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解决问题时,不要用“蛮力”,而要用“巧劲”。
用巧劲就会事半功倍,就会四两拨千斤,就会用“小球”转动“大球”。
最有效的方法,往往是最简单的方法。所以,要善于将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而不要将简单的问题弄复杂。
善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就能以最合适的付出创造最大的影响力。
要事半功倍,不要事倍功半
我们经常在职场中看到这样两种人:一种人,勤勤恳恳,每一件事都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但收效却甚微。这是事倍功半的人。一种人,不管是难活儿还是难题,到了他手里,都能举重若轻,花的时间不多,精力耗费得也少,但完成的工作无论是效率还是质量,都是一流的。这就是事半功倍的人。
毫无疑问,谁都希望自己是第二种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培养四两拨千斤的思维必不可少。
“四两”到底如何才能拨动“千斤”?我们先来看一个名人的故事。
我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一向以“言辞犀利”而著称。2005年,在和网友的一次交流中,一位网友带着明显刁难的口吻说道:“您确实非常优秀,但您的长相我不敢恭维。”
如果换了一般人,面对这样的问题,可能会感觉左右为难:
不理会吧,大家都看着呢;为自己辩解吧,又太多余;说他几句,又显得很没风度;……
而李部长只用了简单幽默的一句话,就轻轻松松将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我的母亲可不这样认为……”
这一句话,也成了当年网络上流传的经典,无数网友都记住了这个充满智慧的回答。
还有一次,李肇星到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演讲。一位美国老太太义愤填膺地说:“你们为什么要‘侵略’西藏?”
面对老太太的质问,李肇星并没有直接反驳。当他了解到老太太是得克萨斯州人后,心平气和地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们得克萨斯州1845年才加入美国,而早在13世纪中叶,西藏已纳入中国版图。您瞧,您的胳膊本来就是您身体的一部分,您能说您的身体侵略了您的胳膊吗?”
老太太一听,忍不住笑了,接着她热烈地拥抱了李肇星,连声说:“谢谢您,谢谢您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真相。”
如果是换成我们,面对老太太的质问又会怎样回答?或许会花上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滔滔不绝地从西藏的历史讲起。
这样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老太太却未必能听懂,到最后,她可能还是固执地认为“中国‘侵略’了西藏。”而李肇星的回答,却是“四两拨千斤”,用最简单的回答,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我们来分析一下李肇星运用这一思维模式的要点:
(1)先找一个和老太太很贴近、有亲身感受的解决问题的“契合点”,也就是西藏和得克萨斯州的相似之处。这样一来,不仅会拉近彼此的距离,更会引起老太太的兴趣,为之后解决问题做铺垫。
(2)用老太太最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进行阐述。
要知道,李肇星面对的不是一个政治家,也不是历史学家,而是一个最普通的美国老太太。对象不一样,表述的方式也不一样,如果对她大谈西藏的历史,效果怎样可想而知。倒不如用一个简单、生动的比喻,反而更能让她轻易地接受。
再回到我们的工作中来。
很多人之所以每天忙忙碌碌,辛苦得不得了,但效果却并不理想,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不看对象,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无效的沟通中,最后连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都没有搞懂。所有的工作都离不开沟通,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把握三点核心: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二单元 培养四两拨千斤的思维(2)
(1)找到对方的兴趣点;
(2)了解对方的目的;
(3)针对对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语言。
越简单,往往越有效
有时候,工作之所以无效,不是因为工作本身难度太大、太复杂,而是我们将简单的工作复杂化了。
曾经在一本书上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日本最大的一家化妆品公司接到了一份投诉,说他们的一些肥皂盒里是空的,里面并没有肥皂。
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公司领导委派一名工程师来解决出产“空盒子”的问题。很快,这个工程师设计了一个配备高分辨率监视器的X光设备,它需要两个人来监控通过生产线的肥皂盒,以保证其中没有空盒。
空盒查出了不少,但还是无法保证没有遗漏,而且费时费力。
与此同时,一家小型化妆品公司也碰到了同样的难题。可是,这家公司一名普通雇员却轻轻松松地解决了问题:他让公司买了一个大功率的工业风扇摆在生产线旁,让装肥皂的盒子逐一在风扇前通过,如果盒子是空的,就会被风吹倒。空盒子就这样被查出来了,而且无一遗漏。
显然第一家公司的工程师对工作相当卖力,可是不但耗费了买高科技产品的财力,增加了人员,而且问题也没彻底解决。相反,那位普通的员工并不知道什么“X”光,但他却用最简单的办法把问题很好地解决了,而且毫不费力。
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看似很复杂的难题时,不妨问问自己:
(1)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是谁?
(2)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3)有没有更简单有效的方法?
当这些都清楚了之后,或许你就会发现,直捣核心反而能将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
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有效,懂得删繁就简,就能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资源做最有效率的工作!
永远要记住:愚蠢的人,总会将简单的问题弄复杂;智慧的人,总能使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找准最有影响的“用力点”
谁都希望自己能够快快乐乐上班,轻轻松松下班,但是绝大多数人上班时候愁,下班时候累。这就是因为这些人没有找到最有影响的用力点,从而导致有苦劳无功劳。
“四两”之所以能够“拨千斤”,最主要的就是找准“用力点”,而且这是最有影响的点。找准这个点后,再发力时,就能起到“拨千斤”的效果。
1949年11月1日,西南战役开始。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一、四野战军各一部,在地方武装配合下,解放西南四省的战役。
整个西南战役,真正的要害是:阻止胡宗南、宋希濂兵团进军滇西,并逃向国外。
为了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周总理使用了“攻心大法”——公开隐藏在胡宗南身边做了十三年副官的熊向晖的身份,离间蒋介石和胡宗南的关系。但是,如何把熊向晖的真实身份捅给蒋介石,又不至于引起蒋介石的疑心呢?
如果利用秘密渠道,军统既然能替胡宗南向蒋介石隐瞒熊向晖的真实身份,自然也能利用职权,阻止让蒋介石知道熊向晖的身份。可是公开宣扬就会打草惊蛇,引起蒋介石的怀疑。
1949年11月5日,张治中作为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团长,到北平同共产党代表进行和平谈判。周总理恰恰利用了这个机会,因为张治中虽然已经“投共”,但通过他们在国民党的故交旧友,向蒋介石递送一封信,仍然轻而易举。
就这样,在周总理安排的酒宴上,张治中见到了熊向晖。一番介绍之后,张治中大吃了一惊,因为他刚刚知道熊向晖原来是共产党。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二单元 培养四两拨千斤的思维(3)
果然不出周总理所料,张治中立即写信给蒋介石说了此事。而此时,胡宗南和蒋介石因为战略问题发生了矛盾,蒋介石看到这封信,直接动摇了他对胡宗南的信任,以致四次拒绝胡宗南弃川的计划。
当他猛然意识到自己铸成大错时,立即批准了胡宗南第五次弃川的请求,可是胡宗南集团大势已去。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恩来主要找准了这两个最有影响的“用力点”:绝佳的时间,绝对有影响的人物。结果,周总理不费一兵一卒就轻易地摧毁了蒋介石对胡宗南的信任,以致胡宗南的军队遭受了致命性的重创。
那么,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怎么才能找到最有影响的“用力点”呢?
(1)眼光要独到,善于发现有利的关键时机
周总理在西南战役刚刚打响几天这个关键时刻,公开熊向晖的真实身份,就是为了挑起蒋介石和胡宗南的矛盾。
(2)要统筹全局,善于抓住问题关键
像周总理安排熊向晖“亮相”,就是要让蒋介石产生一个印象:给胡宗南当了13年副官的熊向晖,竟然是共产党的人。不管是胡宗南缺乏察觉还是隐瞒不报,这都是足以让蒋介石对胡宗南失去信任的事。所以,当胡宗南要弃川南逃时,蒋介石怎么能不怀疑他的动机,从而阻止他这样做呢?
只有统揽全局,才能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把住关键点,才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所以,一般人要把工作做好,想轻轻松松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效,不妨留意一下最有影响的“用力点”。智慧型员工也绝不会蛮干,他们总是能找到这个“用力点”,然后发力。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有员工总是疑惑:为什么精心做出来的计划,最终却没有通过?为什么做了很多工作,产品的销售却还是不尽如人意?是计划不够好或者产品还不令人满意吗?原因到底在哪里?
原因可能很多,但是其中一个可能就是你不善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提起可口可乐,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你知不知道可口可乐也曾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二战期间,美国也卷入了世界大战的漩涡。紧张的战事,使可口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