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过去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数据来估计未来成本。对这些历史成本数字必须进行适当调整,以便把机会成本包括进来,并且把将来影响企业成本的任何技术变动考虑进来。另外,企业还应当区分短期成本数据和长期成本数据。在研究那些用投入要素的最低成本组合来取得的成本、产量组合和那些不是用投入要素的最低成本组合来取得的成本、产量组合时,有必要使用这种分析方法。而且,还必须使历史成本与相应的产量水平相一致。有些成本,比如某些保养和维修费,未必是企业在生产相应的产量时引起的。最后,在利用历史成本数字估计未来成本时,为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而进行调整。一旦历史成本数字调整完毕,企业管理人员就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来估计企业成本函数。
使用管理成本估计量的方法有这样一个优点:用这种方法估计的成本数字是建立在目前的技术和价值基础上的。另外,这些成本数字既不存在区分长期成本数字和短期成本数字问题,也不存在使发生的成本与有关的生产水平相一致的问题。不过,管理成本估计量毕竟还是估计量。工程人员越是了解企业生产关系的性质,他们就能越准确地估计未来的价格,就越能使他们的成本估计量准确。不过,即使是这些成本数字,也还需要加以调整。以反映内含或机会成本。
估计企业成本通常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然而,估计企业成本的困难,并不减少这种成本信息对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要性。在取得比较准确但代价较高的企业成本信息与取得可靠性稍差但代价较低的企业成本信息之间,管理人员面临着一个寻求适当的(使利润最大化的)平衡的任务。
七、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
企业怎样进行价格、产量决策与它所处的外部市场的性质有密切联系。譬如说,如果企业的外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企业对定价就无能为力。如果企业的外部市场属于完全垄断,企业自己就能完全控制产品的价格。市场结构要说明的是某种产品在市场上面临的竞争程度。它可以分为四类: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是它的两个极端,在这两者之间还有垄断性竞争和寡头垄断。下面分别按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来阐明企业进行价格和产量决策的理论。
□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买者和卖者很多。其数量之多,使每个买者的购买量和每个卖者的销售量在整个市场的交易量中所占的份额是如此之小,以致他们都无力影响市场的价格。
(2)产品是同质的。如果企业之间生产的某种产品是有差别的,那么顾客就会宁愿购买他所喜欢的某个企业或某种牌号的产品,而不购买另一个企业或另一牌号的产品。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改变产量来影响价格。只有当各个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都是同质的,买者对于谁生产这种产品毫不关心时,企业才无力控制市场价格,完全竞争的要求才能得到满足。
(3)生产者出入这个行业是自由的。也就是说,企业进入或退出这个行业必须是很容易的。如果新企业进入这个行业存在障碍,就会削弱竞争,产品的价格就会被抬高。这时,完全竞争也就不再存在。
(4)企业和顾客对于市场的信息是很灵通的。如果人们不能掌握市场信息,就会给有些人抬高物价以可乘之机,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也就遭到破坏。
显然,在现实生活中,要完全具备上述条件是不现实的。例如,企业的数目不可能无穷地多;不同企业的产品不可能绝对同质;企业进出行业不可能完全没有困难(特别如熟练劳动力之类的生产要素要从一个行业转移到另一个行业不是没有困难的);消费者也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的信息;等等。所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一种纯理论的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行业近似这种市场结构。例如,在美国,农产品的市场,就被认为近似这种市场结构)。但尽管它是理论上的,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理论,仍然是分析、研究其他市场结构机制的基础。正因为这样,弄清和研究完全竞争模式的价格理论,仍然十分重要。
□ 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产量决策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不存在企业如何确定最优价格的问题。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自发决定的,见图2.1.10,企业对于决定价格是无能为力的。假如企业想把价格定得高出市场价格,买者就不会出高价买他的产品,而宁愿去买别家企业的产品(因为各家企业的产品是同质的)。同样,企业既然能按市场价格卖掉产品,也就不会降价。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不存在价格决策问题。这时,它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见图2.1.10。水平的需求曲线表明,按市场价格,它想卖多少就能卖多少。但只要稍为高于市场价格,就一点也卖不出去。
既然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是市场决定的,那么企业的产量是否越大越好?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如果企业的产量过大,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引起生产成本迅速提高,以致总利润反而减少,甚至亏本。那么,究竟生产多少,才能使利润最大?这就是最优产量决策问题。
假定一家企业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它的边际成本(MC)、平均成本(AC)均为曲线,如图2.1.11所示。由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的边际收入等于价格,所以,产品价(P)、需求曲线与边际收入曲线是重合的,即P=MR=AR。
从图2.1.11中,我们看到:当产量为Q1时,P>MC,说明此时再增加产量还能增加企业的总利润。所以,此时产量不是最优,应当继续增产。
当产量为Q2时,P<MC,说明此时增加产量会减少企业的总利润。所以,此时的产量也不是最优,应当减产才好。
结论是:只有P=MC时的产量水平Q3为最优。此时,企业的总利润为最大。
所以,从短期看,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最优产量的条件是:P=MC。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边际成本曲线(MC)最低点的产量水平(Q4),是企业生产效率最高之点,也是单位产品利润最大之点,但不是企业总利润最大之点。企业总利润最大之点应在产量水平为Q3之处。 当产量为Q3时,企业的总利润为:
总利润=单位产品利润×产量
=(op-oc)×Q3
=Pabc的面积(图2.1.11中阴影部分)
□ 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当企业有利润时,最优产量(即利润最大时的产量)的条件是P=MC。现在研究当企业有亏损时,最优产量(即亏损最小时的产量)的条件是什么?
当企业亏损时,平均成本(AC)曲线的最低点就要高于价格,即高于需求曲线,见图2.1.12。
从图中可以看到:
当产量为Q1时,P>MC,说明此时增产有利(可以减少亏损)。
当产量为Q2时,P<MC,说明此时减产有利(可以减少亏损)。
所以,只有当P=MC时,企业的亏损最少,这时的产量Q3为最优。这时企业的亏损量等于Pabc面积(图2.1.12中的阴影部分)。
由此可见,不论是盈利企业还是亏损企业,最优产量的条件都是:P=MC。
但如果是亏损企业,是否企业应当马上停止生产(关厂)?回答是:不一定!因为还要看平均变动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是在价格之上,还是在价格之下。如果平均变动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在价格之下,如图2.1.13所示。
此时,最优产量水平为Q*,在这产量水平上,P>AVC,说明这时企业进行生产仍能提供贡献,这笔贡献可用来弥补固定成本的部分支出,从而减少亏损。所以,此时继续从事生产对企业有利。如果平均变动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在价格之上,如图2.1.14所示。
此时,在最优产量水平Q*上,P<AVC,说明销售收入还不足以弥补变动成本,因而,说明此时进行生产会增加企业的亏损,因此应当关厂。
假设企业总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自己的目标,它就要按P=MC的条件决定自己的产量。即随着市场价格P的变化,企业的产量总是沿着MC曲线而增减。但当市场价格低于AVC曲线的最低点时,企业就要停产。所以,在AVC曲线以上的MC曲线部分就是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图2.1.14中MC曲线的粗线部分)。
如果已知各个企业短期的供给曲线,就可以求出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等于行业内各企业短期供给曲线横向相加,见图2.1.15。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看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以寻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总是要在P=MC的产量水平上生产。这时,它的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除非P<AVC时,它才停产。应当指出的是,完全竞争企业的这种均衡是短期均衡,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只不过是暂时的。随着新企业进入这个行业(或老企业退出),企业的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会趋于消失。
□ 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均衡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从长期看,由于企业能够自由进出一个行业,企业的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会趋于消失。在图2.1.16中,D为市场需求曲线;S0为起初的供给曲线;起初形成的市场价格为P0;AC为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由于P0>AC的最低点,企业有经济利润。由于企业有经济利润就会刺激、吸引许多新企业加入这个行业,使行业供给量增大。由于行业供给量增大,就使供给曲线向右推移,现假定推移到S1,形成新的市场价格P1。此时P1低于企业AC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