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哲学初步-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们被称为唯心的辩证法。当时科学的一些发展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强了这种想法。雷汶胡克(1632—1723)已经发现了精虫,而一滴水中充满了细小的有机体这一论断也已得到了证实,具有无穷小量的新微积分似乎也指向这个一般方向。

    这类发现无疑在某种意义上可为单子论提供佐证,莱布尼茨注意到了事物的基本组成部分的有机特性这一特点,从而导致他把单子看作是最不可广延的、形而上学的、灵魂的栖息地的看法。尽管如此,物理学在整体上却是遵循伽利略和笛卡尔的机械原理而发展的。这确实是令人奇怪的事情。

    莱布尼茨在认识论上进一步地贯彻的他的单子论,从而维护和发挥了笛卡尔开创的唯理论的基本原则。既然认识的主体,即灵魂或心灵,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单子,而单子又没有可供外界事物出入的窗户,不能接受来自外部事物的影响,因此,认识不可能有客观来源,不可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正是基于这种立场,他极力反对洛克的经验论,尤其是“白板说”。他的《人类理解新论》正是针对洛克的《人类理解论》而写的。

    他说,单子的基本特性就是知觉,心灵作为一种高级单子,无时无刻不在知觉状态中,只是因为这些知觉印象太小而数量又太多,或者彼此联系得过分紧密而不被人觉察罢了。

    因此,人的心灵绝不像洛克说的那样是一块空无一物的白板,而像是一片有天然花纹的大理石,经过艺术家(即理性)的精心雕琢,便可成为一个完整清晰的形象;而某种花纹的大

 198

    491西方哲学初步

    理石能雕成什么形象,则是由大理石固有的花纹决定的。这个比喻隐含的推论是:观念和真理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而天赋在人的心中的。

    然而,莱布尼茨目睹了洛克等经验论者对天赋观念论的猛烈批判,明白笛卡尔式的天赋观念是太过赤裸裸了,所以,他改换了一种更为婉转的说法。他说,如果认为我们的心灵可以像读一本打开的书那样轻易地读到理性的永恒法则,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事实上,当感官与外界对象相遇时,潜在的天赋观念和真理就像火花一样迸发出来,由潜在能力一下子变成为清晰确定的观念,于是就产生了认识。

    显而易见,莱布尼茨在这里用他的“潜在能力”取代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

    ,承认了外界对象对感官的刺激作用是诱发认识的一种媒介作用。

    这在某种程度上与笛卡尔的观点是有所不同的,这可以说是对经验论作了一点让步。

    在某种意义上说,将人心归结为先天(遗传)的认识能力,而非一种现成的观念,这是认识论上的一大进步。因为根据现代的格式塔心理学,人的大脑确实存在着一种能整合感觉经验以形成知觉的知觉结构,这种结构也被归结为大脑和神经组织与生俱来的东西。这种知觉结构被称为完型心理结构,它是进行认识的主体基础,后天的经验和学习只不过是将思想材料填充进去,在里面重新组织调协而已。当代著名的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也指出,主体中存在着一种更为广义的认识结构(即心智操作结构和思维的逻辑结构)

    ,这个结构不仅与先天具有的遗传心理基质有关,而且是在经验认识过程中不断发育、修整和完善的。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此基础

 199

    西方哲学初步591

    上更深化了一步,它不仅肯定了主体中的认知结构,并且试图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探索其各种成分的精细结构(如概念的网络结构、语义结构等)及其对认识内容的整理和加工机制。所有这些科学成果都提示了一个明显的事实:人类的认识首先必须依据于人自身的内在认知结构,离开了它认识便无从产生。莱布尼茨肯定人天生的潜在能力,这是一种合理的猜测,但他仍然保留了某些笛卡尔的思想尾巴,把潜能几乎等同于潜在的天赋观念,从而难以避免落入先验论的陷阱。

    莱布尼茨与笛卡尔一样,推崇理性,相对轻视感性。感觉经验作为媒介对认识是绝对必要的,然而它终究不能为人提供普遍必然的知识。原因就在于,感觉永远只能给出一些个别的例子,而要达到一个普遍必然的真理,即便是无数的例证也是无济于事的。譬如,你要证明“世上的天鹅都是黑的”这个一般性命题,纵使你找到无数只黑天鹅,但只要有人发现一只白天鹅,你这个命题就被否证了。另一方面,经验只能印证理性,而不能代替理性,恰如一个小学生扳动手指来检验算术运算正确与否那样。任何一个经验论者,无论年纪多高、经验如何丰富,也难免犯错误,只有善于运用理性,了解必然性和规律性的人,才会少犯错误。为此,他将真理划分为两种:事实真理和推理真理。前者借助经验的方法,通过归纳而确定,具有偶然性和个别性,自然科学的知识就属于这一类;后者完全是依据逻辑的规律性推导出来的,具有普遍必然性,逻辑学和数学知识等就属于这一类。

    莱布尼茨对两类知识的划分,对后世哲学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稍后的英国经验论者休谟接过这一划分,将事实知识

 200

    691西方哲学初步

    的偶然性推到极端,从而得出经验认识不能理解世界的不可知论的结论。而德国的康德则试图拯救被休谟彻底否定的经验知识,并在两类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人类认识奠定一个可靠的基础。

    从笛卡尔到斯宾诺莎,再到莱布尼茨,大陆唯理论经历了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唯理论虽然也是一种反对经院哲学的思潮,它高扬着理性的旗帜,无情地批判中世纪残留的信仰主义余孽。不过,在思想渊源上,人们仍然可以寻觅出它与中古思想的内在血缘和脉络关系,它在理论倾向上继承了实在论的传统路线,强调一般实在,否认感觉经验能够提供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因而在认识论上着力阐发了理性思维的功能,力图在理性自身范围之内解决人类认识世界的问题。

    唯理论出现在欧洲大陆而非英国,似乎也有某种必然性,因为经院哲学在大陆的势力和传统要比在英伦三岛强大和持久得多。大陆各国的哲学家和英国哲学家一样,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十分重视对认识论、方法论的研究,以便从哲学上对科学作出理论说明,为人们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法。然而,由于他们偏重总结自然科学中数学演算法的成就,更多地关心探讨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重视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因而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唯理论,在方法论特别强调了演绎法。

    我们看到,唯理论的理论并非是在孤立的情况下发展的,事实上,它通过与经验论的不断论战而逐步修正自己的观点,甚至渐渐地向经验论靠拢。笛卡尔在火炉边不断地反思,通过普遍的怀疑导出他的天赋观念,然后,通过一系列演绎推

 201

    西方哲学初步791

    理,在上帝、物质和心灵这三个实体之上建立起整个形而上学体系,并将个人理性的“清楚明白”当作真理的唯一标准,几乎完全否认了感觉经验的作用。斯宾诺莎不像笛卡尔那样胆大妄为,虽然他时刻躲在小小的阁楼上,但也明白单纯的理性知识不能囊括人类知识的全部,在确认真观念作为演绎推理的大前提时,同时肯定真观念本身具有外在的标志,承认观念系列和事物系列的一致性。相比之下,莱布尼茨对经验论的让步似乎更多一些。他明确地承认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中介作用,没有它理性认识就还可能产生,虽然他确信必然性的理性真理要高于偶然性的事实真理。即使如此,唯理论依然是抬高理性、贬低经验的理性主义,而没有脱胎换骨为经验挂帅的经验主义,两大思潮依旧是各行其道、互不为谋,一直要到它们在各自狭窄的栈道上进入走投无路的困境之时,方会有人站出来收拾破碎的河山,重建崩塌的思想大厦。

    这位清道夫便是18、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那时英国经验论已经被贝克莱和休谟赶进了一条无地自容的死胡同了。

 202

    891西方哲学初步

    第八章 在经验世界的尽头

    历史进入18世纪,科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牛顿力学彻底地破除了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也取代了笛卡尔陈旧的世界观,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一时风靡了整个欧洲。在唯理论的发源地——法国,由于洛克和其他经验论思想家的影响,一批被称为启蒙主义者的思想家起而批判唯理论思想和宗教神学,继续沿着洛克的路线前进,极大地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学说和资产阶级的自由政治理论,从而为法国大革命造足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另一方面,洛克哲学的出现也使英国经验论走到了一个面临转折的关节点。欧洲大陆的哲学,一直都属于那种热衷构建形而上学大体系的类型。

    它的论证往往带有先验的倾向,在它那宏大壮丽的视域之内,常常无暇顾及问题的细节。相反,英国哲学更严密地遵循着科学的经验研究方法,它以零碎的方式来处理大量细小的问题,当它确要提出某些一般性的原则时,它总要将它们验之于直接的经验证据。这两种哲学风格上的差异,恰如两个不同的金字塔之间的区别:经验论的思想大厦像一座正立的金字塔,奠基在厚实的经验大地上,一般地说你不容易将它推倒;而先验的唯理论则像一个

 203

    西方哲学初步991

    倒立的金字塔,它以一个虚构的终极范畴(如上帝或其他实体)作为顶角来支撑整个理论大厦,因此,你只要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