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伟大考古纪实-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当代的印第安人仍然保留了安纳沙兹文化里许多宝贵的东西。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吕贝克·斯特夫》废墟的真相》第六章 吴哥(Angkor)捕蝶人的伟大发现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六章 吴哥(Angkor)捕蝶人的伟大发现
     一位希望在自然学上有所作为的捕蝶人,却意外将其大名留在
     了考古史上——亨利·英哈特。今天的人们仍将感谢他:1860
     年1月在柬埔寨西部丛林中度过的三个星期。
  我担心吴哥再次被大自然回收,回归丛林。
                   ——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
  亨利·英哈特喜欢旅游。1826年,他生于法国;18岁时到俄国,在那里呆了10年。他教授法语,尽其所能,游历这个国家,并努力钻研摄影术——当时的一门新兴艺术。之后两年,与兄弟一道游历西欧,然后两人都娶了英国姑娘为妻,定居在泽西岛,该岛位于英格兰与法国之间的一道海峡上。
  在泽西岛,亨利致力于自然史研究。自然史是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的总称。他阅读了大量描写边远地方的书籍。这些书使他患上了“漫游癖”,因而决定了他的再次离家远游。就在这个时候,他无意中读到一本关于暹罗的书。暹罗是东南亚的一个国家,现在叫泰国。亨利立刻下定决心走访东南亚地区。1858年10月,他到达曼谷——暹罗首都。之后的3年里,他在暹罗、柬埔寨,老挝考察井搜集集动、植物标本;但今天最值得人们记住他的一段日子还是:1860年1月中的3个星期。
  此时,亨利正在马德望——柬埔寨西部的一个城市里,该城位于浓密的大森林中,地处地势低洼的平原。享利听说往东涉过洞里萨湖(即金边湖)有一处石建筑物遗址,于是,他便在一位附近法国传教站的罗马天主教牧师帮助下,乘坐小木舟穿过洞里萨湖。亨利之后这样回忆道:沿着一条风沙飞扬的小路,穿过了一片浓密森林,他在向导的带领下,在幽暗的丛林里穿行了许久。路的两旁尽是岩石和低丘,长满苔藓、布满青藤,在古树丛林笼罩下,显得十分阴森。
  突然,在他的前方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石台,还有楼梯通向台面。他立即意识到,先前误以为是热带丛林下的岩石小丘的原来是一群建筑物和石雕塑像,只不过已被树根侵蚀而分成许多小块。在这片石建筑物遗址中,他走了数小时,攀登石梯,最后发现自己已经在一条高高的道路上。这就是用巨石筑堤、碎石铺面的罗马式古道。这条古道跨过宽宽壕沟,通向一群修长而尖细的高塔;高塔冒出长柱围墙许多。远远望去,亨利可看见破旧群塔上雕刻着的优美图案。在亨利眼里,热带丛林中的这片废墟是多么壮观!他这样回忆道:“如此迷人的景象一下子浮现在我眼前,我忘记了旅途的疲劳,内心充满敬慕与喜悦之情,犹如荒凉沙漠中突然见到一片绿洲。”亨利意识到,他已经到了被称为吴哥的古城;也就是说,到了这片大地的“中心”;用柬埔寨的高棉语来讲,就是到了“首都”。他所凝望着的是一座称为吴哥寺的庙宇,该寺位于古都吴哥之南,是世界闻名的宗教建筑群。
  在3周时间里,亨利对吴哥寺进行了考察并绘制了草图;此外,还对附近其他一些布满树藤的废墟也进行了考察并绘制略图,包括吴哥殿——一座设有围墙的宫殿。他对这些遗址的规模叹为观止。关于吴哥寺,他写道:“吴哥寺留给一位观光者的印象,远远不只是雄伟建筑群的威严和匀称;更使观光者敬慕的是它的巨大规模和无数的建筑石块。仅仅这座寺庙,石柱多达1532条。你能推测出当时需要什么样的运载工具?需要多少名民工?何况这些石块还是从30英里之外的大山中开掘出来,并运到这里来的!”
  尤其使他感到震惊的是:这些石块嵌合得如此十全十美,没有用任何灰泥粘合!遗憾的是现在,许多已经裂缝,有些甚至动摇了。这是树藤、树根的蔓延滋生造成的;漫长岁月,就是巨大石块也会移动啊!
  像许多后来的观光者一样,亨利为这片遗址的荒凄凉而愁绪满怀,他陷入忧郁的沉思。他写道:“现在这片地区是那么孤寂,荒凉;而从前的它,一定是充满着生气和欢笑。现在能打破这片孤独气氛的只能是野兽的嚎叫和孤雁的凄鸣。”
  人是如此经不起时间的磨硕,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多少世纪过去了,多少代人过去了;而关于他们,历史又能告诉我们多少东西!艺术宝藏长眠在这样的废墟之下!卓越、威严的人们——艺术家,君主,武士——他们的大名又能留存多久!现在,还是被忘得干干净净!一样长眠在厚厚的泥土下,深埋在片片孤坟野冢中!
  亨利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古都吴哥,再次踏上旅程。他沿路采集昆虫,特别是蝴蝶。他希望他的收集会对自然史作出巨大贡献。但是令这位自然学家感到悲痛和绝望的是:载着他采集的珍贵标本的船不幸沉人大海!他在文章中哀叹道:“我可怜的蝴蝶啊!还有其他昆虫!它们花了我多少精力,多少艰辛,多少岁月才采集到,然而现在却永远不见了!你可知道,其中有不少罕见、珍贵的品种啊!呜呼!我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它们了!”
  亨利毕竟是一位有毅力的科学家。他没有再沮丧气馁。在曼谷作了短暂停留,便又向老挝的湄公河进发了。在那里,他期待采集到新的。更好的昆虫标本。不过离开琅勃拉邦后不久,亨利就病倒了,他患了回归热,并于1861年11月10日去世,他的仆人安葬了他,并把他的资料和标本带回到曼谷。亨利的随身物品也从那里运到他兄弟家。1863年,亨利的所见所闻以法文由他兄弟发表;1864年,又相继出现英文版。
  亨利并不是第一位注视到吴哥古都的外来人。实际上,历史学家迈克尔·史密斯,在对亨利见闻1989年版作序时指出:古都吴哥不像传奇中所说的那样被人们所遗忘,早在1550年,一位葡萄牙历史学家在描述柬埔寨时就曾提到过它,此事在葡萄牙殖民地档案中有过记载。在16、17世纪出版的几本西班牙书籍中也提到过古都吴哥。当时西班牙在亚洲的部分地区实行殖民统治。1819年,一位法国学者发表了一篇描述古都吴哥的译稿,由一位在那里住了多年的中国外交官周达观于13世纪所写。此外,19世纪50年代的欧洲出版物中,也出现过几处有关这些遗址的描述。
  古都吴哥的发现,即使不能归功亨利,我们也应肯定他在提醒人们关注这座古城上比其他任何人所做出的的贡献更多。他的书,不但包含对古都吴哥最详细的描述,而且包含大量精美的遗址插图。这些插图是根据他绘制的略图制成的。亨利的著作比早期有关作品受到了更广泛的欢迎。它刺激了欧洲人和美洲人前往这些古都遗址观光旅游。
  所有观光者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准建造了古都吴哥?亨利写道:“观赏这些遗址的人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如此文明开化、如此有教养的强大民族,现在情况怎么样了?这些大得惊人的艺术建筑群的修造者,现在怎么样?一位17世纪西班牙年史编纂家这样暗示:古都吴哥是由亚历山大大帝建造,或是由古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建造;但是,无论是古希腊史还是古罗马史部未见过此类记载。”
  亨利认为,这些遗址的若干方面看起来颇具埃及特色,他认为,这些遗址并非为柬埔寨的先民高棉人所建。他本人也未曾见过这些高棉人。每当他问一个柬埔寨人关于古都吴哥的起源时,他得到的回答都是:巨人建造的,上帝建造的,传奇中的麻风病国工建造的,或古都吴哥自己建造的。
  古都吴哥的系统研究始于1898年。当时的法国人把柬埔寨作为他们的保护国,因而建立了一个研究机构来监督遗址的开掘。研究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怎样保存这些遗址,而不是按传统方法来进行考古,如果考古学家们要解开古都吴哥之谜,他们首先得努力将它保存下来,不让它从地球上消失。
  古都吴哥遗址不同于沙漠上的遗址,后者可以在气候干燥的荒漠上保存数世纪不变。而吴哥遗址正遭受着风雨侵蚀以及热带丛林的盘根错节将其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威胁。一位法国海军军官、作家皮埃尔·洛蒂在参观了该遗址后说了这番后:“无花果树是古都吴哥现今的统治者,无论在宫殿上面、还是在寺庙上面,都可以看到无花果树在慢慢地撬出裂纹;到处可以见到这样的树木伸延它们光滑的嫩枝,形成一簇簇园顶的叶伞”。文物保护专家们已着着研制出一些方法来清除这些树枝,拯救濒临崩溃的宫殿和寺庙。他们首先砍掉那些树枝树根,因为它们会把古老建筑物吞没。当时,除了最高殿顶外,整个殿内建筑、走廊过道,无一能幸免。
  与此同时,考古学家们还在研究那些雕刻装饰物和碑铭题字,这在古部吴哥的墙上比比皆是。通过这种研究古都吴哥的历史就会从神话虚幻世界中浮现出来。尽管有几个高深莫测的理论将古都吴哥与中美地区的玛雅遗址联系了起来;但是,很快可以证明的是:古都吴哥的建造者不是别人,而正是高棉人;他们是柬埔寨现代居民的祖先。研究结论将是:古都吴哥是无与伦比的高棉文明的伟大创举。
  高棉人的进步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1世纪。那时,一个叫做富南的王国在今天的柬埔寨兴起。在东南亚地区。它可算得上是一大强国,其强国地位一直持续到公元550年。该王国的许多文化特征是从印度传来的,可见它与周边国家应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特别是印度教和佛教在该王国扎根很深。这个国家的人用砖石建造寺庙。寺庙分为几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