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数学上极其美丽的公理方法,是数学上最壮丽的篇章,最恢弘的史诗。
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积累的逻辑知识,用演绎证明的科学为例,给出了三段论法(这是中学的数学内容,还记得吗?),标志着公理方法的诞生。
这种方法一直影响着后来的科学家,并且利用它铸造了人类科学史上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其中包括上面提到的欧几里得几何,还有将来的相对论。
公理方法具有很多优点。由于它是从尽量少的公理出发,并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得到结论;所以只要基础是正确的,那么所有的推论都必然是真实的。它的定理和命题按照逻辑演绎的关系串联起来,使用起来就相当方便。而它的简明性、条理性和和谐性,又充分体现了美学的要求。
再说远一点。
一个公理体系一般应该满足这样三个条件。
相容性。人民内部绝对不能有矛盾。同样道理,同一个体系中可不能出现互相矛盾的两条公理。
独立性。公理与公理之间应该是互相独立的,不能从这条公理就可以推出另一条公理,那被推出的那条还用干什么呢,是吧?把它当定理、推论就行了!
完备性。所选用的公理应该保证可以推出该分支的所有命题,这也是应该的吧?但是,要验证一个公理体系是否完备是非常困难的,甚至现在都还办不到。
好,就说到这里吧。本来,那时的小爱因斯坦应该是还没有体会到这么多知识的,在这里,我只想借题发挥罢了。希望给诸位介绍一些数学上的知识,但是这些对了解相对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哦!(后面我们就会知道,相对论里边也有公理方法的风采)
就这样,从罗盘到代数,到几何,到微积分……爱因斯坦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着科学高峰进军……
1894年,爱因斯坦举家搬迁到意大利的米兰。
但是爱因斯坦却不能同行,因为他还有最后一年才能从路提彼德中学毕业。孤独一人,佳节思亲。在这一段时间里面,爱因斯坦非常想念家人。从父亲的一封封来信中,爱因斯坦领略到了阿尔卑斯山那边的秀丽景色,感受到了米兰那充满自由气息的生活。再对比自己现在在学校里的古板生活和令人窒息的教育,爱因斯坦感到极大的落差。
这也使得他更加向往意大利的生活,更加厌恶路提彼德中学的日子。
离开它吧!
这里不适应我!
我要到自由的地方去!我要在我自己的天空下创造我自己的世界!
于是,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离开路提彼德中学!离开德国!
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它将改变爱因斯坦的一生。
铁定心肠之后,爱因斯坦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他的退学计划:请求医生开个证明,说他神经衰弱,要前往意大利随父母休养。其实,这也是不难办到的。因为在大家眼中,他的神经确实有点问题:上课昏昏欲睡,还时不时提出一些连老师都无法解答的“神经兮兮”的问题。
天有不测“风云”。
就在这个时候,学校训导主任把他叫到了办公室,严厉地对他说:“爱因斯坦先生(这个……),根据大多数师生的反映,你带坏了学校的风气,影响了我们的正常教学,如果你能够离开这里的话,我想大家一定会很欢迎的!”
哎!还弄得我搞了大半天!早说嘛,真是的!离开是吧?我求之不得呢!
想不到问题竟然这样就解决了。
由于被学校勒令退学,爱因斯坦带着遗憾但更多是欢喜的心情踏上了火车,要回到了家人的身边。
温和的阳光拥抱着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白云在蓝天中懒洋洋地徘徊着,鸟儿叽叽喳喳你追我赶,一阵风吹过来,带来了久违的醉心的花香。爱因斯坦看着窗外的景色,感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和自在。
到了意大利之后,爱因斯坦每天都过着愉悦的生活。呼吸自由的空气,欣赏古典的建筑,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意大利这个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深深地感染了年青的爱因斯坦。
或许有那么一天,我也会像文艺复兴的先哲们那样呢!
宽松自由的气氛往往最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了。
在意大利的怀抱中,爱因斯坦的思想开始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张开飞翔的翅膀。
躺在葡萄园中,爱因斯坦悠闲地拨动着葡萄的枝叶,好不惬意!突然,一些事情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阳光的照射下,随着葡萄叶的晃动,落在他身上的光斑有的消失了,而新的又很快挤了进来,仿佛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它们的前进。
爱因斯坦陷入了沉思之中:光线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书上说光是通过以太来传播的,可是以太又是什么呢?它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能够清楚它的存在呢?……确实,古往今来,从来就没有人证明过它的存在,可是为什么大家都深信不疑呢?既然不能证明它的存在,不就等于不存在吗?(异端!)难道……
呵呵!要是把我捆在光线上,嘿嘿,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或者,我一下子变成了光线,会看到什么呢?会不会看见以太呢?……
光真是个好玩的东西!嗯,有太多东西我想不明白了,不过,这种思考却非常的有趣……
……
爱因斯坦的物理直觉告诉他,这里边一定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是的,直觉对于一个物理学家太重要了!
当你置身于迷雾之中,你根本不知道应该向哪一个方向迈步,但是,你又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试探每一个方向。你必须勇敢地选择所迈出的第一步,而这一步就靠的是你的直觉和判断。
直觉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经验中,无意识地形成的一种决策方法。它不是乱来的,而是一种充满先知和灵性的感觉。只有在长期的反复中,方能拥有这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
这对一个物理学家太有用了!它能够帮助他敏锐地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使他更快地接近真理。
这是上天对天才的恩赐!
事实上,不仅物理学家,还有艺术家、文学家、军事家……甚至平常人,他们在解决问题、判断问题时都会得到直觉的帮助。
而爱因斯坦恰恰拥有这种最强大的武器!
整整一个下午,爱因斯坦都在思考着与光有关的问题,却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但他感觉到似乎之前的物理学家走错了道路,他的心中泛起了挑战的涟漪……
看来,未来相对论的发现者已经在心中播下了种子……
退学归退学,但是,学业毕竟不能荒废呀。在父亲的探询下,爱因斯坦找到了一间满意的学校——瑞士的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ETH)。
1895年,爱因斯坦登上了前往苏黎世的火车,去参加ETH的入学考试。不过终未如愿,由于他的拉丁文等文科成绩一塌糊涂,不得不与梦寐以求的学府擦肩而过。然而,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却给大学的教授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校长的建议下,爱因斯坦来到阿劳中学补习,准备来年再次报考ETH。
阿劳中学是一所开明的学校,它并不推崇传统教育,而为学生创造了自由、民主、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踏入知识的殿堂。在这里,爱因斯坦开始由一个腼腆的孩子逐渐变成了一位坚定自信的青年。
殊不知,这是在补习的这一年中,爱因斯坦重新捡回了对光速的思考,第一次磨亮了他的相对论之剑。
假如我追随一束光线而去,我会看到什么呢?譬如这束光是从广场的那座钟上射出来的,我是不是会看到一座静止的时钟呢?还是看到别的?……
醉里挑灯看剑。
……
1896年秋天,爱因斯坦不负众望顺利考上了ETH。
就在同一年,他最终说服了父亲,自己放弃了德国国籍,终于离开了德国。
那一年,他17岁。
进入了大学,爱因斯坦对一切都感到无比的新鲜。除了数学、物理等必修科目之外,他还选修了一大堆有兴趣的课程。
在大学里面,爱因斯坦依旧“神经兮兮”。他竟然“疯”到这种地步——必修的课程他经常缺席,而选修反倒节节必听。其实,这也是难怪的,必修的那些科目,爱因斯坦早就自学完了,再听也是无聊的重复罢了。
对于逃课的时间,爱因斯坦也并没有花在逛街、睡觉、跳舞或者CS(^_^)上,而是泡在图书馆里边。在那里,他可以阅读到麦克斯韦、玻尔兹曼、赫兹等等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的著作,并且还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的物理知识,这些都为他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营里剑光闪耀。
……
在教授的眼中,爱因斯坦是一个十足的异端分子。他不拘不束,睥睨权威,一点儿也不尊重老师,往往在课堂中当面指出大师们的错误,让他们不知把脸往哪儿搁。还对一些知识充满了质疑,甚至把矛头指向了经典物理学。
在大学的四年里,爱因斯坦接受了马赫的观点(就是前面说到的那个马赫),开始认识到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的一些问题,并有了向经典物理学挑战的冲动。
是的,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一位准备为科学真理而战的异端分子,威风凛凛,站到了我们的面前。
壮志直指天堑。
……
也正因为他的放浪不羁,尽管他的成绩不错,却没有教授肯留他在身边工作。毕竟,他太危险了。
其实说到底,这样的原因应该是传统的权威的教授根本无法接受这么一个蔑视传统、蔑视权威的异端分子!恐怕他有一天真的会把经典物理学冲垮!
无奈未能实现。
……
在面对失业的迷途中,爱因斯坦却一直没有放弃对物理学的思考。大学毕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只能靠给别人当代课教员或者其他的工作勉强过着生活。
果然非同寻常!一个连稳定工作都没有的年轻人,温饱都是个问题,更别说去阅读最前沿的杂志或者参加什么学术会议了。而正是这样一个生活困窘的人竟不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