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老子的大智慧-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键断裂,冰晶开始融化,水分子振动加剧,依次经历消融成液体,水分子的布朗运动随温度时时相应变化,运动之相状各各不同,直到蒸发为气体。水在固、液、气三态时的各种运动变化就是“夫物芸芸”。把冰设为绝对零点状态的参照(一相),就可认识一切“二相”的其它状态。懂得了水从晶体到高度气态的变迁过程,就可知道气态水冷凝成冰的逆过程。   
  同理,达到“虚极静笃”,就能知道“万物并作”的回复过程。也只有“虚极静笃”,才能真实再现其实质存在及其运动变化的“幻妄称相”,也就是“吾以观其复”。纷繁万象,归根(绝对零点也)则动止,气态水结冰,高温水蒸气自然冷凝而失去“狂动”(“归根曰静”)。宇宙万物的一切运动变化相,皆以不运动不变化的本底为体为依。变动是相对的,不变是绝对的。犹如绝对寂静虚空中展现着各种微观、宏观的运动事物,起于虚空,灭于虚空,而虚空本性不改不变,不增不减。所以,归根到静(绝对参照状态),就恢复到本底的状态属性。起于本底,归于本底,故称为“静曰复命”。“命”者,万物原本之面目也。   
  5、“知常曰明”   
  原本的面目,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永恒常住的真实存在,其他的一切都是生灭变化,有其寿命程序的暂时存在,故知“复命曰常”。“常”并非死寂的空相,而是灵明妙性的状态,犹如镜子无物,鉴影妙性常存。佛陀称为“常住妙明”、“妙净明体”、“涅槃妙心”、“妙觉明体”、“圆觉妙心”等;老子称为“知常曰明”;哲学上称为本体。“常”是本体的状态,“明”是本体的属性。从认识论上讲,我们就要抛弃“有欲”的二相认识,进入“虚极静笃”的一相“无欲认识”。“无欲观其妙”,就是要观其“归根复命”、“知常曰明”之“妙”,这就是认识通道改变的目的所在,也就是二相“识”转为一相“智”的价值。人类最高理想的追求无过于此!!!故佛陀讲,他之所以降世,就是为了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就是达此“知常曰明”的目的。“明”是无上智慧之谓,佛陀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儒家称为“明德”、“止于至善”。认识论上的 “根”、“静”、“命”、“常”、“明”都是一相无相的非极性状态与属性,识此、入此、契此,为转识成智,亦谓修德符道,明心见性,“明明德”。可见,儒释道三家最终皆以无上智慧为其究竟,所以三家宗旨皆可称为“智慧学”。   
  要“知常曰明”,必须从认识上入手。知道“有欲”的二相认识是认识真理的方向性错误,故无法“知常”。因无法“知常”,不知道万事万物的真实存在,亦不知道万物存在的机制原理,必然无“道”无“理”,故“妄作凶”。只有入一相的“无欲认识”,才能导致灵光妙性显露。自性本具的智慧妙明开显,则一切相应的状态属性自然展现,诸如“容”、“公”、“全”、“天”、“道”、“没身不殆”等。“容”者含容一切,“公”者同体不异,“全”者周遍法界,“天”者无所不能,“道”者独一无二,“久”者无量寿,“没身不殆”者究竟涅槃。   
  同样的道理,佛陀表述为:“净极(虚极静笃)光通达(‘知常曰明’),寂照(妙明智慧开显)含虚空。尘垢(识心)应念消,成圆明净妙,明极即如来”。“生灭既灭,寂灭现前(‘静曰复命’)。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归根复命’),十方圆明(‘全’、‘天’),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知常曰明’),与佛如来同一慈力(‘容’);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全’),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公’)。……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天’),入诸国土。”“殊不能知,生灭去来(‘夫物芸芸’),本如来藏,常住妙明(‘知常曰明’),不动周圆(‘公乃全’),妙真如性'知一切运动变化的二相,皆是以‘根’、‘静’、‘命’、‘常’、‘明’一相之体(如水)所起之波浪(二相),知波水一体,波不异水,水不异波,才可谓真‘知常曰明’。'”   
  “善男子,彼之众生(‘夫物芸芸’),幻身灭故,幻心亦灭(‘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幻心灭故,幻尘亦灭(观其复);幻尘灭故,幻灭亦灭(‘观其复’);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归根复命)。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夫物芸芸’),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从‘根’、‘静’、‘命’、‘常’、‘明’的本体上现出幻妄相)。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各归其根’),虚空本不动(‘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幻从诸梦生,幻灭觉圆满(归根复命、‘知常曰明’、‘容’、‘公’、‘全’、‘天’、‘道’、‘久’),觉心不动故(‘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夫物芸芸’)。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吾以观其复’,归根复命也),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复命知常’)。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知常曰明’、‘容’、‘公’、‘全’、‘天’、‘道’、‘久’等)。”“所谓离识想故(‘各复其根’),无有一切虚伪之相(‘夫物芸芸’皆虚伪相,当虚极静笃时,归根复命时,无一幻化相所存),毕竟常恒,不变不异(‘常’、‘久’),……又彼无分别实体之处,从无始世来,具无量功德自然之业(‘知常曰明’、‘容’、‘公’、‘全’、‘天’、‘道’、‘久’)。”   
  归根复命是去极性的过程,“知常曰明”是明心见性的顿悟现象。所以,“虚极静笃”、“归根复命”、“知常曰明”,是二相的“聪明”转一相智慧的认识过程。 《庄子·在宥》 也讲:“万物芸芸,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入究竟一相,无二相之感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唯道是从,‘久’,‘没身不殆’)。”《庄子·人世间》曰:“瞻彼阕者(归根复命者),虚室生白(心地虚极静笃,‘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知常曰明’),吉祥止止(‘常’、‘明’、‘容’、‘公’、‘全’、‘天’、‘道’、‘久’、‘没身不殆’)。”   
  6、从有我入无我   
  庄子讲的“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藏天下于天下”,这正是佛家讲的始觉合于本觉,老子讲的“唯道是从”。只有修德符道,才契“恒物之大情也”。要想“没身不殆”、不生不灭,必须要“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只有无量无边的实相本体(道),才“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其它一切有限事物无一不在周转循环的生长成亡中而有“殆”!是故古今中外的大圣哲人皆在追求“常”而“明”的究竟涅槃,佛陀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认识论上,从极性认识到非极性认识,亦终归此目的。所以,庄子主张“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的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之境地,自然“久”而“没身不殆”。   
  同理,庄子还表达为“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不生,不增),酌焉而不竭(不灭,不减),吾将游焉。”(《庄子·天地》)“大壑”者,实相本体也,道也,究竟涅槃也,故大壑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庄子反复让人们追求“不得遁”(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的境界,这和佛陀的主张同出一辙。归根复命,“知常曰明”,知“常”、“容”、“公”、“全”、“天”、“道”、“久”、“没身不殆”,是人类认识史上的灯塔,也是人类文明终极的体现与归宿。因为,这是佛陀、老子、庄子等这些圣哲大智慧超人的深邃认识(圣言量)。“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处乎无响,行乎无方,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傍,与日无始。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庄子·在宥》)“故余将去女(我将离你而去),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无量光),吾与天地为常(无量寿)。”(同上)具有超人智慧的“大人”(圣、贤、佛),他们是不请之友,以大慈大悲之心,游化人间,如形影不离、声响相随一样度化众生,这就是“有问而应,尽其所怀,为天下配(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样的“大人”,处于无生无灭(处乎无响。无响者,无起也,无生也,自然无灭)的境地,不受时空限制(“行乎无方”),大愿无尽,度化众生不厌生死(“挈汝适复之挠挠”),目的是带领众生进入非极性的世界(“以游无端”)。非极性状态无量无边(“无端”、“无傍”)、无始无终(“与日无始”)、无形无象(“颂论形躯,合乎大同”)、究竟一相(“大同无己”)。究竟一相的境地,怎么有“我”呢? 有“我”就成了二相。既然是无我的究竟一相,怎么能有有限的“有”存在呢(“无己,恶乎得有有”)?有“有”就是二相的极性世界。“睹有者”,还是未达究竟一相,或究竟涅槃的果位修行者(昔之君子);“睹无者”,是达究竟一相,或究竟涅槃的圣人,这样的圣者是无量寿(“天地之友”者,与天地同寿)。圣哲从认识上二相归一相,目的就是从极性世界转到非极性世界,从有限转化为无边,从差别进入大同,从小我到大我,大我无我,无我才是原本之“我”(大同而已)。这就是老子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