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哲学初步-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彻底的唯名论倾向,使他忽视了认识的辩证性,但也给了他强大的理论勇气去否定上帝的存在,使他成了一个当时罕见的无神论者。

    霍布斯思想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是他关于国家和政治的学说,这是他的机械论唯物主义的推广。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一盘散沙般的“自然状态”中,盛行着弱肉强食的原则,人人都为利己心所驱使,就像物体受外力推动那样,为了保存自己就要排斥乃至消灭别人,造成人对人像狼一般凶狠的战争状态。为避免同归于尽,使人群得以繁衍生存下去,人们就凑起来订立了“契约”

    ,互相把自己的权力转让并交付给一个“第三者”

    ,由他来治理。这样,围绕着这个统治者建立起了一系列统治和管理机构,国家就因此出现了。霍布斯用《圣经》所说的一个巨大的怪兽——利维坦(Leviathan)来指称这种国家,因为他从自己的机械论出发,把国家看作为一种对应于自然物体的“人造物体”

    ,它就像一个由许多普通人构成的巨人。他那本讨论国家和政治理论的主要名著就叫做《利维坦》。

    这套观点就是近代政治思想史中相当流行的“社会契约论”的理论,霍布斯是它的最早倡导者之一。根据霍布斯的

 159

    西方哲学初步551

    学说,统治者并非定约的任何一方,而是执掌权力的仲裁者,他根本不存在违约问题,人民无权以其违约为由来推翻他,他有无限的权力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表明了他所鼓吹的是绝对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人们在马基雅维利那里早已见过这种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霍布斯把国家看成人们为保护私有财产而产生的产物,将主权视为人们以契约的方式授予的权利,这就公开否定了“君主神授”的理论。

    《利维坦》于1651年出版,其时霍布斯正旅居巴黎。书的面世激怒了保皇党人,也得罪了法国的天主教士,霍布斯不得不潜逃回英国。后来,伦敦发生了瘟疫和大火,一些保皇党人趁机造谣说,这是由霍布斯无神论所招惹来的灾难,终于促使国会成立了特别委员会进行调查,烧毁了包括《利维坦》在内的他的著作。此后霍布斯再也不得在国内发表任何关于社会和政治的文章。尽管处境并不顺当,这位无神论者不靠上帝的祝福,却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当他带着自己的机械论宇宙图式平静地离开人世时,他生命的年轮上已经刻下了九十一个圆圈。这在有记载的西方哲学家中,几乎是最长寿的一个了。

    霍布斯的学说,是在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深受当时流行于科学和文化领域的机械决定论的影响,用精确的数学方法和严密的几何学推演方式来看世界和人生,克服了培根在科学真理和神学真理这两重真理中间的犹豫不定,更加彻底地贯彻了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原则。

    因此,从另一方面看,其唯物主义彻底得生硬呆板、机械冷酷,致使他对认识的经验主义思想也沾染上了过强的机械性,

 160

    651西方哲学初步

    不能理解认识的复杂性和辩证性。尽管如此,霍布斯仍然是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他成为从培根过渡到洛克的思想桥梁。

    三、洛克:站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1670年一个隆冬的日子,伦敦一座私人宅邸里,一班政见相近的上流社会的朋友,正围坐在暖烘烘的火炉旁,争论着许多有关政治、道德、宗教和哲学的问题。大伙们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争得脸红耳赤、难分难解,气氛之热烈与窗外萧瑟的寒风适成鲜明的对照。当话题涉及到人的认识能力时,喧闹的场面忽然沉静了下来,大家面面相觑、无言以对,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此情此景强烈地震动了房子主人——一位私人医生的心灵,他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暗暗发誓不将它弄个水落石出,就决不罢休。

    自此以后,他便一门心思投入这个问题的研究,直至20年后,一本认识论巨著《人类理解论》的面世,他才解决了长久萦绕心中的问题。此书一出,登时洛阳纸贵,整个欧洲的文人学士、甚至达官贵人和名媛淑女都争相传诵,成为当时除《圣经》以外最为畅销的书之一。这本书既非浪漫绮丽的爱情小说,亦非诲淫诲盗的黄色传奇,更不是教人修德从善的圣书,而只是一部洋洋数十万言枯燥乏味的讨论人类认识的哲学专著,为何竟能引起如此轰动?它包含了什么引人注目的内容?它的作者又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一张留传下来的肖像画,带给我们关于作者这样的信息:

 161

    西方哲学初步751

    披肩长发的上部长着一个宽阔高耸的额头,一双略显忧郁的大眼睛深藏着不可测度的智慧,鹰勾鼻下是紧抿着的薄嘴唇,下巴微微向前翘出,显出一种深沉的内在力量。整个形象留给我们这样一种印象:这是一个具有强大心智力量而略带些许神秘感的人物。这个人便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大师约翰。

    洛克(John

    Locke,1632—1740)。

    洛克出生于一个乡村律师的家庭,20岁时进入牛津大学这所培养上流人物的英国顶尖学府,从此踏上改变天生命运的飞黄腾达之路。然而,正像培根和霍布斯等心智锐利、志存高远的人一样,洛克也非常厌恶充斥于牛津课堂上的经院哲学,而对潮水般涌进大学的各种新科学和哲学著作兴趣盎然,广泛阅读了培根、霍布斯、笛卡尔、伽桑迪等人的作品,热心于研究物理学、化学、医学和气象学等自然科学,他结识了当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如牛顿和波义耳等,其中波义耳对他的影响更大。将他引向研究哲学之路的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这位唯理论者和解析几何的创始人,富于自由思想的独立精神,其思绪处处透露出明晰性和强大的逻辑力量,自然征服了年轻而敏感的洛克。当然,后来当洛克的思想成熟以后,便转而批评起笛卡尔来了。

    洛克后来成了一名医生,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舍夫茨伯利伯爵,使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伯爵因肝脓肿而生命垂危,经人介绍让洛克为他作了手术,疾病竟奇迹般的治好了。伯爵因之非常器重洛克,将他留在身边,充当秘书、家庭医生和私人代表。洛克从此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本节开头的那一幕争论,引

 162

    851西方哲学初步

    出了洛克撰写《人类理解论》的思想契机。

    1679年,舍夫茨伯利伯爵担任英国院密院议长,洛克参与了由伯爵发动的反对天主教徒约克公爵的政治斗争,因事败跟随伯爵逃往荷兰。

    当时的荷兰,云集了一大批来自欧洲各国的持不同政见者,他们都是些卓越的人物,洛克与他们建立了友谊。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策动了“光荣革命”

    ,成功地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新型资产阶级政权。洛克将这一革命视为自己政治理想的实现,而新政权则把洛克看作这次革命的思想代言人,热烈地将他迎回了祖国,并委以要职——上诉法院院长和贸易、殖民大臣。像培根那样,洛克在繁忙的公务之外,埋头著书立说,陆续出版了《政府论》、《宽容书简》和《人类理解论》三部重要的著作。

    像霍布斯等人一样,洛克也是“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论”的热烈鼓吹者,但他对这些理论的说法却与霍布斯大相径庭。

    在国家出现之前,人类生活在平和的自然状况下:人人生而自由平等,谁也不隶属谁,任何人都不比他人有更多权力,谁也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和自由,但为了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裁决可能的纠纷,大家共同订立了契约,建立一个代表民意的公共机构,这就是国家和政府。

    与霍布斯不同,洛克认为,国家也是缔约的一方,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人们的自然权利,它也必须遵守协约,如不能公正地履行其职责,人们有权不服从它,甚至收回所交给它的权力。

    人的自然权利主要包括财产权、自由权和安全权。财产权是人的自然权利中最根本的权利,也是其他权利的基础,没

 163

    西方哲学初步951

    有了私有财产,生命就毫无保障,更遑论其他权利呢?自由权意味着个人有权处理自己的私有财产和命运;而安全权则指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不得侵犯。

    从自由平等的原则出发,洛克在政治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分权的法治思想,把国家的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划归不同部门掌握,以反对君主专制、防止任何政府和个人垄断权力、独断专横,肆意践踏人权。洛克这一套自由主义思想,使他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先驱者。英国革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正是他的政治理想的实现,洛克本人也在政府中分享了应得的一份权力。

    洛克的人权理论,在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这两部国家宪法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成为这两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立国的主导思想和立法的准则。而洛克三权独立的学说,经过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发挥,为美国和法国等现代国家所采纳,成为这些国家繁荣安定的重要的社会保障。

    仅以美国为例,自176年美利坚合众国成立至今200多年来,其宪法只作过极其微小的修改,而其社会则除了1860年反对南方奴隶制的南北战争以外,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比起那些宪法一日三变、社会三天一乱的国家,美国的情况确乎有点像世外桃园的幻景,而这似乎很大程度上又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