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轻人假如自己不创业,又要发展得快,那就只有一条路——选对一条路,跟对一个人。”
当很多人知道她信奉这个理念时,都很佩服她,甚至有的培训机构把她的故事当作案例进行讲授。
我把这两个故事拿出来,并不是说一定要跟老总走到底,更不是标榜跟我走的人就有前途,不跟我走的人就没希望。在这里我只是要说明一个道理,我们给高级知识分子讲座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让MBA教学与智慧教育结缘”。MBA教学作为对商业特别重要的教学,对全世界有广泛的影响,但MBA组织者们没有强调智慧教育,而学习MBA的很多学员也不强调智慧教育,这是MBA的很大缺陷。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一单元 智慧型员工是“钻石”(6)
那么MBA教学应该强调哪些智慧教育呢?
第一,是培养他们的眼光,只有看得远的人,才会有远大的发展,与高小姐说的“选对一条路,跟对一个人”理念相似,其实就是包含长远打算的意思。对于创业型的机构,重要的在于坚持,看你是算大账还是算小账,求发展还是看小钱,是选择钱还是选择路。如果你要选择钱,那你可能会失望;若你选择“路”,在开始时,可能得不到回报,但是这条路以后可能越走越宽,路也有可能是黄金的,路都是黄金的,还怕没钱?
第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MBA教学和别的教学不一样,是成人教学,更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这是最重要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德商教育。中国有些企业界人士,只讲经营不讲道德,但凡是发展持久的企业,都是讲道德的企业。MBA教学创造经济理念,而且,特别要为未来的公司担负责任,最后发现道德素质是最关键的素质。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所以必须强调德商训练。
举例来说,比如我的诚信、不偷漏税在当时看来无法理解。但是后来,我充分享受它给我带来的好处。比如我们一位在广东的同行,由于缺德、违纪违法被抓了起来,给分公司很大的震动。在订货会上,我们的价格高,但还是有不少的人向我们订货,他们的评价是“我们信得过”。
上述这些说明智慧在MBA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不要主要停留在招聘、营销上,而是要在学MBA的基础上做一个讲道德、充满智慧的人。
虽然黄福华先生此文的标题是“让MBA教学与智慧教育结缘”,但是我觉得他讲述的其实是所有知识都要与智慧结缘,虽然智慧并不只是他总结的这几条,但他的确给那些只注重知识和学历的人指出了智慧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拥有高学历、知识丰富的人,他们有的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有的正在顺利地打造自己的发展空间,但是,也有不少人在工作中很迷惘,下面这些感受,就是这些人的体现:
读了这么多年书白读了,工作还是干得不出色,得不到领导的重用;
我的学历比别人都高,但是发展的没别人好,太不公平了;
我这么有学问,可是大家为何就那么排斥我呢?
……
如果有这些迷惘,固然要分析环境的原因,更要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你重视职场发展的智慧吗?你懂得为人处世的智慧吗?你愿意以智慧来超越你的“学历情结”吗?
走不出“学历情结”是许多初入职场者的通病,更有一些人盲目地相信“知识就是力量”。但多年以前,我就对培根这个著名的观点打了三个大问号:
第一,知识真的就是力量吗?是不是需要转换一下才可以变为力量?
第二,知识分很多种,有强势知识,有弱势知识,有知识垃圾。我们应该多学强势知识,少学弱势知识,不学知识垃圾,哪能什么都学呢?
第三,即使可以变为力量,但这份力量有可能是建设性的力量,也可能是破坏性的力量!
我认为:“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几百年前提出的理念,既有当时历史的先进性,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曾经写过一篇“用智慧统率知识——21世纪的智慧宣言”的长篇论文,并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做了上百场报告。后来,《读者》杂志于2002年6月、7月曾分两次连载。大家可以从该杂志或“甘霖智慧培训网”(wwwglwe)上看到此文。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一单元 问题到此为止(1)
第二章
一个智慧的员工,必然是一个最能解决问题的员工,他会始终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问题到此为止。
他绝对不会推诿,也绝对不会先计较条件,而是以主人翁的心态,任何时候都将单位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并养成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习惯,让自己成为问题真正的终结者。
养成不计较条件解决问题的习惯
不管是《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书还是本书,其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一个员工会解决问题,就能因此获得个人价值的提升,并带来组织绩效的提高。
毫无疑问,本书既延续了《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书在这方面的价值,又对它进行了进一步超越,那就是使你——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更强,解决问题的效果更彻底!
一个有智慧的员工,必然是一个最能解决问题的员工。而他之所以能成为最能解决问题的员工,首先来自他有一个最突出的素养——“问题到此为止!”
这一句话是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座右铭。他以一个牌子将这个座右铭放在桌子上,以此来提醒自己。
这是杜鲁门对自己的要求,我认为,这实际上也是智慧型员工应该对自己的要求:只要发现有问题,就一定要把问题在自己手里彻底解决掉。决不允许把责任推诿给别人,也决不允许自己讨价还价先要条件再做工作。不仅如此,即使不是自己的分内事,只要与单位的利益有关,也能主动地、不计较条件地去解决。
我们且看一个小小的例子:
上海R氏集团的优秀主管钟剑兰女士,曾经应我们机构之邀来与我们的员工进行交流。她讲了一段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一次,有个外国集团要和她的公司谈合作。春节期间他们一起到海南度假,主要目的是谈合作事项。
然而,当时正是旅游高峰期,海南房源紧张。他们一去就是十几个人,为了公事的需要,还要住在同一宾馆里。问题出现了:当时五星级宾馆已经没有了,只剩下四星级的。没办法,公司只好选择了一个四星级宾馆。
外国客户中的一对夫妻向来只住五星级宾馆,知道要住四星级宾馆后非常生气,坚决不住。
她和自己的同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极力想说服客户,但都无济于事。她本想向单位的领导汇报,但一看天色已晚,公司那边已经下班。她想到没有必要去惊扰领导,就不打电话联系了。她决定自己解决问题,一方面,她安排这对夫妇在咖啡厅坐下,让服务员给他们送上两杯热乎乎的咖啡;另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打电话到北京找自己的老同学帮忙。
终于,通过多方面联系,最终在一家五星级酒店找到了一个房间,但是酒店提出:因为是临时调配房间,所以还要多交一定的费用。
本来因为春节期间房间紧张,房价就比平时调高了,现在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再调价,这实在是难以接受。但是,钟小姐还是毫不犹豫,将房间订了下来让这对夫妇住下。多付的钱,她自己掏腰包解决。
这对夫妇很高兴,合作也顺利展开了。项目谈得非常地顺利。
回去之后,这件事被公司领导知道了,领导不仅对她的做法很满意,而且很感动,之后,就给了她更多的发展机会。
钟小姐的故事,与上一章讲述的联想的那位员工的故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遇到问题,不是只会请示领导,更不是领导答应给你好的待遇和回报才去把问题解决,而是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先将问题解决掉。
其实,在任何单位,问题都是无处不在的。在出现问题之后,不少员工总有一些等、靠、推、拖的心理。不仅如此,在领导安排他干工作时,不是先想方设法完成,而是首先问给什么条件。如果没有满足他的条件,他就不会去干;即使去干,也总是干得很不情愿,最后要么打折扣,要么让问题悬而未决。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一单元 问题到此为止(2)
那么,这样造成的结果如何呢?往往不仅耽误了单位的工作和事业,也阻碍了自己前进的步伐。
与此相反,一个智慧型员工必然会不先计较条件,而赶紧去解决问题。正因为有这样的素养,所以他们往往能比一般人想到更好的方法,而且还能确保“问题到此为止”!
养成将单位的问题当成自己问题的习惯
无论是上述联想那位优秀员工,还是钟剑兰这样的员工,他们都展示了一种非常好的品质:只要是单位的问题,就是我自己的问题,决不能认为“这不是我的分内事”就把它推诿掉。
一个智慧型的员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有时也要学会把“分外事“,当成“分内事”来做。
要做到这一点,还得突破一个认识误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这方面,著名职业经理人李开复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李开复历任微软副总裁和Google中国区总裁等职。他初入职场时,曾经在苹果公司担任技术工程师。有一段时间,公司经营状况极为不佳,员工士气也比较低落,如果不立刻找到突破口,只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些问题本应该由市场部来解决,并不在李开复的工作范围之内。可李开复没有这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