亦能了解火之实等。其火之光明与猛利等则非所了解。故“因唯有有因”。有因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