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告诉你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翁的秘诀-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这个心理评价也不是完全白来的,因为为了建立这个品牌或心理或评价依然需要投入一定的广告费,这就是营销。所以还要扣除其中这个广告和开发费用。所以我前面说营销是要付出代价的。
  
  但在这里我要说的问题不是和你算这个成本账。我要谈的实质问题是为什么消费者愿意多花钱买宝洁的贵的产品而不是买风影拉芳的便宜产品。原因就是因为有这个心理评价的存在。所谓的独特创意就是要建立这个心理评价,建立这个心理壁垒。
  我在前面说了我所谓的创业不是做小生意当代理商赚点商品差价。这个不时我说的商业系统的概念。
  对小经销商来说也不需要直接面对消费者,即使他去做营销做的也不是他自己的品牌。所以对小的代理商终端店没有必要谈什么创意和定位。也不是我在这里要讨论的范  
  人家是做红薯淀粉生意的;是产业链上的一环而已;楼主提的方便面(其实应该是方便粉丝啦);保健食品跟人家有什么关系?莫非你要人家把整个产业链都做下来?因为利润最大化?
  那红薯淀粉还可用于工业产品添加剂,用于制造可降解薄膜、食品、日化、酿酒、医药、味精等;是否也做?
  我在上海大众做过一段时间;上海大众的整车厂只做一环;就是组装;零配件是供应商送来的;物流是外包的;装成整车后就卖给上汽销售公司。上汽销再卖给经销商(一级;二级;终端4S);每个环节都只赚自己这一环上的钱;只承担自己这一环上的风险。


     我不是在这里卖点子也不是做策划。
  我只是告诉你我说的每个例子必是实例
  前面这个其实就是光友粉丝的实例。
  
  这个卖光友粉丝的以前就是一个卖红薯粉的。
  好比以前可口可乐是卖咳嗽糖浆的
  这个咳嗽糖浆怎么就变成了一个饮料产业才是我感兴趣的。
  这就是创业者所做的工作。
  所以如果这个卖红薯粉的一直还在卖他的红薯粉我们也没有必要讨论他了。
  正因为他现在做的是几个亿的粉丝生意所以我才认为这是创业。
  
  卖红薯粉的怎么变成了一个大产业这个问题我以后还要细谈。
  
  前面说因为如果大家现在都还在卖红薯粉,那么可能没有必要谈。
  正因为有人创业成功将其变成了一个大产业所以才要介绍。
  而且这个产业现在也是两家在竞争,一家是光友,一家是白家。
  我认为这是一个经典的商战故事。所以一定要谈。
  
  
  
  -----------------
  下面干脆引用一段卖红薯淀粉的是如何通过创业变成卖粉丝的故事给有兴趣的朋友参考好了。
  
  四川光友薯业公司董事长邹光友的故事 
  
   一、红薯藤上结“苦瓜”
  
   精彩人生,从平凡开始。
  
   
邹光友出生于1960年,那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年代,又恰逢三年困难时期,他的家乡四川省三台县景福区,每年种植红薯3万亩以上,亩产1000多斤,每年一个人分红薯600多斤,按五折计算,相当于120多斤原粮。邹光友出生时全家七口人,每年分红薯4200多斤,他家祖辈命系红薯,他从小靠吃红薯长大,吃到九岁吃出了胃病。
  
   在邹光友的记忆里,有些童年生活的情景总是难以忘怀。
  
   
他第一次走出出生地谭家沟正好八岁,由于家穷养不起,父母决定把他抱给江油小溪坝的小姨家,母子俩走到三台县赶汽车,再到绵阳挤火车。他看见了汽车,他奇怪,这铁牛不吃草昨跑这么快?看见了火车他惊讶,这家伙能耐真大,拉一长串厢子跑!看见了饭馆,他好奇,世上还有各色各样的饭菜。他朦胧意识到黄牛不是力气最大,红薯不是最好吃。
  
   
农村孩子,田野和云彩就是课堂。邹光友吃红薯也吃出了“天问”。他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一会像堆积如山的棉花,心想落下来多好,人人都有衣穿;一会儿像一群黑马,跑到地上多好,他会骑上去到很远的地方!他问天,红薯能不能换个吃法,把这家伙变成宝贝?
  
   这根红薯藤上的“苦瓜”,从小心里就充满幻想。
  
   二、辞官下海续薯缘
  
   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1982年,邹光友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在安县供销社下属的土产果品外贸公司。他凭着知识加汗水加灵感,研究开发出“茶叶香槟”、“茶叶汽水”,从此踏遍茶山。
  
   1990年他回到了三台故乡,任建设区科技副区长。到区公所第一天,区长就给他布置一个任务———到甘肃将红薯高产技术引进回来。
   建设区由于土地瘠薄,干旱少雨,历代被称为“干坝王”,主产红薯。薯农穷困,民谣唱“有女莫嫁干坝王,红薯筋筋胀断肠,想要吃顿白米饭,除非上天见玉皇”。
   
从甘肃取经回来后,邹光友带着“新经”走镇串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红薯,当年建设区的红薯增收了近两成。然而,丰收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喜悦,因红薯价格低廉,薯农们很少费心去卖红薯,用不完只能任其烂掉。
   邹光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怎样才能提高红薯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呢?
  
   
学农业技术出身的邹光友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经过反复思考,潜心钻研,终于把粗黑的“黄脸婆”打扮成了“俏姑娘”,发明了精白红薯粉丝,使原来“低贱”的红薯登上了大雅之堂,消费者享受到了健康卫生的红薯粉丝。1992年1月4日,邹光友带领“干坝王”农民在绵阳长兴路食品街搞起了“干坝王红薯粉丝展销会”,朴实的庄稼汉参与起了商品市场的角逐。
  
   就在邹光友的开发初有成就时,县里准备把他调回县上任局级干部。多方权衡之后,邹光友选择了自己钟爱的红薯事业———辞官下海卖“红薯”。
   
   三、创业寄宿友客厅
  
   
1992年9月,那是一天秋雨淅沥的下午,邹光友提着一个大帆布包,在贴身的内衣口袋里缝着500元钱,只身来到被誉为“中国西部科技城”的绵阳。他一下公共汽车,四顾茫然,今夜何处安身呢?投宿宾馆不敢奢望,他只有投靠朋友钟思泉了。他读“西农”时,钟思泉正读“西师”,两校一墙相隔。1982年,他们又同时分配在安县,钟思泉在县委党校任教,党校当时在睢水,邹光友恰好也长年住睢水制茶,两颗年轻的心跳到一起了。在凯江河畔,拱桥之上,他们畅谈理想、各抒抱负,话语投机。
  
   
那天,邹光友找到了老朋友的家里。此时钟思泉已调绵阳市委党校,任哲学教研室主任。通过长谈,老朋友了解了他想创业的打算,帮他分析道:“你手上有两项专利,一是苕粉的脱色技术,二是饮料酒的增溶剂,这就是财富。”钟思泉当然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认为找准了突破口,很为朋友高兴。邹光友也有了信心:“不瞒你说,我现在没钱办企业,但可以办技术培训班。”钟思泉点头道:“先技术型,再生产型,一步一步走!”两人越说越兴奋,不觉天色已晚,华灯齐放。
  
   
“你现在住在哪里呢?”钟思泉关切地问。“……”邹光友顿时敛住了笑容,低下了头。钟思泉看在眼里,心里明白。他当时住房只有40多平方米,一家三口刚够住,但还是有了主意;“那就委曲一下,在客厅的竹沙发上睡吧,家常便饭凑合吃。”邹光友心头一热,眼眶中涌出了晶莹的泪珠。
  
   四、沿街叫卖红薯粉
  
   1993年1月,隆冬腊月。
  
   
不知什么原因,这一年的冬天特别冷,很少降雪的绵阳,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白雪皑皑,覆盖大地,雪雾迷蒙一片。这罕见的景致令绵阳人兴奋异常,人们欢笑着、追逐着打着雪仗,到处充满节日般的欢乐。
  
   邹光友为了赶在春节前把试生产出来的精白红薯粉丝推销出去,对周围的一切并没有太多的注意。他忙着招来3名推销员,推着三轮车上街搞销售。
  
   
然而,看惯了黑粉丝的顾客,竟不敢吃白色的粉丝,推销员说破嘴皮一根粉丝也没卖出去,拉出去的货转悠整整一天又拉了回来。新产品研制和生产不容易,打开市场销路却更难啊!
  
   邹光友决心自己走向市场的汪洋大海,他借来一辆旧三轮车,在党校球场昏暗的灯光下,学起了蹬三轮车。
  
   临近农历大年三十的腊月二十八日,绵阳安昌路70号。
  
   
邹光友搭了一个摊位,又升起一个电炉子,用红纸写了三幅广告,上方悬挂光友牌红薯粉丝展销横幅,桌前贴“自产自销”及卖价单,煮起他的精白粉丝给过往的行人品尝,耐心给客人讲解。任凭那寒风呼呼刮,也减不了他卖粉丝的热情。
  
   终于引来了不少围观的群众,就连附近楼上的一位80岁的老太太也走下楼来看热闹:“我活了80岁,还没见过红薯粉丝是白色。”
  
   邹光友把煮熟的精白粉丝拌上调料,请她品尝。
  
   “真柔和,是真货!”老人点头。
  
   “看,不浑汤!”有人在说。
  
   “还不断条哩!”有人称赞……
  
   “上帝”满意,就是对邹光友的最大安慰。
  
   
整个春节,他都忙于卖粉丝,生产出来的两卡车精白红薯粉丝全部销完,除去成本,净赚了5000元钱。望着这“第一桶金”,邹光友流出了激动的泪水,坚信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对了。
  
   五、发明方便粉薯丝
  
   
1995年春节,邹光友到姐姐家,看到侄儿津津有味地吃方便面,顿时来了精神,他想为何不可以把精白红薯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