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何向高官发问 寿蓓蓓
省长哭了,新鲜;但重点是省长为什么哭。省长落泪不应是判断一篇政治人物访谈成功与否的标志,毕竟我们不是做《艺术人生》,比起省长的眼泪,他说到官场环境掣肘时一句“欲哭无泪”来得更有价值。
与官员打交道的“七条军规” 吴晨光
适当拍拍马屁也不是不可以——但心里要想着,没有我纳税养着,你们都得喝西北风!
以“菊与刀”为器 张立
如果你是女性,而且是美女,那你比男记者肯定更占优势,先发挥你的天然魅力吧;如果不是,又舍不得挥刀自宫,请参详以下办法……
匿名是一种“原罪” 吴蔚 郭楚淳
我个人极为钦佩这种态度,这是给匿名来源加上类似原罪的判断——只要用了就是不好的事情,我干的其他事情都是为了减轻这种罪责,因此我要竭力发掘出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公众利益的事实,来减轻罪责。
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李海鹏
在这个报社,记者们常常在预料到某些报道无法发表之际,仍然听命于编辑部,按时赴事发地去做明知徒劳的采访。我并不认为这是“纪律”所致,除非这一纪律恰如康德所谓之“心中的道德律令”,出于自由,而非他由。我相信中国文化中的最好的精神传统:“士”要做他应该做的事,而不只是喜欢的事。
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
后台——争论
“天使?魔鬼”之争
一次激烈的内部辩论,一次关于若干新闻原则的深入探讨,一次南方周末内部传统与新闻后台操作的生动展现。
傅剑锋:关于“*教师”的采访经历
李海鹏:举个极端的例子,法拉奇还描述过鸽子的内心呢
李梁:先做新闻,再谈伦理
杨瑞春:如果这么简单,就不会有“*”
苏永通:咱们竟然在反复讨论基本问题
柴会群:是什么使它具有那么强大的力量
邓科
一、这是本什么样的书?
新闻呈现“真相”,“真相”的发掘过程是如何进行、怎样操作?这是一本把“追寻真相”的幕后过程真实呈现的书;
新闻意味着“信息选择”,囿于版面、环境、时机,报纸上呈现的当然不是新闻的全部,这是一本把“没有表达”的信息公开表达的书。
南方周末有句流传颇广的话:“当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本质上,这是一本“在路上”的书。
这本书,一定程度展现了一份影响全国的报纸新闻生产的秘密,展现了一个不断追求的媒体新闻后台操作的真相。
“追寻真相”的真相,“没有表达”的表达。有人说,书中文章的价值甚至可能超过南方周末的公开报道。这当然是谬赞。不过,我们承认,它从很独特的角度记录了新闻与新闻人、现实与反思者。
二、为什么会有这本书?
这本书的文章,基本上来自南方周末内部刊物上的业务探讨篇什。
在内部,南方周末一直保有一种传统——对专业追求和业务创新的无比看重。从创办至今二十多年,不论是高歌,还是潜行,南方周末在任何局面下都没有放弃这种新闻探索、专业追求。
这样一种“职业共同体”的传统,提醒同仁对新闻报道保持及时地检视,对职业操作有不断地反思。于是,就有了这些文字。
这些文字,是新闻的侧影,是报纸的底色,是对现实的别样映射。
三、这本书想表达什么?
这本书,是想表明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持。
中国新闻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关乎环境、体制。事实上,在新闻的专业操作和职业规范方面,同样需要足够的自省和持续的积累。
很多中国媒体在做年度人物,可是,有没有哪篇达到了时代周刊关于年度人物朱利安尼(9?11时的纽约市长)报道的专业水准?很多中国媒体在东南亚海啸发生后赶赴现场,可是,有没有哪个能达到BBC那样了然于胸、调度从容?很多中国媒体在做民情报道,可是,有没有哪家能像纽约时报那样,把“民意调查”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样式上升到科学化、常规化的程度?
至少从技术角度,我们必须承认差距。中国今后的媒体竞争,将越来越不是“胆大者胜出”,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势必成为更重要的因素。
这应该是新闻人的“黄金时代”。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由乌托邦梦想慢慢向常识回归,由资源和权力的高度集中慢慢向公民个体分散,宛如一艘大船,正在缓慢而又不可逆转地转向,驶向与她的历史、人口、生产力、民族抱负相称的境地。在这样一个也许是空前绝后的转型和变动的年代,应该诞生出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企业家,也应该诞生出伟大的媒体、伟大的记者。
时代降临时,机会给予理想与技术兼具的人。
这本书,是南方周末同仁对职业操作和专业技术进行总结、思考、探索的部分结晶。这是第一辑。新闻不止,新闻后台操作的探索亦不止。
上一章作品目录下一章
鞠靖(新闻板块,上海)
我始终相信翻检垃圾是一名记者的必杀计。这个杀人现场的保护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蹊跷,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可以自由翻检,惟一上锁的是那个嫌犯的房间,但是却没有贴封条,这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意砸开这把锁而不用承担责任。
老实说,在我的新闻从业生涯中,还很少碰到因为采访进行不下去而放弃的情况,但十分不幸的是,最近的一个月时间里,我已经两次放弃选题。如果在往常,我会认为这是两次令人羞耻的失败,但是,这次我却不这样认为。我愿意把最近一次在佳木斯的采访经历告诉大家,可以说是教训,也可以说是经验。
那天我正在沈阳,“记者的家”论坛出现了一个帖子,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发生特大杀人案,一个网吧的网管用十分残忍的手段杀害了28名11-16岁的少年。这个发帖人是其中一位受害少年白金龙的姐夫刘东平,而且他还留下了手机号码。这个帖子显然引起了众多记者的关注,在我的QQ上,不断有同行在交流关于此案的信息,一些同行直接和刘东平取得了联系,证实这个帖子并非恶作剧。
这似乎又是一个黄勇案(发生在河南平與的系列杀人案,计有十多名青少年遇害)。我立即和编辑郭光东联系,他也觉得这个案子很像当年的黄勇案,有一定的价值,惟一的担心是不让报道。不过考虑到我当时的位置离佳木斯比较近,还是决定去试试。
我到佳木斯的时间是3月5日晚11点。这一天是学雷锋纪念日,不过,这一天的遭遇让我觉得反差很大。
我当时的计划是下午2点从沈阳桃仙机场起飞,3点到哈尔滨,然后打车到哈尔滨长途汽车站,坐大巴经高速公路到佳木斯,哈尔滨到佳木斯的路程是400公里,如果一切顺利,到哈尔滨应该是晚上9点。
一直到走出哈尔滨太平机场、乘坐大巴到达长途汽车站都很顺利,而且这中间还因为没有坐出租车、改坐大巴而节约了40块钱。正在为如此顺利而暗自得意的时候,又碰上了更加“顺利”的事情,一下大巴,就有两个东北小伙子说包车去佳木斯,三缺一,只要100块。这种拼车现象非常普遍,在江苏、上海、浙江、湖南我都这样干过,还没有碰到过问题。我正要赶时间,因此,想也没想就跟着上车了。一坐上车,这两个小伙子就开始问我是干什么的,是哪里人。久在外混,我也知道这些问题不能轻易回答,因此,我用刚在沈阳学的东北话跟他们说:“不要多问,只管开车就行了。”
车一直往哈尔滨市外开,眼看就要上高速了,还没有接另外3个人的意思,我心里有点犯嘀咕了。果然,到了高速公路入口,出租车找了个地方停下来,司机假模假式地出去打电话约那3个人,车上还留下一个人陪着我。我也赶紧下车,绕着这辆车转了一圈,发现这辆车的前后号牌最后两位数都用光碟挡住了,我一下就明白了,这是“黑车”最明显的标志,因为急着赶时间,竟然连这都没有注意观察,真是太大意了,看来今天免不了要吃亏,硬拼是不行了,只有想茅招。
回到出租车上,我也开始掏出手机假模假式地打电话,先打了一个给“黑龙江省公安厅”,说我不等他们的车了,和别人拼个出租车直接去佳木斯,车号是XXXXX,最后一位看不清楚,让他们联系一下佳木斯那边,派个车在佳木斯出口等我。然后又打个电话给“公安部刑侦局”,说是为了佳木斯杀人案,暂不回办公室,直接从沈阳去佳木斯了。电话没打完,在车上陪我那个就下车了。他俩嘀咕了一会儿,回来跟我说,那3个人不来了,只能送我一个人去佳木斯了,我只要出800块钱就行。我说那不行,我的经费只够拼车,让我一个人包车,谁给我报销啊?最后那俩说,干脆这样吧,我们给你拦一大巴,你坐大巴走,你只要付我们已经开的这段路钱就行了,连大巴带我们这出租车,一共200,你看怎么样?我说那你拦到车我再给钱。在拦车的当口,其中一个跟我说,你别装B了,你真是公安?是公安咋不坐警车呢?我歘地从上衣兜里掏出一个《警官证》……的皮,诈唬说,不信试试?“行了行了,走吧走吧。”他们拦的不是大巴,是一辆路过佳木斯、终点到鹤岗的很破烂的卧铺车,我几乎是逃命一样地上了这辆脏车,车主说,这车到佳木斯也就60块,那俩东北人拿了140,你还是被宰了。
上一章作品目录下一章
到达佳木斯地界,已经是晚上11点了,比我预定的时间晚了2小时,多花了100块钱,所谓“欲速则不达”,就是这样的教训。
从离开卧铺汽车门、踏上佳木斯土地的时刻起,我就提醒自己,一定要提高警惕,再不能上当。原来我的计划是住佳木斯饭店,现在,我决定改变计划,通过114,我了解到佳木斯最好的宾馆就是四星级的佳木斯大学宾馆,因此我决定晚上住到那里,先安定一下我的惊魂。
佳大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