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情备忘录-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向市场的路,寥寥无几并且狭窄,中国农民拿什么为他们艰辛而漫长的市场之路遮风挡雨?

  当汽车行驶在中国农村的土地上,数不清的村庄从眼前掠过,它们如此相似;就像一条条农民收入的曲线,也是一条中国农民艰难行走的路线。


农民:该怎么创富

扶持!扶持!扶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祭拜大多含有祈望风调雨顺、祈望五谷丰登的寓意。中国有7。37亿农民,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也是粮食大国,自古以农业立国,是崇尚农业的民族。

  作为一个崇尚农业的民族,我们是没有理由遗忘农民这个庞大群体。而且,无数农民用淳朴的双肩和无限的热情,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温润的土壤。谁也不能忘记那段〃以农养工〃的历史,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征收农业税,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还实行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农村在发展也在付出。但是,当城市化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前进时,农村却落后了。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巨大的鸿沟,刺痛了农民质朴的双眼,也刺痛了中国的平衡发展。单靠农民自身摸爬滚打,恐怕难以填平城乡鸿沟,是时候撑起保护伞了。扶持!扶持!扶持!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中,扶持的声音一直都很强劲。

  最让张有才感到欣慰的是,不用交农业税了。祖祖辈辈上缴的农业税,在他这一代戛然而止。

  2000年3月,湖北监利县一位乡长致信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反映当地面临的突出问题,信中直接表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在信中,他表达了当地农民负担如〃泰山〃:〃我们这儿的田亩负担在200元/亩,另外还有人头负担100…400元/人不等,两项相加350元/人亩左右。一家五口种地8亩,全年经济负担2500…3000元(不含防汛抗灾、水利等劳动负担)。农民种地亩产1000斤谷子(0。4元/斤)仅仅只能保本(不算劳动负担),80%的农民亏本。农民不论种不种田都必须缴纳人头费、宅基地费、自留地费,丧失劳动力的80岁的老爷爷老奶奶和刚刚出生的婴儿也一视同仁交几百元的人头负担。由于种田亏本,田无人种,负担只有往人头上加,有的村人头负担高过500多元/人。我经常碰到老人拉着我的手痛哭流泪盼早死、小孩跪在我面前要上学的悲伤场面。我除了失声痛哭外,无法表达我的心情。痛苦与无奈一切尽在哭泣中……〃

  从2000年起,减负越来越成为中央会议桌上的重头戏。经过近六年的试点与推广,《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这是中国农民命运开始重大变化的标志性事件,废止农业税条例,标志着中国农民开启了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中国农民每年减负总额超过1000亿元,大部分省份农民人均减负都在100元以上,如河北108元,辽宁120元,上海118元,安徽109。4元,广东106。93元,四川124元,陕西115元,宁夏100元……

  农业税最高时,张有才一家要向当地镇政府上缴1200元,超过全家一年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农业税取消了,张有才的日子不再那么紧巴巴了。

  农业税的取消,不仅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心理负担,农民不再为乡村干部催缴税款而担忧。同时,粮食收成能直接体现为农民自己的经济收入,加上中央的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还草等各种惠农政策,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取消农业税,也是中国农业发展与世界惯例接轨的标志性事件。从国际范围而言,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无一例外地都要对农业实行零税制,并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取消农业税,顺应了时代要求,也适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都在制度上为农村源源不断输血。越来越肥沃的制度土壤,使中国农村逐渐挣扎出饥饿的泥沼,跨过温饱线。但是,不管哪个群体,如果单纯依靠外力输血,自身造血不足,输血永远只是缓兵之计。中国农村要真正崛起,从温饱走向富裕,就要发挥农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整合各种有利资源。


从输血到造血

  这是一些让人沉重的数字:

  2008年,中国7亿多农民中还有2。6亿人存在饮水困难、饮用水安全问题,还有740多万人口没用上电,9万来个行政村至今不通公路,8万多座水库现在还有2。7万多座年久失修,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改变,基础设施急需大投入。

  这一年,距离湖北监利县人士李昌平上书总理,发出〃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呼声,已有8年。

  这一年,距离第四代领导人上任伊始,提出〃本届政府第一个挑战就是三农〃,已有6年。

  这一年,中国政府对农民进行粮食、良种等补贴已有4年;全面免除农业税已经2年;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已经1年;农村合作医疗普及率已经达到80%

  这些沉重的数字如同中国农村土地上的一块块伤疤,令人难以忘记。要抚平伤疤,国家需关注,农民自己更要学会造血。不管是喝不上水,用不上电还是通不上路,说到底,还是一个〃钱〃字,农民挣不到钱,贫穷这顶大帽子就会结结实实扣在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头上。

  然而,承载梦想与希望的土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已不能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实惠。土地的经济效益似乎已经到达顶点,农民越来越难从土地上挖到金了。那么,农业真的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吗?显然不是。

  农民易温饱,难致富,很大程度在于土地所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过低,缺乏科技含量。同时,由于对市场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农产品往往与市场脱节,始终游走在产业链的低端,在市场上处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的弱势地位,在定价上几乎没有发言权,谷贱伤农的事件时有发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用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最根本力量。在2008年下发的〃1号文件〃中,中央审时度势,把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摆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并制定一系列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国制造以低价换市场的时代越来越不畅销,农产品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技术,不但生产成本降不下来,产品质量也拿不出门去,也会在市场失去更多机会。

  农民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他们在多年的实践中更容易总结出原创性的经验,也更本土化;同时,大量的科研人员则是农业技术发展的强有力后备力量。科技兴农,应该是发展农业的习惯性行为,懂得创新的真谛,不断以技术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其含金量就越高,农民获得的利润也就越丰厚。

  2009年,在湖北省潜江市,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拍卖会。湖北省潜江市某小龙虾野生寄养基地的两只小龙虾,拍出了天价。其中,重达103。8克的虾王拍得8。6万元的价格,重达115。3克的虾后拍到了5。8万元的价格。

  金融危机肆虐,很多出口加工产业陷入困境,而小龙虾逆市走红,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对小龙虾〃垂涎三尺〃,也难怪小龙虾市场如此红火了。我国在小龙虾的种苗培育、养殖技术上越来越精湛,有效保证了小龙虾的质量,这成为小龙虾在国际市场上披荆斩棘的杀手锏。我国的小龙虾已多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小龙虾需求量有所下降,但企业的海外订单并未受太大影响。

  国内市场,小龙虾的阵地也在不断扩大。在武汉、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合肥等城市,吃小龙虾的热潮一浪高一浪,有些城市的小龙虾一条街,上演着万人同吃小龙虾的火爆场面。

  小龙虾市场财源茂盛,但并不是所有跻身这个行业的养殖户都能赚得盆满钵满。2006年,小龙虾价格一路走高,武汉市江夏区的一位农民投资200多万元,在江夏区租赁了3000亩荒湖,开始养殖小龙虾。不想,在养殖时,不断有小龙虾死去,甚至出现了虾吃虾的惨烈场面,虾的个头也越来越小。这个农民向技术专家请教,他是吃了技术不足的亏。不恰当的投食时间和投食量导致虾吃虾现象,而近亲繁殖导致小龙虾品种退化。

  财源再茂盛的市场,也恪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与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再红火的市场也可能亏得血本无归。

  科技带来增产,增产带动农民增收。江西南充市西充县双凤镇凤头村农民冯全红利用先进种植技术,2007年种植反季节大棚黄瓜、海椒2。8亩,一季就收入现金2。4万元,在他带动下,2008年全村种植大棚蔬菜800多亩,仅此一项就可增收300多万元。

  而湖南吉首市采取以科技发展为先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推动蔬菜产业发展,仅2008年,该市各类主要蔬菜总产量就达1。65亿公斤,其中专业蔬菜基地农民通过种菜,人均增加收入375元,蔬菜产业已成为吉首市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仅有精耕细作,再好的土地也会很快抵达其产量天花板。唯有植入科技元素,才有可能在优先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生产能力和农村财富。

  即使是农产品,也不能做无名英雄,品牌同样重要。品牌是农民打出的一张名片,好的品牌是产品在市场上的通行证,能够为产品镀金,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生命力。而市场上的无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