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靖康内讧解析+张邦炜-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在当时的权要之中,支持赵桓者较少,支持赵楷者居多,他们对赵桓事事横加挑剔。赵桓处处谨小慎微,心境长期抑郁。史称:赵桓“自以地逼而望崇,每怀兢畏,讲读之暇,唯以髹器贮鱼而观之。他事一不关怀,人莫能测也。”'81'从上述史实看,所谓“事一不关怀”,只不过是伪装而已。由于善于伪装,以致把柄较少,这是赵桓的太子地位未能动摇的更为重要的因素。“每怀兢畏”则是迫于外界压力的结果,久而久之,势必养成懦弱的个性。赵桓即位后,“勤俭有余而英明不足”,'82'遇事优柔寡断,诏令朝令夕改,或许与此有关。

    四、钦宗侥幸继位

    宣和七年十二月,生于元丰五年(1082)、时年不到44岁的徽宗突然宣布退位,做了10年太子、现年26岁的赵桓总算继位,史称钦宗。徽宗退位出于被迫,原因在于发生了金军进逼开封这一突发事件。在退位过程中,积累已久的矛盾顿时激化。 

    徽宗得知金军大举南下,连忙决定南逃淮、浙。他在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将赵桓任命为开封牧,无非是让他留守开封,至多不过是以太子的身份监国而已。徽宗如此行事,太常少卿李纲万分焦急。他认为:“巨敌猖獗如此,非传以位号,不足以招徕天下豪杰。”李纲即刻与好友吴敏商议。次日,由当时担任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兼侍讲的吴敏出面,直言极谏。同时,李纲又刺臂血上疏:“皇太子监国,典礼之常也。今大敌入攻,安危存亡在乎呼吸间,犹守常礼可乎?名份不正而当大权,何以号召天下,期其成功于万一哉?”于是,“内禅之议乃决”。'83'当月二十三日,徽宗在上诏罪己之后,宣布内禅。'84'

    关于徽宗决定退位的经过,另有一说:徽宗已有内禅之意,太宰白时中“久执不可”,'85'蔡京的长子蔡攸探听到这一重大情报,李纲与吴敏敢于恳请徽宗退位,出自蔡攸的指使。有关记载称:“逮上皇将有内禅之意,(蔡)攸先刺探,引(李)纲为援,使冒策立功”;'86'“徽宗欲逊位皇太子,(蔡)攸探知上意,密以告(吴)敏,(吴)敏以力赞其事。”'87'这类大同小异的记载,追究其根源,均出自李纲与吴敏的政敌之口,很难令人信以为真。太学生陈东当时就指出:“上皇传位陛下,……此数贼实尝挠之。而蔡攸者,阻遏尤力。”'88'“蔡攸”,一作“蔡※”。'89'从前面所前引蔡攸“结郓邸为兄弟”的记载来看,当以“蔡攸”为是。何况徽宗如果不退位,蔡攸后来决不会赐死,他怎么可能促使徽宗内禅?退一步说,蔡攸即便果真“探知上意,密以告敏”,吴敏也确有“力赞”之功。难怪御史中丞许翰上疏钦宗,盛赞吴敏“首建内禅之策,以坚外御之心”,“眇然冒雷霆之威,忘家族之祸而建明之。此天下之奇节。”'90'

    鉴于吴敏首建内禅之策的说法流传极广,徽宗不得不一再辩解。他曾向江、淮、荆、浙等路发运制置使宋焕解释:“内禅出自我意,虽皇后亦不与知。况群臣皆欲保家族,敢与此耶?”'91'又对主管龙德宫谭世绩、李熙靖表白:“去年内禅之事,外人以为吴敏功。殊不知出我至诚,不由人言。建牧之事可见矣。我无此意,人言且灭族,谁敢哉?或谓吾传位与唐睿宗上畏天戒,乃为之。吾有此意者数年矣。”'92'于是,吴敏的政敌大肆宣扬:“道君太上去冬锐然以大位内禅于陛下,不谋闱阃,不问阉官,不询群臣”,'93'“(吴)敏未尝建言”。'94'吴敏是否建言,这里姑且不论。徽宗所说“吾有此意者数年矣”,肯定是假话。如果没有金军的南下,“方富于春秋”'95'的徽宗绝不会退位。很清楚,罪已、内禅、南逃乃至于稍前让赵楷出任开封牧,都是“平日性刚”、死不认错的徽宗在非常情况下临时采取的应急措施。当时,金军已经越过中山府(治今河北定县),预计十日即将兵临开封城下。从前不可一世的徽宗,这时“涕下,无语,但曰‘休休’”,“忽气塞不省”,苏醒之后,右手不能握笔,只能左手写字,幷感叹:“我已无半边也,如何了得大事!”只有在此一发千钧之际,他才可能下诏罪己,表示:“今日不吝改过。”'96'也才可能放弃最高权力,传位太子赵桓。

    十分危急的时局使徽宗无法考虑更易储君的问题,何况不仅赵楷的最为坚定的有力支持者王黼已罢相,而且老谋深算的蔡京已于这年四月再度致仕。然而由于矛盾由来已久,在内禅过程中,冲突仍然必不可免。当钦宗一再拒绝登基之际,'97'殿内殿外都发生了图谋拥立郓王赵楷的事件。

    殿外,赵楷凭借着父皇平日的偏爱和长期积蓄的力量,由数十名宦官簇拥,企图闯入殿中,争夺皇位。奉命把守殿门的步军都虞候何灌“仗剑拒之”,赵楷说:“太尉岂不识楷耶?”何灌指着宝剑回答道:“灌虽识大王,但此物不识耳!”'98'幷质问赵楷:“大事已定,王何所受命而来?”'99'赵楷无言可对,只得惶恐而退。此事不仅见于野史,而且见于正史,不可视为小说家言。何况陈东在上书中早已确认:“陛下谦逊之际,闻数贼密请郓王,皆来至殿上。”'100'

    殿内,童贯“有易置语”;梁师成劝告徽宗:“皇帝之上,岂容更有他称,乃幷称嗣君。”岂止童、梁二人而已,神志不甚清醒的徽宗告诉群臣,宦官大多反对内禅:“内侍皆来言,此举错。浮议可畏!”吴敏立即询问:“言错者谁?”幷建议:“愿斩一人,以厉其众!”徽宗假装胡涂:“众杂至,不可记也。”徽宗还单独告诉少宰李邦彦:“人情颇摇,称嗣君者,可见。”情况如此复杂,外间人们忧心忡忡,直到听说钦宗“御崇政殿,宰执立廷中”,幷“闻卫士迎驾起居声,始相庆。”'101' 

    拥立郓王赵楷,“师成实为谋始”。'102'其主谋不是从太原临阵脱逃,刚回到开封的童贯,而是始终盘据宫中的梁师成。徽宗“尝谕大臣,始内禅时,师成独沮异。”'103'梁、童二人“比至事定,自知失计。”'104'童贯转而同李邦彦一道,为钦宗穿御衣。但他的“易置语”,不仅“李邦彦等皆闻之”,而且钦宗在推托之时也略有所闻,是很难掩盖的。因而钦宗后来惩处童贯,“策立之时有异语”'105'是其十大罪状之一。梁师成眼看图谋失败,立即摇身一变,“争言”:“太上之志,我实成之;吴敏之策,我实授之;定策之功,我实有之。”'106'何况他反对传位赵桓仅为徽宗一人所知,徽宗又仅转告李邦彦一人,以致钦宗竟误认为梁师成有“旧恩”。

    徽宗退位时,或许出自钦宗授意,某些宰执向徽宗提出三项请求。其要害是逼迫徽宗彻底交出权力。徽宗急于南逃,无暇他顾,一一依奏照准幷亲降御笔。这三项决定意味着钦宗在权力斗争中初步获得胜利,不致成为听凭太上皇帝任意摆布的傀儡皇帝。

    其一,“以郓王楷管皇城司岁久,听免职事。”'107'赵楷原来的地位虽然得以保持,甚至在表面上还略有上升。钦宗在靖康元年(1126)三月二十八日,将他改封为凤翔彰德军节度使、凤翔牧兼相州牧。但实权完全丧失,钦宗当政的一大障碍得以扫除。如果说后来钦宗的五弟肃王赵枢、六弟景王赵杞、七弟济王赵栩、九弟康王赵构还曾奉命出使金营,那么曾经与钦宗争夺皇位的三弟郓王赵楷则从此退出政坛,一年以后已变为“性懦体弱”'108'之人,再无当年的勇气。 

    其二,以王宗氵楚管干殿前司公事。这一职务系“矧提禁旅之严,中护皇居之重”'109'的要职。王宗氵楚“素骄贵,不能任事”,'110'绝非将帅之才,但他是钦宗的舅父。由他取代徽宗的亲信高俅,以便钦宗把兵权牢固地掌握在自己手里。钦宗责成王宗氵楚“总齐禁旅,祗护殿岩,守卫京师,作固王室。”'111'

    其三,徽宗立即迁出禁中。换言之,即从此不让徽宗操纵乃至干预朝政。徽宗对此颇为不满:“某人密奏事,予此中不许留身。大臣岂可如此?”但他仍然不得不出居龙德宫,而其皇后郑氏则出居撷景园。徽宗迁离禁中,其宠臣“皆恸哭”,他本人“亦出涕”。'112'足见,徽宗对最高统治权何等眷恋!为了掩其对权力的眷恋之情,徽宗自我表白:“朕平生慕道,天下知之。今倦于万几”,“欲高居养道,抱子弄孙,优游自乐,不复以事物撄怀。”'113'当月二十九日,徽宗被尊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徽宗皇后郑氏被尊为道君太上皇后。

    由上所述可知,钦宗的太子地位未能动摇幷最终即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深入人心的储君理当立嫡立贵的传统,有力地支持着钦宗;他本人一贯低调,乃至善于伪装;竭力拥立赵楷的王黼罢相,暗中支持钦宗的李邦彦拜相;特别是金军大举南下,徽宗惊惶失措,急于南逃。一言以蔽之,钦宗继位实属侥幸。然而皇位继承权之争只不过是徽、钦内讧的前奏而已,钦宗即位幷不标志着问题的化解,反倒意味着矛盾的深化。如果此前徽宗尚处于较为超脱的地位,表面上还只是赵桓、赵楷兄弟之争,那么此后则是徽宗、钦宗父子之间的直接碰撞。

    下篇  父子反目 

    徽宗退位后,成为两宋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帝。在皇帝独裁专制制度下,皇帝是天下的唯一的绝对统治者。然而在皇帝与太上皇帝幷存的特殊条件下,皇帝的终极权力如何维护,太上皇帝的权力如何定位,向来是个难于解决、易于惹出事端的问题。太上皇之称始于汉高祖刘邦之父太公,他幷非“父有天下,传之于子”,而是“子有天下,归尊于父”,因而“不预治国”。'114'唐高祖、唐玄宗退位后,虽称太上皇帝,但亦不预治国,那是由于子逼其父,父不得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