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劫,你才知道退转幅度太大了。无数劫苦报报完之后再得人身,得人身又未必能闻到佛法,所以佛经上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是真的不是假的,真难!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你学佛成就才要无央数劫。

    无央数劫你得到什么样的效果?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证得初住菩萨的果位,要经历无央数劫。从初住菩萨再成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通常讲三大阿僧祇劫,这个数字是可以确定的,前面那个数字没法子确定。到圆初住就好比你上学,你念一年级,可以预订你多少年可以毕业,入学了,这个数字靠得住。平常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诸位要知道,不是对我们讲的,是对一真法界初住菩萨到究竟佛果,这里面经历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四十一个位次,这是三大阿僧祇劫,难!太难太难了!可是你一念皈依,皈依是真的皈依,不是形式。这个皈依是依宝性如来,是皈依自性,宝性如来是自性三宝,真正皈依自性三宝,这功德就大了,为什么?你念念称性,念念称性当然不退转。这什么人才能做到?初住菩萨,我们在经典上看到,《大乘起信论》是初住菩萨境界,《金刚经》也是初住菩萨境界,他真的是皈依自性三宝。皈依自性三宝,照《金刚经》标准上来看,离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是真正皈依。四相还有的话,没有皈依,你没有回头,也没有依靠,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要明了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地藏经讲义 第三十三卷

    净空老法师讲述

    请掀开经本《地藏经科注》卷中第一百三十八面: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波头摩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历于耳根,是人当得千返生于六欲天中,何况志心称念。】

    这是地藏菩萨为我们说第三尊佛的德号,时间比前面第二尊又要久远。这一尊佛的名号叫“波头摩胜如来”,‘波头摩’是梵语,意思是红色的莲花。佛在经上讲,通常讲四色莲花,实际上莲花的色彩不只四色,四色可以说是四原色,四色要是互相配合起来,就能够变化无量无边的色彩。经里面说一切色彩当中红色最胜,当然是从众生习尚上所说,佛法是平等法,可是众生偏爱红色,大概古印度也是如此,中国人也喜欢红色,可是外国人不一定喜欢红色,所以色彩到底哪个最胜,这很难讲,完全看众生的喜爱。这是就当时印度,中国环境也是如此,都喜欢红色的莲花。假如说有男子女人,听到这个名号,历于耳根就能得这样殊胜的果报,修因得果,我们能相信吗?所以关键还是在‘闻’,著重在闻,“闻是佛名,历于耳根”,这八个字重要。‘闻’不是我们听到人家念佛,我们听到了,那哪有这样殊胜的利益?这一种通常闻名只可以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那个功德的确也非常殊胜,但是要得一千次往返六欲天中受福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在阿赖耶识里面,种下一个成佛的种子,就是《法华经》里面所谓‘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是这个意思。

    如果‘闻’是三慧当中的闻,那这个果报就会现前,闻名解义,不是不解义。红色莲花,他能够解这个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他从这个地方醒悟过来,自己生活在红尘里面,生活在六道之中,特别是欲界,能够不染五欲六尘,功德就大了。如果能把五欲六尘都放下了,那他的果报不只欲界天,他就证果了,对于世间欲尘他淡了、轻了,不像过去那样的分别执著,所以他能从人道超生到天道,道理在这个地方。‘历于耳根’就是他记在心上,听到这个名号,他心里面有所领悟。

    注解里面也注得好,在一百三十九面第二行,我们把这个念一念:‘表闻名者,虽生欲天’,虽然是生在欲界天;‘实不著粗弊五尘’,对粗俗的五欲六尘,他已经不执著,他已经能放下;‘以解离闻性本空,生天亦寂。以空处即假,权示天身,以度实生著欲之者’,一听就开悟了,开悟他确实有能力超越,但是他的慈悲心很重,他还留在欲界天度欲界,还有贪著享五欲享受那一类众生,度他们。欲界天还是有五欲六尘,不过比人间淡了,欲界六层天愈往上愈淡薄。他末后注解末后说得好,‘佛莲千瓣,表千法明门,故云千返’,所以千返也不是真的指一千次,不要落实,表法的。一处表法,我们要明了,处处都是表法。闻法著重在悟入,如果不能悟入,这个利益你就得不到了,悟入真能够得利益。称念佛名,对于佛名的意义不可以不知道,特别是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哪些不可思议?你要能清楚、能明了,能说得出来,然后你才真正有感受,契入这个境界。末后说,“何况志心称念”,‘志心称念’回向净土必得往生,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志心是一心称念,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纵然断不尽,一定也很淡薄了,这时候才能够志心称念,专志。再看下面一段:

    【又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劫。】

    这个地方把数字说出来了,这个数字很大很大。

    【有佛出世,号师子吼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念皈依。是人得遇无量诸佛,摩顶授记。】

    “师子吼”是比喻立名的,比喻佛说法的威德,佛说法面面俱到、理事圆融,能令世间一切魔外种种辩才,都屈服于佛说法之中,所以比喻作‘师子吼’,这是取佛说法的状况来立名号。“一念皈依”,后面讲他的果报,“男子女人,闻是佛名”,闻佛名就想到佛说法的威德,所以是一念皈依。从一切邪知邪见回头,依佛所说的正知正见,佛的教诲是正知正见,这就相应,这是真正的佛弟子。我们知道佛家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讲的话决定没有妄语,只要你的心行相应,就得诸佛如来保佑,得诸佛如来加持,这就是摩顶授记的意思。你的心跟佛心相应,你的行跟佛行相应,哪有不得诸佛如来加持的道理?佛为什么要加持你?目的是广度有情,你今天发心帮助佛广度有情,佛当然加持你,如果你起心动念只顾自己,佛想加持都加持不上,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度众生从哪里下手?从这一部《地藏经》下手就最好,这一部《地藏经》确确实实可以度末法九千年的众生;末法是一万年,已经过去一千年了,往后有九千年,真正能度。这一部经里头内容深明因果,果然能够依教奉行,必得一切诸佛摩顶授记。再看下面第五尊佛: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拘留孙佛。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志心瞻礼,或复赞叹。是人于贤劫千佛会中为大梵王,得授上记。】

    这一尊佛“拘留孙佛”,是不是我们现在贤劫当中的佛?小注里头有说,不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贤劫,注解上讲‘此非贤劫第九,减至六万岁时出世之佛’,后面又告诉我们,‘《准万佛名经》,有无量七佛之名’,这个解释得好,同名同号的佛菩萨很多,劫也有同名的,世界也有同名的,所以确定不是我们这一个贤劫里面的拘留孙佛。如果是我们贤劫拘留孙佛,那应该是要放在前面,他距离我们近,他这里面的排法是愈说愈远。‘拘留孙’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所应断’,又翻作‘作用庄严’,实在讲第一个名字好。什么东西你应该要断?烦恼应该要断,生死应该要断,所以他这个名号从这个地方来建立的,就是佛法常讲‘断德’。大乘法里头常说,见思、尘沙、无明是应当要断的,断见思证小乘阿罗汉,出了六道;再断尘沙,再破一品无明,就出十法界,这是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还有四十品无明,这四十品无明断尽了,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这个意思在梵语就称拘留孙。所以这个名号,听到这个名号自己就知道要断烦恼,要认真去学习。

    烦恼在哪里断?就在境缘之中,也就是在生活里面,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面有顺境、有逆境,人事环境里面有善缘、有恶缘,善缘顺境不生贪爱,恶缘逆境不生嗔恚,那你就断了,你烦恼就断了。善缘顺境里面还生欢喜心,你生烦恼了,恶缘逆境里头心里不高兴,生嗔恚了,你的烦恼就又起现行。所以在哪里断?在日常生活接触一切人事物当中去断。真正会断烦恼的人,对于一切人事物常存一个感恩之心,没有这些境界现前,你的烦恼怎么能断得了?天天在这个环境里面,先断嗔恚,再断贪爱。嗔恚非常严重,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心里小小有一点不高兴,你的功德全部都毁掉了,火烧功德林,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警觉的。谁把你的功德毁掉?是你自己毁掉自己的功德,决定不可以怨天尤人,外面任何力量不能毁你的功德,外面恶缘逆境现前你要接受,那有什么法子?你的心被境界转,过失在自己。佛教给我们修行就在这里练功夫,练到心不为外境所转,自己在境界里面做得了主宰,你的功德就成就了,你的功德就保住了,所以忍辱波罗蜜能成就。

    《金刚般若》里面佛给我们说得详细,布施波罗蜜是你在积功累德,要靠布施、持戒,你是做积功累德;忍辱波罗蜜能保持,使你的功德不坏,功德不失。你不能忍,你布施、持戒的功德全毁掉,毁掉之后你得什么?你得福德,福德没有关系。你脾气再大,性情再不好,你有大福报,将来到那里去?《华严经》上讲,将来到阿修罗道去享福,阿修罗道脾气很大,嫉妒、嗔恚心很重,他有福,所以阿修罗有那么大的福报,都是在佛门里面修的,就是敌不过外面境界的诱惑,常生烦恼。这些地方我们一定要学佛菩萨,在一切境缘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