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脉经 +作者:王叔和(晋)-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心死脏。浮之脉实如豆麻击手,按之益躁疾者,死。   
  右《素问》、《针经》、张仲景。       
脾胃部第三    
  脾象土,与胃合为腑。其经足太阴,与足阳明为表里。其脉缓。其相,夏三月;王,季夏六月,废,秋三月,囚,冬三月,死春三月。其王日,戊已。王时,食时,日昳。 困日,壬癸;困时,人定,夜半。其死日,甲乙;死时,平旦、日出。其神意。其主味。其养肉。其侯口。其声歌。其色黄。   
  其臭香。其液涎。其味甘。其宜辛。其恶酸。脾俞在背第十一椎,募在章门。   
  胃俞在背第十二椎,募在太仓。   
  右新撰。   
  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万物众色不同,故名曰得福者广。万物悬根住茎,其叶在巅。蛸蜚蠕动,蚑蠷喘息,皆蒙土思,德则为缓,恩则为迟,故令太阴脉缓而迟。尺寸不同。酸咸苦辛,大沙而生,互行其时,而以各行,皆不群行,尽可常服。土寒则温,土热则凉。土有一子,名之曰金,怀挟抱之,不离其身。金乃畏火,恐热来熏,遂弃其母,逃归水中,水自金子,而藏火神,闭门塞户,内外不通,此谓冬时也。土亡其子,其气衰微,水为洋溢,浸渍为池。走击皮肤,面目浮肿,归于四肢。愚医见水,直往下之,虚脾空胃。水遂居之,肺为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沉没。下有荆棘,恐伤其身,避在一边,以为水流。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工医来占,固转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亭其阴阳,喘息则微,汗出正流。肝著其根,心气因起,阳行四肢。   
  肺气亭亭,喘息则安。肾为安声,其味为咸。倚坐母败,洿臭如腥。土得其子,则成为山。金得其母,名曰丘矣。   
  右四时经。   
  黄帝曰:四时之序,逆顺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歧伯曰:脾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乎?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曰:恶者何如?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雍塞不通,名曰重强。   
  脾脉来,而和柔相离,如鸡足践地,曰平。长夏以胃气为本。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雉举足,曰脾病。脾脉来,坚兑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   
  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散,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   
  长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弱无胃,曰死,濡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脾藏荣,荣舍意。愁忧不解则伤意,意伤则闷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六月季夏建未,坤未之间土之位,脾王之时。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   
  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肾之乘脾,水之陵土,为微邪,虽病即差。   
  脾脉苌苌而弱,来疏去数,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太阴脉也。   
  脾脉急甚为瘈疭;微急为膈中满,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痞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颓瘾;微滑为虫毒蛔,肠鸣热。涩甚为肠颓;微涩,为内溃,多下脓血也。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濡,肌肉濡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脾死脏,浮之脉大缓,按之中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右《素问》、《针经》、张仲景。       
肺大肠部第四    
  肺象金,与大肠合为腑。其经手太阴,与手阳明为表里。其脉浮。其相,季夏六月;其王,秋三月;废,冬三月;囚,春三月;死,夏三月。其王日,庚辛;王时,晡时、日入。其困日,甲乙;困时,平旦、日出;其死日,丙丁;死时,禺中、日中。其神魄。其主声。其养皮毛。其候鼻。其声哭。其色白。其臭腥。   
  其液涕。其味辛。其宜咸。其恶苦。肺俞在背第三椎,募在中府。大肠俞在背第十六椎,募在天枢。   
  右新撰。   
  肺者西方金,万物之所终。宿叶落柯,萋萋枝条,其杌然独在。其脉为微浮毛,卫气迟。荣气数,则在上,迟则在下,故名曰毛。阳当陷而不陷,阴当升而不升,为邪所中。阳中邪则卷,阴中邪则紧,卷则恶寒,紧则为栗,寒栗相薄,故名曰疟。弱则发热,浮乃来出。旦中旦发,暮中暮发。脏有远近,脉有迟疾,周有度数,行有漏刻。迟在上,伤毛采。数在下,伤下焦。   
  中焦有恶则见,有善则匿。阳气下陷,阴气则温,阳反在下,阴反在巅,故名曰长而且留。   
  右四时经。   
  黄帝问曰:秋脉如浮,何如而浮?歧伯对曰:秋脉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而浮,其气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黄帝曰:何如而反?歧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黄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何如?   
  歧伯曰:太过,则令人气逆而背痛温温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日肺病。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赤白不泽,毛折乃死。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肺藏气,气舍魄。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秋金肺王,其脉浮涩而短,曰平。脉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沉濡而滑者,肾之乘肺,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为微邪,虽病即差。   
  肺脉来,泛泛,轻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手太阴脉也。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堕,咳唾血,引腰背胸,苦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腰内。小甚为飧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瘘,在颈支掖之间,下不胜其上,其能喜酸。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气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右《素问》、《针经》、张仲景。       
肾膀胱部第五    
  肾象水,与膀胱合为腑。其经足少阴,与足太阳为表裹。其脉沉。其相,秋三月;其王,冬三月,废,春三月,囚,夏三月;其死,季夏六月。其王日,壬癸,王时,人定、夜半。其困日,丙丁;困时,禺中、日中。其死日,戊已,死时,食时、日昳。 其神志。其主液其养骨。其候耳。其声呻。其色黑。其臭腐。   
  其液唾。其味咸。其宜酸。其恶甘。   
  肾俞在背第十四椎,募在京门。膀胱俞在背第十九椎,募在中极。   
  右新撰。   
  肾者,北方水,万物之所藏。百虫伏蜇,阳气下陷,阴气上升,阳气中出。阴气烈为霜,遂不上升,化为雪霜。猛兽伏蜇,蜾虫匿藏。其脉为沉,沉为阴,在里,不可发汗,发则蜾虫出,见其霜雪。阴气在表,阳气在藏,慎不可下,下之者伤脾,脾土弱即水气妄行。下之者,如鱼出水,蛾入汤。   
  重客在里,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则喘。无持客热,令口烂疮。阴脉且解,血散不通,正阳遂厥,阴不往从。客热狂入,内为结胸。脾气遂弱,清溲痢通。   
  右四时经。   
  黄帝问曰:冬脉如营,何如而营?歧伯对曰:冬脉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故其脉来沉而搏,故曰营。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   
  歧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黄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如何?歧伯曰:太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胫中清,脊中痛,小腹满,小便黄赤。   
  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以指弹石,辟辟然,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谓,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   
  凡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肾藏精,精舍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