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个特征:产品之间有差别。这里的“差别”主要是指买者对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种产品偏好不同而言。这种不同的偏好,可能因为产品有实质上的差异引起的。如烟丝质量不同、汽车性能不同等等。但也可能是一些主观上的因素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如广告、商标、包装方式、服务态度,甚至商店的地理位置等,都能使某些顾客宁愿购买某个企业的产品,而不买另一个企业的产品,从而造成产品之间的差别。
产品差别越大,不同的顾客对自己的偏好的产品就越信赖。因此,如果提高价格,企业不会失掉全部顾客;如果降低价格,也不会把全部顾客都吸引过来。换句话说,产品差别越大,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就越小,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也就越小。所以,产品差别能改变产品需求曲线的弹性,表现在需求曲线的形状上,使需求曲线由一条与x轴平行的水平线(即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变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产品差别越大,弹性就越小,需求曲线就越陡。由于需求曲线是一条倾斜的曲线,企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产品的价格。这正是垄断性竞争区别于完全竞争的主要之点。
第三个特征:企业进出行业自由。意味生产者可以随时参加生产,随时退出生产,没有人为的障碍。正因为这样,从长期看,企业的经济利润会趋于消失。
垄断性竞争市场经济结构在现实生活中是常见的。诸如:百货店、商店、饭馆、理发馆、服装店和各种修理业等就属于这类。这些企业数量多、产量少;但其产品和劳务是有差别的。如不同的百货店可能名气不同;不同食品店的面包和点心可能口味不同;不同饭馆出售的饭菜可能地方特色不同;商店远近不同;服务态度不同;等等。
□ 垄断性竞争条件下,企业的价格和产量决策
由于企业有经济利润可得,就会吸引新企业进入行业。结果,会使行业的供给量增加。由于供给量增加,就会使这种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导致需求曲线向下移动。如果因需求曲线向下移动,以致需求曲线低于AC曲线,企业就要亏损。
如果企业有经济亏损,一部分企业就会退出这个行业,导致行业供给量减少。行业供给量减少就会导致产品价格上升,从而又使需求曲线向上移动。总之,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只要企业有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市场就有一种力量促使企业的需求曲线与它的成本曲线相切,使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为零。这时,在这个行业里,企业不进也不出,处于长期均衡状态,见图2.1.20。
从图2.1.20中可以看出,在垄断性竞争条件下,当企业处于长期均衡时,它的产量水平Q*应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1)P=AC;
(2)MR=MC。
对垄断性竞争市场结构的评价
从长期看,垄断性竞争企业的经济利润趋向于零,也就是说,它没有垄断利润。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这是这种市场模式的优点,说明它的分配是公正的。
但是,如果从效率上看,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它仍然存在着弊病。首先,在垄断性竞争条件下,产品的价格大于边际成本,这说明从社会资源合理分配的角度看,企业生产不足。其次,在垄断性竞争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不是定在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上,这说明它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没有在企业生产效率最高之点生产。其原因是因为产品之间有差别,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宁可压缩产量。因为压缩产量带来价格的提高超过了因压缩产量而带来的成本的上升。
对于这第二个弊病,西方经济学家中,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未必算是一种弊病。因为如果要求把所有的企业的生产能力都充分利用起来(都在成本最低处生产),就必然要关掉一批企业。这样,就会很难照顾消费者的爱好。所以,他们认为,如果不是单纯地从成本角度看问题,而是从消费者利益的角度看问题,在垄断性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生产效率较低,并不能算是一种弊病。
作者:哈佛商学院 来源:哈佛商学院
(2006…02…14 18:04:44)
■ 第二章 哈佛经理的管理知识
一、管理的概念
□ 管理的定义
管理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但是这种字面的解释是不可能严格地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
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管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当前,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的一些管理学著作或管理教科书中,也对管理有不同的定义,如:
“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
“管理是筹划、组织和控制一个组织或一组人的工作。”
“给管理下一个广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定义,可把它看成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
“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上述定义可以说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含义,或者是揭示管理某一方面的属性。本书认为对“管理”作如下定义能够全面概括管理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即: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 管理的基本特征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概念,理解管理学研究的特点、范围和内容,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把握管理的一些基本特征。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1)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的……等活动。
(2)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
□ 管理的“载体”组织
前面讲过,管理活动在人类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而且从前面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正因为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组织,管理也才存在和有必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的集体就形成了组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有效的协作需要有组织,需要在组织中实施管理。社会生活中各种组织的具体形式虽因其社会功能的不同而会有差异,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
在组织内部,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人棗包括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物和技术棗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机构棗实质反映管理的分工关系和管理方式;信息棗管理的媒介、依据,同时也是管理的客体;目的棗宗旨,表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它的含义比目标更广泛。
组织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活动必然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组织还包括九个外部要素:①行业,包括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和相关行业的状况;②原材料供应基地;③人力资源;④资金资源;⑤市场;⑥技术;⑦政治经济形势;⑧政府;⑨社会文化。
因此,一个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既要具备五个基本的内部要素,又要受到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管理就是在这样的组织中,由一个或者若干人通过行使各种管理职能,使组织中以人为主体的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活动,这一点对于任何性质、任何类型的组织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 管理的任务、职能、层次
管理作为一项工作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使在这一体系中共同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去实现他们既定的目标。管理活动是通过人来进行的,人是进行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把执行管理任务的人统称为“管理人员”、“管理者”(manageral people)。管理的任务当然也就是管理人员的任务。
这里所说的管理人员,没有主管领导(executive)、行政人员(administrator),以及基层领导者 (supervisor)这些等级之分。虽然这些管理人员可能因为各自所处的组织类型和所进行的具体工作不同而处于不同的地位和级别,担任不同的管理职务,拥有不同的权力范围,担负不同的责任;但是他们的任务都是相同的,都必须为组织及其所有成员创造和保持一种环境,使人们在其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最大才能,通过努力去实现组织目标。这是管理人员共同的任务,他们的工作比组织中其他工作更重要,因此我们将这个意义上的管理人员统称为“主管人员”(manager)。例如在一个公司中,不论是总裁还是经理、部门经理、部门主管等,都属主管人员之列。
管理作为一个过程,管理者在其中要发挥的作用,就是管理者的职能,也就是通常说的管理职能。对管理的职能,早期的管理理论一般认为,管理有计划、执行、控制三大基本职能。法国的法约尔认为,管理有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