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老子的大智慧-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说排行榜:/top。html                
老子《道德经》相关作品全集:/zt/daodejingzhushuji/  
  老子的大智慧——兼论儒、释、道认识论的同一性 作者: 张子维   
  光大出版社                
■从《道德经》看 儒、释、道学说的同一性 
  《道德经》这本书是老子讲述的。关于老子其人,从《史记》的记载上看已有好多传说的内容。根据史书记载,老子是春秋时代的楚国人(就是现在的河南鹿邑县,过去叫苦县),老子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这部《道德经》的价值怎么样?一共有五千言的《道德经》竟有五千多家来注解,就可想而知了。平均一字一人来注解,这就说明《道德经》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像《道德经》这样重要的经典,我们是很难找上和它相匹配的。中国文化中哲理深奥的经典,人们经常说的就是《易经》、《道德经》等,《道德经》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但我们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老子的大智慧和老子深邃的认识。   
  老子既是一个历史记载的真实人物,而且又是有许多不可思议之事的神秘人物。就拿他的年龄来讲,据说他大概活了160多岁或更长,《史记》记载,他不知其所终,出了函谷关不知道走哪里去了。但有一点,从《道德经》的内容来看,他是一个对“道”了解体悟得非常透彻的人。他所阐述的一些内容从现在看来有好多是不同层次的科学规律,这样讲也只是我们现在的认识。他所认识的层次,他所认识的世界,从整个人类文化范围中看,达到他那个境界的哲人是非常少的,除了佛陀那样的大智慧,别人确实没有认识到他那么深的层次。他所了解的一些现象和事物的本质,唯独和佛经中的许多内容能够相关联起来。因为“大智慧的人”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互相认识和印证,这就是《妙法莲华经》中讲的,唯佛与佛才能知道“诸法实相”的如是本末究竟的道理。要认识“道”的状态和属性,就要达到老子的那个境界和层次上的人,才能认识老子的认识。如果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阐述主客体本来面目的学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用不同的语言,虽然表述不一样,但只要达到那个层次,应当说他们表述的东西,其本质是一致的;认识的那个东西、那个存在是一致的;那个存在的状态和属性应该是一致的。如果达不到一致的话,那他们认识的都不是真理,更不是绝对真理。当然这里最关键的是认识者的认识层次和境界。所以,咱们这一次讲的就和以前讲的不一样,咱们要把哲人们的深邃认识,哲人们的大智慧,尽量相互的融通和沟通。这样就使我们能够了解到《道德经》与其他一些哲人们的学说理论,在哪些方面上相通,在哪些方面上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是认识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至于《道德经》中的个别词句以及排布难免有些不“如是”的地方,那不是圣人的失误,而是后人流传、抄写、传播过程中的失误。因为古代不像现在,过去的书抄写在竹板上,再把它串起来,在流通、传播的过程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任何经典都有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有些很难把握,对《道德经》来讲,有个别词句不一定是老子当时的表达方式,但是《道德经》把老子的基本精神,哲学观念,理论体系很完整的保留下来了。《道德经》的章节都是后人分的,再冠一个名字,也是后人安下的,就像《金刚经》一样分成三十二份,其实那个三十二份也不是当时分下的,用的名字也是后人安下的。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么现在我们讲《道德经》尽量还是遵照古人的这个通行本,总的来说,不论排列的前后,要把《道德经》的精神表达出来,要和其它的学说沟通。                    
■第 一 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光点符号就有多种不同的断句,都有一定的道理。古代没有标点符号,点开之后都能讲出个子午卯酉来。比如有人断成“道,可道,非常道”;有人断成“道可道,非常道”;还有人断成“道可,道非,常道。”不管怎么样,咱们要从精神上理解这段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很显然是讲语言、文字、思维等的表达与老子所认识的道的状态和属性的无法对应性。道是老子描述世界本源状态和属性的哲学范畴,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是对最根本存在状态和属性的表达。这和《维摩诘经》中讲的“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的旨意是相通的。“可道”是用语言文字等对道的表达。老子要阐述他认识的世界本源状态和属性,就碰到一个语言文字无法圆满表达的困难。这是所有大智慧者达到这一认识层次所共同遇到的问题。   
  按照讲解的方便,我们应当先讲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把这一章放到前面,我们就知道什么是道,到这一段才点出“道”这个名字的来源。老子认识到“有物混成”,那么这个“物”是什么样的物呢?不是普通的物,不是物质的物,也不是能量的“物”。“有物混成”的“混”是表示状态属性的合一,主客体的合一,也是古人讲的“天人合一”的最本源状态。这个“物”,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之物,万事万物归到“本源之物”的时候所处的一种状态。咱们打个比方,一棵树有树叶、树枝、树杆、树根,我们归根溯源,把它都归到生长这棵树的树籽中去。如那棵松树的松籽,就是这棵“松树世界”的本源状态。那个松籽就比作是有物混成的“物”,实际上它就包含着一棵大树。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讲这个就方便了。这个“物”就是世界的本源状态,佛学上就叫“一真法界”或“真如实相”。一切事物的状态和属性“合一”的本源,老子把这种存在就叫“有物混成”,这是一种语言的表达。这个本源的混成之“物”“先天地生”,比天地还要早,这是从次序来讲的。“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寂和寥表示无声无息,无形无状,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这些表述不正是佛学描述“真如实相”的语言嘛!寂兮寥兮具有中国式的半否定语言之含意;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就是否定式的描述。对人们都不了解的实相本体,就无法用我们的语言、文字来做肯定性的描述,只能用否定和半否定的描述来表达,老子和释迦牟尼佛都经常用这种表达方式。   
  老子体察到存在着先天地生的这么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独立而不改,说明不是由它物转化来的,是本来如是的自在之“物”。用佛学的语言讲,“道”就是非因缘、非自然的真如实相。“周行而不殆”是描述道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始无终的属性,说明道的运行从不穷尽,永不耗竭。“可以为天下母”,“天下”总括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天下的一切都是由她那里演化来的,所以道为天下之母。这是老子从演化来讲的。大家回想一下,佛学讲的般若实相、“如来藏”,由如来藏的本体,产生无明开始,就进入了演化。一念无明,如来藏就演变成第八识(阿赖耶识),由第八识演化成第七识(末那识),然后演化出第六识(意识)和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这种演化的描述,是从我们人体的“软、硬件”的演化顺序来表达的,姑且认为是主体的演化过程,属于“内”演化的程序;客体上是外在的演化程序。内外的演化在本源上是一致的,在主客上是合一的。但在演化的过程中就把主客内外分开了,把状态和属性也分开了。   
  存在“有物混成”的这么一个状态和“寂兮寥兮”的这么一个属性的自在之物,叫个什么呢?老子证悟认识到“它”时也不知该叫什么名字,也无法给“它”安上个名字,老子就称之为“道”,勉强地安了个名字曰“大”。佛学上就叫一真法界、一实境界、真如实相或一合相等,都是描述“吾不知其名”的这种状态和属性的。老子不知道该叫个什么样的名字好,只有认识到老子的认识层次,才能知道语言文字的极性属性不能表达“道”的非极性属性。所以,老子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字之曰道”的字就是命名之意。“强为之名曰大”就是勉勉强强地按其属性称之为“大”。这个“大”字就恰当得很,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之意。佛学上讲的尽虚空,遍法界,老子用一个“大”字就形容了,这也说明老子对道的状态和属性的真实体证。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一段话就是老子对尽虚空遍法界的真如实相、真空实相的描述。从这里就引出来“道”之名来,可见“道”是老子“字之”、“强名之”而引出来的。   
  “道”是老子用他的大智慧认识的世界本源的状态和属性。对世界本来的面目,老子认识到了。正因为他认识到了,他就知道这种认识到的本源状态和属性是没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所以就说“道可道,非常道”。“道”这个“混成之物”,用语言来描述交流就叫“可道”。用语言描述出来的状态和属性就不是那个“混成之物”的“道”了,故说“非常道”,不是那个“常道”。那个“常道”才是老子要表达而难以表达的“混成之物”。“常”是不变的意思,就是佛学上所称的不生不灭之意,所以“道”也用“常”来表示。“常道”顾名思义就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