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脉经 +作者:王叔和(晋)-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聚毛之际,上循足趺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阴毛中,环阴器,抵少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中。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痜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闭癃。盛者,则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上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经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热;虚则暴痒。取之所别。   
  肝病,胸满胁胀,善恚怒,叫呼,身体有热,而复恶寒,四肢不举,面目白,身体滑。其脉当弦长而急,今反短涩,其色当青,而反白者,此是金之克木,为大逆,十死不治。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    
  胆病者,善大息,口苦,呕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将捕之,嗌中介介然,数唾。候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见其脉之陷下者灸火;其寒热,刺阳陵泉。善呕有若汁,长太息,心中澹澹善悲恐,如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溢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汁,故曰呕胆。刺三里以下胃气逆;刺足少阳血络以闭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也。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太息。   
  厥气客于胆,则梦斗讼。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兑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脉前,至肩上,却交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兑眦后。其支者,别目兑眦,下大迎,合手少阳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中,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趺上,出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趺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角痛,颔痛,目兑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中、胁肋、髀、膝外至胻、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不用。盛者,则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气虚,则梦救火,伤物,得其时则梦燔灼。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   
  厥气客于心,则梦兵烟火。   
  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病先发于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胁痛支满,五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病消渴,而已。   
  心脉沉之小而紧,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气而痛,食不下,喜咽唾,时手足热,烦满,时忘不乐喜太息,得之忧思。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心脉急,名曰心疝,少腹当有形。其以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少腹当有形。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即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即为癫,阳气衰者即为狂。   
  五脏者,魂魄之宅舍,精神之所依托也。魂魄飞扬者,其五脏空虚也,即邪神居之,神灵所使,鬼而下之,脉短而微,其脏不足,则魂魄不安。   
  魂属于肝,魄属于肺。肺主津液,即为涕泣。肺气衰者,即为泣出。肝气衰者,魂则不安。肝主善怒,其声呼。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而欲食,食则呕。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如虫注。   
  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愁忧虑则伤心,心伤则苦惊,喜忘善怒。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彻背,自发烦热,当脐跳手,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心水者,其人身体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阴大肿。   
  肾乘心,必癃。   
  真心痛,手足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腹痛,懊,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热,苦渴,涎出者,是蛔咬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毋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肠中有虫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针。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于脐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烦心,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也?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适以秋王,王者不受邪,心腹欲还肾,肾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得之。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宫,季夏刺太陵,皆补之;秋刺间使,冬刺曲泽,皆泻之。又当灸巨阙五十壮,背第五椎百壮。   
  心病者,胸内痛,胁支满,两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大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视有馀不足而调之其俞。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输,何也?歧伯曰:少阴者,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心为帝王,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不能客。客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身死矣。故诸邪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也者,心主之脉也,故少阴无输焉。少阴无输,心不病乎?对曰:其外经肺病,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也。   
  手心主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膈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盛者,则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气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间。   
  心病,烦闷,少气,大热,热上烫心,呕吐,咳逆,狂语,汗出如珠,身体厥冷。其脉当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克火,为大逆,十死不治。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小肠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乏,复耳前热。苦寒甚,独肩上热,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   
  少腹控睾,引腰脊,上中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动肝肺,散于肓,结于厌,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与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小肠有寒,其人下重,便脓血,有热,必痔。   
  小肠有宿食,常暮发热,明日复止。   
  小肠胀者,少腹膹胀,引腹而痛。   
  厥气客于小肠,则梦聚邑街衢。   
  手太阳之脉,起之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膈外后廉,出肩解绕肩甲,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兑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者,别颊,上臑,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颔肿、颈、肩、、肘、臂外后廉痛。盛者,则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脾气盛,则梦歌乐,体重,手足不举。   
  厥气客于牌,则梦丘陵大泽,坏屋风雨。   
  病在脾,日昳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静。   
  病先发于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一日之胃,而腹胀;二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之膀胱,背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骭肿,若水状。   
  脾脉沉之而濡,浮之而虚,苦腹胀,烦满,胃中有热,不嗜食,食而不化,大便难,四肢苦痹,时不仁,得之房内。月使不来,来而频并。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寸口脉弦而滑,弦则为痛,滑则为实。痛即为急,实即为踊,痛踊相搏,即胸胁抢急。   
  趺阳脉浮而涩,浮即胃气微,涩即脾气衰,微衰相搏,即呼吸不得,此为脾家失度。   
  寸口脉双紧,即为入,其气不出,无表有里,心下痞坚。   
  趺阳脉微而涩,微即无胃气,涩即伤脾,寒在于膈,而反下之,寒积不消,胃微脾伤,谷气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虚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