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女人当国-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咸丰对自己的那些满族嫔妃了无兴趣,他倒是对汉人女子特别是她们的小脚特别着迷,只可恨满族女人个个是天足大脚丫,他这个十足的“莲癖”也只能望汉女之莲而兴叹。另外,野史里也曾说咸丰经常在太监的掩护下微服出宫,四处游玩,并在圆明园的僻静之所偷藏“圆明园四春”,后来在后妃们的干涉下才作罢。此事虽然是查无实据,却并非空穴来风。

    除了酒色过度之外,咸丰的身体也的确患有宿病。据各种记载来看,咸丰年纪不大却经常是脸色焦黄,体弱多病,似乎是患有肺痨(疑为肺结核)。后来,御医建议他服用鹿血,既有利于肺,又可以壮阳。咸丰听后,便让人在圆明园里养了上百头鹿,每天都让人送鹿血来给他喝。不料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咸丰来不及将圆明园中的鹿群带上,结果到热河后,咸丰咯疾大作,令取鹿血的时候,仓促间又不可得。

    在天下糜烂之时,咸丰焦忧致疾,倦怠政务,亦不免寄情声色,逃避现实。当时的他,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只能说是勉强应付着那些堆积如山又令人头疼的奏章。特别是在太平天国起义后,各省各地的军书战报纷至沓来,身体本就不佳的咸丰常常感到不堪重负,视以为苦。

    但是,皇帝终究是皇帝,很多事情要是皇帝不批示的话,整个国家机构就会陷于瘫痪、无法运转。因此,咸丰即使再苦再累,也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应付。好在这时他发现慈禧(当时还是懿贵妃)略通汉文,书法也还算过得去,于是便试着让慈禧代他批答一些无甚紧要的奏折,譬如“知道了”、“转各部知道”之类的,倒也可以息肩卸责,蒙混过关。

    慈禧或许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从小学会的这点文化,竟然在后来的权力斗争中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在当时咸丰后宫的嫔妃中,同时兼通满汉双语的唯有慈禧一人。另外,慈禧在艺术上也似乎有点天分,她画的花鸟兰竹虽然不能和咸丰的水准相比,但也还算像模像样,颇符合咸丰的志趣。特别在书法上,慈禧的字写得不能说特别的好,但也还算工整端腴。对于慈禧的这个特长,咸丰可是要充分利用喽。

    在最开始的时候,咸丰只是让慈禧批些不重要的折子,但后来他发现慈禧人才可用,自己又贪图安逸,于是这个偷懒的法子就进一步升级;发展到后来,就连军机处送来有关军国大事的折子,本应该由咸丰朱批具体指示方略的,也改由咸丰口述旨意,让慈禧代笔批示。这长久以往,慈禧在披览奏章的时候,也就逐渐通晓了国家大事。凭着慈禧的机敏与聪慧,她对于朝政的运作和臣属的驾驭也有了初步的心得,这为她此后的垂帘听政打下了坚实基础。

    平心而论,咸丰倒不是真的觉得慈禧学识过人,只不过自己借慈禧之力来贪图安逸罢了。或许在咸丰的心中,即使让慈禧知道一些军国大事、甚至代笔批示奏章,只要自己把握得好,适可而止,也不会造成朝政紊乱和重大失误。毕竟,只要咸丰在,权力就不会失控。在咸丰的眼中,慈禧不过是后宫中借以分担自己政务的妃子罢了。

第一部分 4。性格决定命运,懿贵妃崭露头角(2)

    而作为妃子的慈禧,最初也可能只是出于心疼丈夫、为丈夫分忧的心理,而并非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从一开始便有着强烈而不可遏止的权力欲望。事实上,慈禧批答奏章都是在咸丰的指导下进行的,因为以慈禧当时的文化水平,根本就不足以承担大任。

    但是,权力这东西是毒品,一旦沾染上就会上瘾。咸丰让慈禧代批奏章的做法,无疑为她间接掌控朝廷大权提供了条件与可能。不可忽视的是,这种权力欲望一旦被激起,要想再熄灭恐怕就很难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清朝的权力场一向为男人们所垄断,但各种机缘的巧合,慈禧这个小女人却在后宫中悄没声息地发挥着作用,并开始初露峥嵘。

    譬如,在清军和太平军的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慈禧劝说咸丰重用曾国藩等汉人;在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后,咸丰和后妃们哭成一团,无计可施,唯有慈禧很冷静地站出来说:“事情到了这份上,哭也没用。恭亲王办事果敢坚决,不如把他找来商量。”在咸丰试图巡幸热河逃避英法联军的时候,慈禧又站了出来:“皇上在京可以震慑一切,要是突然弃京城而去的话,辱莫甚焉。”

    在危机巨变面前,慈禧的冷静沉着想必给咸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咸丰虽然平庸,但他并不糊涂。在古代,女人干政往往被称为“牝(pìn)鸡司晨”,意思是母鸡充当了报晓的职责,这往往是王朝的不祥之兆,更何况嫔妃干政可是有违大清祖制的。和历朝历代相比,除了孝庄太后曾经在暗中为小皇帝(顺治和康熙的前期)把持朝政外,清朝便再无女人干政的事情发生。即使是孝庄太后,她也不曾走出幕后进行垂帘听政。慈禧在关键时候的几次议政,这不免引起了咸丰的注意与警惕。

    事实上,咸丰让慈禧代为批答奏章,朝中大臣也颇为不满。《清史拾遗》里说,咸丰帝临终前,也曾担心自己死后因为儿子年幼而导致母亲慈禧干政的局面。于是咸丰所宠信的大臣也是慈禧的死对头肃顺就给他讲“钩弋夫人”的故事,意图除掉慈禧。

    钩弋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姬、汉昭帝弗陵的母亲。由于弗陵小时候身体健壮,十分聪慧,远超出一般的小孩,汉武帝对他很是喜爱,很想立他为皇位继承人。但是,由于汉朝外戚的势力很大,汉武帝担心年轻的钩弋夫人以后会“以子专权”,于是便打算除掉钩弋夫人。

    有一天,汉武帝找了个借口责罚钩弋夫人,任凭钩弋夫人叩头谢罪也毫不理会,连声命令左右将钩弋夫人带走,杀掉。钩弋夫人非常委屈,还以为汉武帝是在开玩笑,每走一步就回头用乞求的目光看汉武帝一眼,企图让汉武帝撤回命令。但汉武帝坚决地说:“快走,你不能活!”

    结果,钩弋夫人被处死了。事后,汉武帝问手下的人:“外面是怎么评价钩弋夫人一事的?”手下说:“大家都说大王心太狠,既然立她的儿子为继承人,为什么要杀了他的母亲呢?”汉武帝摇摇头,叹道:“你们这些庸人啊,哪里能明白主少母壮的道理!我朝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这不就是前车之鉴吗?我这是为儿子登基先除掉母后擅权的隐患啊。”

    风云际会,慈禧非但没有成为钩弋夫人般的冤魂,反而做上了晚清的吕后。

第一部分 5。热河西狩,携妻带子大逃亡(1)

    《南京条约》后的第十二年(1854年),英国按照约定,向清廷提出了18项修约要求,其中的头一项就是要求派公使驻京,这种严重侵犯“夷夏之防”的“无理”要求,当然遭到清廷的断然拒绝。

    但英国仍不死心,1856年它又联合法国和美国提出要派遣使节驻京,并建议中国派代表分驻伦敦、巴黎和华盛顿,但再次被清廷严拒。这下英国人火了,他们已经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尝到甜头,这次也绝不会善罢甘休。

    在公使驻京的问题上,如果把镜头倒回一个半世纪,自以为是的天朝和时代潮流的确格格不入了。在当时的欧洲,在30年战争结束并签订了《威斯特里发里亚和约》后,欧洲各国互派公使已经成为通常惯例,而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也对外交人员的地位和权利作了详细的规定。至少在19世纪的欧洲社会里,谁也不会为互派使节这样的问题大动干戈。

    当时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中外礼仪的冲突。早在乾隆时候,英国就派出特使马戛尔尼前来中国商议派驻公使的问题,但因为马戛尔尼不肯向乾隆下跪,远道而来的英国人吃了个闭门羹。如今,洋人旧事重提,他们要将公使派驻北京与天朝的皇帝分庭抗礼、实行平等外交;而且这些洋人还要觐见皇上,但又不肯行三跪九叩大礼,这在清朝皇帝和大臣们的眼中,实在是可忍孰不可忍!

    互派公使这种在欧洲极为寻常的事情,对清廷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不要说当时的清朝皇帝和大臣们不知道这种国际惯例,即使他们知道,也是断不肯接受的。在他们想象中,这些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岂能随意觐见至高无上的天子?这不意味着高高在上的天朝从此以后就要和这些夷人平起平坐了吗?因此,互派公使绝不可行,夷夏之防断不可开!

    但是,可怕的夷人还是来了,他们带着坚船利炮,张牙舞爪地来了。1856年10月,英国舰队炮轰广州;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1858年4月,英法舰队北上天津,陈兵津门,摆出一副战争的架势。在外国军队的压力下,咸丰只好答应谈判,最后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并规定该条约在各国君主签署后,一年内在北京换约。

    本来这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毕竟清廷当时还有一个更为危险的心腹大患(太平军)需要对付,但在1859年英法两国来北京换约时突然节外生枝,这便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问题。朝廷一些大臣坚决反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而咸丰对此也很不满意。

    但是,自恃坚船利炮的英法两国并不把大清放在眼里,他们不按清廷的安排由北塘进京换约,而是派舰队经白河强行入京。由此,清军和英法联军在天津大沽口发生了激烈冲突。在这次战役中,过于轻敌的英法联军遭遇重创,清军共击沉击毁英法兵船12艘,英法军队伤亡400多人。

    这下事情闹大了。一年后(1860年),英法联军组成了一支25000人、战舰和运输船200多艘的联军,在英国额尔金勋爵的指挥下,气势汹汹地卷土重来。这一次,清军没有续写辉煌而是连战连败,僧格林沁亲王所率的军队在遭受重大损失后西撤通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