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傻靡惨选
这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又推进了一步。“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在人生宇宙之间,天地之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道,天道,人道。德,得到天道,人道即为德,归结到儒家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我们认识了这五常,得到这五常,将其存放在我们的精神本元,那我们就是有德之人。
“至难者得人”,我们非动物或其它事物,就是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天下之广,兆民之众,人和人之间还是有区别的,难以用一个既定的标准来予以衡量,而在芸芸众生中,最难得的是什么呢?能集道德于一身的人。在现代,在我们周围,在我们之中,能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少之又少,能具有道德的人就更少了。有道德的人不仅周围的人会尊重,全世界也会尊重。如孔子也是全世界都承认的圣人之一,且名列首位,作为道德的典范是具有普遍的意义。孔子的思想境界不仅仅是崇高,且理论在现实实践中也是确实可行的。
“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你处在哪一类中,就在哪一类中进行熏习。跟有德的人在一起,自然慢慢就会有德;和不三不四的人打交道久了,自己也就会不三不四。当然有定性的人,有静气的人,他可不为之所动,就如周惇颐在《爱莲说》中所写“出污泥而不染”,但毕竟是少数。
大家都已是成年人,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都希望有更高的追求和更高的精神理念,那就应该将道德树立起来。此道德非泛泛所指的道德,那些道德很浅,很薄,也很脆弱,现代人大都不知道自身道德的修养比诸如拜佛烧香更有益。但道德从哪里来呢?“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与有道德的人相处,与有智慧的人打交道,那自身的道德就会有所增长,就如同下棋,常跟高手下棋,则棋艺见长,若老是和低手下,棋艺不长且还有可能退步。大家对儒家文化可能不太熟悉,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修,就肯定会熟悉起来,刚开始可能还难以理解,以后则就会理解了。通过学修,你就能站得高,看得远,你精神的境界就远非他人可比了。
《通书?师友下第二十五》: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
周惇颐认识到师友在学修上的重要性,在《通书》里就用了两章将师友点出来并加以阐述。“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道义,铁肩担道义。如果一个人具有道义,那么他在社会生活中就会得贵且尊,就会有极高的声望,就会受到周围人的尊敬和敬仰。如果一个人无道义,非仁非义,则大家都会避而远之,惟恐与之交往。这就是一个人的品德和信誉的好坏就会很自然的在社会中呈现出这样的因果关系。所以我们要认识道德,重视道德,且敢于承担。
“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人一出生,从孩提起,处于蒙昧状态,还只是一张白纸。现在的全世界都很注重青少年时代的教育,尽量不让孩子处于无教化状态。中国也很注重这个问题,既有成绩,也有不足的地方。如何教化,如何教育,如何使之成其为人的教育,如何成君子﹑成圣贤的教育,实际上在现在社会中还很不足。现在从上到下开始认识到了这一点,也逐步提倡这一点了。但如何使德育健康全面确实地推广,肯定还有一个过程。作为我们龙江书院就是为大家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扎扎实实地做道德的教育。
师友,非我们所平常所了解的师友,而是道义上的师友。若无这样的师友,即使你学历再高,高如博士等,你的道德上也会容易出现问题。最近媒体报道的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人,只因口角之争,而杀死四名大学校友。这一类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在这种阴暗面的人,并不是没有受过教育,没有知识,但是他们缺乏道德的教育和道义上的师友,缺乏成其为人的教育,就陷入了道德上的愚蠢,道义上的愚蠢。
“是道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在现代社会之中,能够提倡仁义礼智信的传统,这种普遍道德﹑根本道德的人确实很少,而且这方面的老师也很少。但是我们能接触这方面的学问,有这方面的环境,有道义上的师友,那我们也可以贵且尊。我虽无权,仍是贵人,我虽无财,却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这种道义之交,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常关键的,与这些具有道义的人在一起,岂不快哉!我的老师曾对我说过:人情感之交不可靠,或有同情者,而无相知者。在亲情之交,友情之交,爱情之交,道义之交等等中,只有道义之交是最可贵的,是最重要的。我们大家来自五湖四海,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大目标而聚集在一起,都是来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事业,都是来学修身心性命的奥义,从而使我们在道德,在精神,在人格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和升华,进而确认我们今后在社会中的人生走向。
《通书?过第二十六》: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在一生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过失,在我们的精神之中,行为之中,语言之中都难免会有种种错误的地方。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是圣人,就是菩萨,就永远正确,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当我们检点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念头,自己心灵深处,就可以发现自己把心摆正的时候并不多,而胡思乱想的时候比较多,是是非非的时候多,真正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时候少。这是因为缺乏了严格的身心性命的修养,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精纯,没经过洗礼,就没有达到非常高尚的境界。
相比之下,语言则要好一些,它毕竟还要经过思维的过滤才释放出来。纵然有千般万般的不良情绪和杂念,那也只是在精神的层面上流动,是不会说出来的,就是说出来的也都大打了折扣。在语言上肆无忌惮的人很少,就算有,其语言也还是打了一定的折扣。人与人交往的时候,有些想到的是不可能完全用语言表达出来,更何况有些说都不能说。语言的过失要比心灵的过失要小,毕竟语言要过滤,要加以伪装,包装。行为上的过失就相对更少了,作奸犯科,触犯法律,触犯道德这些行为上的释放,作为人就会更有警惕性,不敢放肆。相比之下,行为的过失普遍低于语言的过失,而语言的过失又普遍低于心灵思想深处的过失。这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必然现象。
尽管有这一规律,但人仍然还是要犯过失,还是经常会在心灵上,语言上,行为上有所失误。这种失误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对仁义礼智信上中正之道把握不够,或者对伦理,道德,法律的认识不够。轻就会使自己的语言行为过激,离开了中道就是过,就会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忽上忽下。无过就必须恪守中道。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由于自己意识不到,就如我们前面所讲“明不至则疑生,明无疑也”,在认识上不可能达到绝对的正确,绝对的清晰,这是思维的极限状态。用宗教的话来说,只有菩萨,圣人才能绝对的恪守中道。对平常人来说,只是在理论上说要绝对的恪守中道,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人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中道。就是本人与在座的诸位也只能细细地去反省,去体会,去琢磨,什么是过?什么是恪守中道?作为一个领导,一个负责人,尤其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本章是由闻过来谈对我们的好处。“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作为一代圣人孔子的门生,七十二贤之一仲由,也就是子路,喜欢别人去指正他的错误,纠正他在语言行为上的过错。作为一个善于接受批评,善于改正错误的人,这是一种极好的美德。历史上圣贤之人,明君圣主等都很看重这一点,甚至重金悬榜求人指正其错误,而现代社会则将此看的清淡了,很多时候都只是喊喊口号罢了。一个人有过就如同身体有病,古人说良言苦口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过错实际上就是个人精神上,语言上,行为上的疾病,有人对此提出批评意见,就相当于医生给人看病下药,是治病,身体才能健康。但是“今人有过,不喜人规”,永远都有这种犯了过错且不喜欢别人规劝的人。
周惇颐身处在北宋年代,自三代以来就有不少这样的人。在《国语》的《召公谏厉王止谤》中:周厉王暴戾,胡作非为,百姓有怨言,他便从卫国请巫师来监视百姓,对有意见者予以格杀,以至于“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用自己的眼神来表达不满。于是周厉王大喜,对召公说现在没人提意见了吧。召公则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果未过三年,民众暴动,将周厉王赶下台,并将其流放于彘。殷纣王残暴不仁,比干进谏,纣王下令挖其心,史上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当权者不喜欢听反面意见,有钱者也不喜欢听反面意见。当一个人有了钱有了权后,意气就很重,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周围的人,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这是现代社会的通病,人皆有之。但如果我们能聪明一些,贤达一些,愿意听取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发现自己的失误,纠正自己的错误,调整自己的行进方向,从而避免给自己和事情带来灾难。现代社会中,那些失败的人,有些是因为决策上的失误,但很多都因为是性格上的失误。
“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本章从内容上看起来很简单,大家都可以从字面上就能理解,但周惇颐在《通书》里将其作为单独的一章是有着深意的。圣人,贤人,小人,他们之间根本的标准就是如何对待过失。在《幸第八》中我们就谈到了“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