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突嶙呱献陨钡穆吠尽�
  某大学化工系研究生郭某在福建泉州XX学院坠楼自杀身亡,他留下遗书说,“儿子不孝,找不到工作……不愿意成为家里的拖累”。案例中的郭某如果有一个凡事都能想的开的心理,就不会走向自杀的路途了。有的人因经济贫困、经济状况差、与社会隔离、得不到有效的人际支持等因素时,就会想到了结生命。殊不知,生活对每个人来讲只有一次,每个人都应该善待自己的生命。然而,有的人却不把生命当回事,不但害了自己,还害了他人。
  哈尔滨市动力区通厂街一居民家中发生血案,妻子被杀身亡,丈夫割喉生死未卜。事发的原因是丈夫因生意亏损,精神上曾受到过打击,欲杀死妻子之后自杀。
  面对生意亏损,何不这样想:哎,钱是人挣的,生意亏就亏了,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还可以东山再起,钱没有了,还可以再挣,大千世界到处都有自己的立身之地,我还可以想办法做别的生意……如果用死来结束自己目前的一切,不是让别人笑话吗?
  心理脆弱的人大有人在:A市第一中学19岁的高三女生小晶在考试中由于“涉嫌作弊”而被取消了下一场的考试资格,让人没想到的是,女生回家后却做了服毒自杀这一傻事,她的死给她的父母在精神上的打击可是致命的呀。做为家里的独生女,她这样结束自己的生活,没有考虑过自己父母将来怎么生活……,如果换成乐观的人,取消就取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打不了,这次考试我全部是零数。只要高考时的那一博能让自己在千军万马中冲出来就了,其余的这种小考试何必放在心上。然而小晶没有这样想,她给父母留下了永远的伤痛和伤心。
  面对同样的打击,同样的挫折,为什么有的人能挺过去,而有的人却选择了用自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或者说是逃避问题。这是值得探讨的。古人云:“蝼蚁尚且偷生。”面对打击,作一回蝼蚁又何妨?问题真的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
  一般来说,自杀者都是情绪抑郁,对生活上的转变和打击存在悲观失落的挫败感,所以他们会有以下三种看法感受:
  一是对于自己的看法。通常他们都会感到自己很无能、没有价值,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做都是失败的,对于自己有如此负面的看法,便会倾向于不断反复想着那个打击,想着自己那不愉快的经历,然后就会自责、内疚、自我贬低等。就算与他们谈到成就,他们也会把它形容为不值一提的事情。
  二是对于其他人的看法。有强烈抑郁和自杀思想的人通常都会感到无助,觉得四周的人怎么也帮不上忙,有一种“有心无力”的感觉。他们最感到失望的是,四周的人是在非常努力地想办法帮忙,但是无论亲友或是专业人士都无能为力。于是,他们更加沮丧,对自己和四周的事物都变得冷漠不关心,一副完全放弃的态度,令亲友们更加感到挫折和无助,亲友也难免对着他们慨叹无能为力,如此就更加强了他们那无助的感觉。
  三是对于将来的看法。当他们感到自己不值一文,别人力不从心时,他们必定会感到自己没有将来,没有希望。当一个人如此沮丧绝望时,总会想到更坏的一方面,一个常有的念头就是既然自己没有将来,没有希望,“明天”只会是更痛苦难过,只会带给别人更多烦恼,因此便会越来越感到自杀是该行的路。
  小河湾湾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人生没能一帆风顺的。事事看开点,想开点,糊涂点,就没有什么烦心的事情了。
  
  阳光导航
  自杀者的心态是让人难以估摸的。当一个人产生了要自杀的念头时,不妨先冷静地想一下,死亡真的就能解决问题吗?这个世界就没有值得留恋的东西吗?活着,也许只是生活改变了,环境改变了,人改变了,但依然还是活着,上苍赋予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而给予人们的生活却有很多。面对那些小事情时,我们怎么能一下就想到死呢?我们为什么不给自己找一些生存下去的理由,而要给死亡找借口呢?我们应该用仅有的一次生命去体验不同的生活。那么,我们如何预防心理问题呢?
  专家认为,性格特点与心理对承受能力关系密切。有些人眼中看到的全是生活的不足,整日唉声叹气,郁郁寡欢;一些性格不良的人总是感到精神刺激太多,要么把精神刺激过分夸大,把一个芝麻大的事看成比西瓜还大,因而产生过度忧郁反应;要么在精神刺激后采取比较幼稚的方法逃避现实,有的酗酒或是滥用药物,自欺欺人,自我伤害,使现实困难和忧郁情绪长期存在。因此,要有效预防心理疾病,就要做到:注意良好性格的培养,尽量减少外界刺激。心情不好压力太大,应及时宣泄,不要闷在心里,比如找知心朋友谈谈心。
  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认知,最好的心理健康策略就是对自己不挑剔,不给自己订一个太高的期望标准,莫把别人的行为结果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保持一颗平常心最重要,过度看重地位、金钱、面子和其他欲求,你永远不会快乐的,你总是会感觉到生活得很累很累。
  增加社交性活动,多与身边的亲友、伙伴沟通。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能让自己高兴起来的事情。
  “乐”字当头,努力寻找生活的乐趣。凡事应当想开点、糊涂点、看破点,要有开明、开朗、随和、豁达的心态去对待事物。一个人从年轻到老,在生活的道路上,要经历多少矛盾、多少危难、多少曲拆以及多少不尽人意。总之,不愉快的人和事常常会突如其来,对于眼前的一切都要顺其自然坦然处之,这一切要像过眼的烟云随风而去,切不能耿耿于怀自寻苦脑。要知道人生一方面要面对由盛到衰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要弘扬自身应有的光彩和魅力,这样才会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朝气,对生活乐观和自信,也才能获得生命的笫二个春天。
  热爱生活,培养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感和新鲜感。要对新生的事物应抱着看一看、试一试、学一学的积极态度,不要抱着对什么事物都漠然置之不可信不接触,这样容易禁固自己进行封闭式的生活。
  善于交友,不分年龄、性别、老少,多交往,多接触新老朋友,谈天说地多了解世界。这样才会丰富和充实生活内容,对心态和健康才有益,从而避免因为孤独而催人老。
  对饮食、起居、活动和适当的用药等都要科学的安排,在讲究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对待金钱则该用则用,不刻意去节俭也不随便去花钱,切不可为金钱而困扰,要知足常乐。
  总之,人生的生活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精神要实在,新事要好学、思想要开拓、心态要良好。如此持之有恒,对自己的健康、家庭的幸福、社会的文明,都是十分有益的。
6.是药三分毒,“心病”还需“心药”
  现代生活节凑紧张,常使人感到各方面的压力。有时会带给人身体上的不适,这就需要去看病吃药。关于吃药,社会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有病,吃药;无病,同样吃则补药,喝则药酒,睡则药枕,穿则药衣药袜药鞋……许多人崇拜药物,对除药疗以外的其它各种疗法,保健方法却不大相信,无法忍受无药品处方。是不是有病一定得吃药呢?不吃药或少吃药能治好病么?
  有个著名的故事:18世纪德国有位名叫门侯生的人,他总认为自己身患多种重疾,辗转住入许多医院求医,甚至心甘情愿一次又一次地接受手术治疗。尽管手术结果无任何病变发现,但他仍坚信自己有病。实际上,他得的病是—种心理障碍病,靠手术、药物是无法治愈的,只有消除了他的这种病态心理,那么这位德国先生的“病”就不治自愈了。
  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一个人的心理有问题了,还要靠自己的心态才能摆平。心理如果老想不开,吃啥药也不能康复。
  生活中,我们不乏见到过这样的例子:有的人一打针就怕染上乙肝,有的人头一疼就怕患脑瘤,有的人心一慌就担心患心脏病。这些人反反复复看医生,做遍了所有的检查,排除了各种躯体疾病,却没有查出问题,但是他们根本不相信,仍然不停地换医院换医生反复做检查。有的人甚至花了数万元钱进行全面检查,吃了许多种药物,但是仍不见病情好转。其实,他们是患了“心病”,还需“心药”来治疗。
  所谓“心病”,指一切与心理有关的问题。据《晋书·乐广传》记载,有一个叫应彬的人在汲县作县令。夏至这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来访,应彬设宴款待。朋友座位背后的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弩弓,映在酒杯中,形状就像一条小蛇。朋友端起酒杯,正欲饮酒的那一瞬间,他瞥见了酒杯中的“蛇”,可他已经将那杯酒喝进肚里去了。朋友当时就觉得又惊又怕,十分恶心。回到家里,只觉得胸腹疼痛难忍,以至于饮食不进,身体渐渐消瘦下去。家里人为他请了好多医生,用了好多办法,也不见治好。
  自从老朋友那次来访后,已好长时间不见面了,应彬觉得奇怪,于是决定到朋友家去回访。只见朋友形容憔悴,病得不轻。应彬便问是什么原因。朋友如实相告:“自那次在你家喝酒,因酒杯里有一条小蛇被我吞进肚里,使我十分害怕,回家后就一病不起。”
  应彬觉得这事有些蹊跷,酒杯中哪来的蛇呢?他回到县衙后,还在琢磨这件事。猛一回头,看见挂在墙上的弩弓,心里一下子明白了。他于是专门备了车马,把老朋友再次请到家中,重摆宴席,仍让朋友坐在原来的位置上。当朋友拿起酒杯一看,忽然惊叫起来,原来杯中又出现了蛇影。这时,应彬也端着酒杯走到朋友的座位旁,将自己的酒杯端给朋友看,里面同样有一条蛇影;后来,他请朋友端着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