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5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切┒裣捌闹肿樱颐敲挥卸ā⒚挥谢郏ɑ勰芸刂啤C挥卸ɑ郏颐蔷褪怯廾裕蕹铡⒚曰螅馐独镎庑┒裣爸肿铀匀黄鹣中小V肿邮且狄颍饷婢辰缡窃担跃陀龅秸庑┎簧凭辰缦智啊�
  明白这些事实真相,这事实真相叫大道理,我们从今之后不再怨天尤人,从今之后真正是会回头了。回头是反省检讨,所有一切不善的境界,都是自己不善的业因、习气种子变现出来的,所以境界里没有好丑、没有善恶。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里常讲,诸位看看就明了了,「境缘没有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没有是非善恶。齐居士这回到此地来,送了我两本《东天目山志》,我翻了一翻,前面有一段宝志公的法语,有十几段讲「不二法门」,真妄不二,邪正不二,善恶不二,是非不二,恩怨不二,那叫入不二法门。不二是平等的,邪正、是非、善恶有没有?在我们心里,不在外头境界。你要是样样不晓得看自己的内心,完全看外面境界,你就错了。是非善恶起来,一定不要看外,看内,观音菩萨所以能够成道,用的就是这个功夫。你们在《楞严经》读到,他用的是什么?「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什么叫反闻?回过头来看自己。我们今天一切都对外,「你对了,你错了」,心里念念起烦恼。观音菩萨看到这个境界,他不看外头,回过头来看自己。看这个善,善心所起现行;看那个恶,恶心所起作用;他完全看里面,他不看外面。看里面,善心所、恶心所都是自性在起用,所以他能看到根源,这叫反闻闻自性。
  外面境界清净平等,永远是清净平等,决定没有好丑,决定没有善恶。我说这些话,只能对我们班上同学说,你们在佛法上有基础,如果这个话给初学、外头人听到,这是什么话?这简直连是非黑白都颠倒了,那还得了吗?这是高一个层次。佛法教初学,有教初学一套方法、一套原则;但是初学一定要不断向上提升,要提升到佛的境界。所以教初学,它的宗旨是讲因果、是讲善恶,劝人断恶修善。目的呢?离苦得乐的水平呢?是劝你、帮助你绝不堕三恶道;但是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在三善道,不堕三恶道。三恶道苦,三善道乐,离苦得乐的水平就到此地,不高,这是对初学。但是这个教法,对於六道轮回里面的众生确实就有很大的利益。佛不止於此,继续不断向上提升,教你破迷开悟。破迷开悟,那个境界深广无尽,也要按部就班慢慢来,迷关一重一重的突破,不可能一次就突破掉。世间人迷入的事相太多,譬如有人迷在名上,好名,对於利看得很薄、看得很轻,名看得很重,帮助他突破这个关口;有些人对利看得很重,名不在乎。所以一切众生对於世间事事物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迷惑染著不一样,所以佛才说许多法门。最明显的例子,你们大家都懂得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是非常明显的,说明迷悟状况不一样。五蕴色受想行识,迷於色法的,色法只讲一个,心法讲四个,这说明迷心法重,迷色法轻,讲五蕴。十二处里面跟五蕴状况恰恰颠倒,迷在色上的重,迷在心上的轻;十二处是讲六根、六识,六根、六识里面只有意识是属於心,其他的都是属於色法。讲十八界,这是心法、色法两面都迷得很重。这是一个例子,是个大原则,是个总纲领,细说太多太多了,无量无边。
  我们面对著这些苦难众生,了解他的根性。所以你们诸位年轻的法师要发大菩提心,为什么?不发大菩提心,不开真实智慧,苦难众生救不了。现代这些众生,比以往教化难度超过十倍、百倍,这是真正的情形;你的智慧能力要比祖师大德,不能超过他们十倍、百倍,你们就担负不了教化众生的使命,你们就不能度众生。这是既然出了家,也许出家的时候没想到这些事情,糊里糊涂出家,但是糊里糊涂出了家,现在事实摆在你面前,你怎么办?总不能就是含含糊糊过去,这不可以的。出了家,就要接受、承担起如来家业。如来家业是什么?弘法利生。今天在这个时代,给诸位同学说,不学释迦牟尼佛不行,要学释迦牟尼佛的生活方式。所以今天我们说建庙盖道场,你能度众生?不能,一定要过释迦牟尼佛托钵的生活。世间一般人对佛教徒、出家人,你们太有钱,那么多供养,你干什么?头一个就反感,他还能接受你的教诲吗?今天我们去讨饭,大家没话说,你还有什么话讲?我们现在体力确实不如古时候人,古人树下一宿,我们不行,我们会得病,会受风寒,所以我建议你们住茅蓬;茅蓬还不行,住帐棚。我建议大家住蒙古包,蒙古包是高级帐棚。我们住帐棚,我们托钵,一文都没有,我讲话你才会相信。十方供养哪里来哪里去,这个地方供养都归这个地方,哪里收的供养归哪里,一分都不带,你要不能做出这个样子,谁相信你的话?
  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大誓愿,吃一切众生不能吃的苦头,干一切众生不愿干的事,你才能够真正肩负弘法利生的事业,你才是佛陀真正的弟子。换句话说,烦恼习气统统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沾都沾不得。我们不能这样做,就不能做佛的出家弟子,就不能做佛的继承人,续佛慧命做不到。所以前途无限的艰难,等於说佛法从头做起。世尊当年在鹿野苑五比丘起家,你们同学们志同道合,五、六个人也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从头开始,把佛法逐渐逐渐兴旺起来。不发这种心,我的看法是没有前途,顶多自己念佛求往生,做个自了汉;要想正法久住世间是不可能的,这都在乎同修们一念发心。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五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75
  请看知足天第八首偈颂,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若有众生堪受化。闻佛功德趣菩提。令住福海常清净。妙光於此能观察。】
  金刚妙光天王,他得的是「坚固一切众生菩提心令不可坏解脱门」,这首偈是他的赞颂,也是他自己心得报告,提供给我们学习。实在说,这一首偈,这四句文不多,而提供我们学习的实在是深广无尽。『若有』这两个字,不是说假使有,有假使有的意思,但是这里头肯定有;在十方虚空法界里面,众生能接受佛的教学。这是第一句,要我们观机。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想到,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佛没有出世之前,这个世间没有佛法,一万二千年之后,佛的教学在我们这个世间也就消失了,所以他老人家的教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影响所及是一万二千年。为什么?这一万二千年当中,『有众生堪受化』。为什么过了这段时间之后就没有?那个时候这个世间的众生,不愿意接受佛的教诲,不喜欢听到佛的名词,佛就不来了。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要好好认真学习的。
  我不是常常跟诸位讲过吗?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跟其他宗教不一样。其他宗教是主动的,你不肯学,到你家里来,勉强你学,拉你去学,佛法里头没有。拉信徒不晓得从哪里开始的?大概是从基督教、天主教里学来的,尤其是基督教,拼命去拉信徒,佛家没有,儒家也没有。为什么?它是师道,师道是尊师重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学,你们都听说过「求学」,学生到老师那里求,求教,哪有说老师把东西,你不愿意就给你送来了,送来了不接受,那老师多难为情,还有什么尊严?所以学是极其尊贵的,在古时候连帝王都尊重。「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见到老师还要降阶,皇帝见老师不能坐在他龙墩上见老师,这是没有礼貌。他见臣子是南面见客,见老师他要降阶下来站在东面,老师在西面,东面是主人,西面是客人,宾主之礼相见。帝王为什么要这么作做法?自己以身作则,做一个榜样,教天下百姓尊师重道,没有别的,他这个做法就是这样的。
  所以中国从前的社会,没有念过书的乡下农夫,听说一个秀才来了,比县长来了还要尊敬。县长来了不得不尊敬;威,不敢不敬。一个穷秀才来了,从内心里面起的尊敬心,读书人,明理的人。这种社会风气的养成,帝王领导的。中国古代,说实在的话,司法制度不能普及,警察也没那么多,民间这些争论谁来解决?读书先生,有什么争执了,去找个老先生,请他来评评理,老先生一番话,彼此心平气和了,问题解决了。许许多多社会问题,就是三家村这些老学究把问题解决了。他何以能解决?大家尊重读书人,尊重孔老夫子。读书人说,孔老夫子怎么讲,孟夫子怎么讲,大家还有什么话讲?问题马上就摆平了。
  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为什么在社会产生这么大的力量?还不是皇帝率先尊重!中国人最尊敬的是皇帝,皇上那还得了吗?皇上的话,金口玉言。皇上尊重佛菩萨,那民间老百姓哪个不尊重?诸位一定要明了,中国立国的方针就是「教学」。《礼记》这部书,现在大家考据,几乎公认是在汉朝以前,春秋到汉朝之前的著作。《礼记》,实际上,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它是什么?杂志,它是一本杂志。其中有一篇「学记」,「学记」用现在的话,是中国教育哲学,是中国教育指导的方针,在这一篇里头。难得从汉武帝建立这个制度,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没有改过,都遵循这个道统,中国道统,文化的传统。「学记」里有两句名言,历代帝王没有一个不遵守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你建立一个政权,建立一个朝代,领导全国人民,哪一桩事情最重要?教育,教学为先。
  我们读中国历史,诸位细细去读《二十五史》,中国这两千多年当中,任何一个朝代建立,五年,国家一切都上轨道了,制礼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