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伟大考古纪实-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告立即废止意大利南部的拉丁教会所使用的希腊礼仪,与此同时,君士坦丁堡教会普世牧首却命令君士坦丁堡的拉丁教会一律使用希腊礼仪,于是,1054年,东西双方教会又一次发生了互相开除教籍的可笑事件,从而最后正式分裂成为正教与公教,也就是东正教与天主教。
  东正教后来成为拜占廷帝国的国教,以及许多东方民族国家的国教。天主教随着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的灭亡,在解除了国教化的约束之后,开始走上国家化的道路,到公元6世纪末,教皇已经集罗马教会主教与罗马行政长官于一身,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权力格局,并且在不断扩大教皇国的领地的同时,还通过为各国皇帝加冕的方式来体现君权神授的教权,使教权凌驾于皇权之上。由此,罗马教会逐渐地向着神权国家演变。
  这种教会国家化的趋向,以其世俗化的鲜明特征不断地脱离世界宗教的轨道,特别是,天主教通过大量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搜刮财物,使众多基督教教徒认为这是完全违背基督耶稣所传达的上帝之道的,因为每一个信徒的得救,乃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并不需要通过天主教的神甫做为中介,就可以进行自我的忏悔,因而他们提出必须进行宗教改革,打破只有神甫才可以讲解《圣经》的垄断权,争取每一个信徒都有直接从《圣经》之中领悟上帝之道的权力。面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天主教开始进行反宗教改革的还击:1545年,罗马教皇决定必须惩罚异端,重申天主教的信条正确无误,坚持教皇为教会的唯一元首。
  被视为天主教异端的各国“抗议者”,最后形成了基督教新教,并使新教成为继东正教与天主教之后的第三大基督教教派,根据在1555年明确提出的“教随国立”的宗教原则,新教以基督教的国教化来反对国家化,以便在皇权的保护之下逐渐恢复教会的宗教本质,促使教义的阐释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上帝之道。
  宗教改革运动之中最先出现的抗议者路德指出:“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教皇与主教都不是基督的代表,也永远不能代表基督”;“在平民信徒和神甫、贵族和主教,以及属灵的和属世的之间,确无差别”;“我们凡为基督徒的就都是祭司,都是君王”,总而言之,“大家都生活在唯一领袖基督之下”。
  基督教如何才能回到世界宗教的本位上来,并不是一个纯属宗教的间题,紧接着第一次宗教改革运动以后所出现的第二次宗教改革运动,就提出了政教分离的响亮口号,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基督教将继续向着既要爱上帝更要爱人的上帝之道复归。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苏拉米·莫莱》破译的圣经》第八章 寿终正寝的千年预言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八章 寿终正寝的千年预言
Ⅷ.36 进入历史的空间
  在全能先知摩西之后,出现在《圣经·旧约》里面的大小先知,都不可能具备如同摩西那样的既是耶和华旨意的代言人,又是耶和华允诺的预言者,更是拥有对于摩西律法的绝对阐释权的全能功能。与此同时,这些先知所能够具备与发挥出来的功能,已越来越小,越来越转向预言者的角色扮演。不过,先知的预言者身份,仍然是建立在先知能否成为代言人的基础之上的,当然,这一点则是由耶和华通过种种神迹来对先知进行确认。
  因此,在所谓的大先知与小先知之间,出现在大先知身上的神迹,自然将比出现在小先知身上的神迹更多一些,分量也更重一些,因而先知的功能也就随之而增长,特别是在进行预言方面,更是如此。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先知的身份必须由耶和华来赋予,否则,就是假先知,因而先知的功能,即大小,也同样是由耶和华来决定的。这实际上表明了《圣经·旧约》里面的先知,无论其大小,都与通常所说的先见者与预卜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因为前者与神有着直接与间接的种种密切联系,而后者则与神无关,并且往往是在装神弄鬼之中来妄言休咎,走向前者的反面,即是伪先知。
  在据说是《圣经·旧约》之中的四大先知里面,以出色的预言能力著名的是但以理。这不仅仅是由于但以理聪明过人,以至于出现了在犹太人的成语里面有“但以理的智慧”这样的说法;更是因为但以理是受到了耶和华的启迪,才开始他的先知生涯的,所以那一次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1957,但以理能够机智地把苏珊娜从死亡的威胁中解脱出来,从而显示了耶和华的旨意。其实,在希伯莱语中,“但以理”三个字的意思就是“神之裁判”。但以理既然能够在体现神的旨意之中来进行裁判,也就自然地将在此前提之下来进行预言,因而但以理的先知形象一开始在《但以理书》中出现,就是与神迹的出现分不开的。
  但以理这一先知形象出现的背景正是犹太人成为“巴比伦囚”的时期:
  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到耶路撒冷,将城围困。主将犹大王约雅敬,并神殿中的器皿的几分交付他手,他就把这器皿带到士拿地阐述伊斯兰改革理论的著作有《伊斯兰宗教思想的重建》等。,收入他神的庙里,放在他神的库中。
  在这里,可以看到对于犹太人成为巴比伦囚的原因的宗教性改写,是“主”,也就是耶和华使犹大国灭亡,并使它的子民变成国虏,即使连自己的神器沦入异教之神的手中,也在所不惜,以此来显示耶和华对于犹太人违抗自己意志与权威的最高惩罚。
  这样,但以理一出场,就是以囚虏的身份出现的:尼布甲尼撒命令太监长“从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贵胄中,带进几个人来,就是年少没有残疾、相貌俊美、通达各样学问、知识具备、足能侍立在王宫里的。’于是战争。提出“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认为只有消除主观偏见,,一共选出了但以理等四个青年人,并重新给他们改了巴比伦名字,要求他们必须学会巴比伦人使用的语言,然后,“王派定将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饮的酒,每日赐他们一份,养他们三年,好叫他们在王面前侍立。”显然,巴比伦王想采用软化的方法来使但以理等人成为自己忠实的奴仆。同时,实际上也是在暗示这将是耶和华对于但以理等人是否虔诚的一次严峻考验。
  “但以理却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饮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监长容他不玷污自己。神使但以理在太监长眼前蒙思,受怜悯,太监长对但以理说:‘我惧怕我的主我王,他已经派定你们的饮食,倘若他见你们的面貌,比你们同岁的少年人饥瘦,怎么好呢?这样,你们就使我的头在王那里难保!’”美酒佳肴之所以成为对坚守宗教信念的但以理等人的玷污,在于根据摩西律法体系的有关规定:谁如果吃了违背教规的食品,将被视作叛教者!而巴比伦王居然要踢给这些囚虏以自己的膳食与酒,显然是别有用心的。
  于是,在太监长的默许之下,但以理对太监长专门派来管理他们的人说:“求你试试仆人们十天,给我们素菜吃,白水喝;然后看看我们的面貌,和用王膳那少年人的面貌,就照你所看的待仆人罢!”结果,就允许他们先试着吃素菜与喝白水十天。“过了十天,见他们的面貌,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于是撤去派他们用的膳、饮的酒,给他们素菜吃。这四个少年人,神在各样文字学问上,赐给他们聪明知识,但以理又明白各样的异象和梦兆。”这样一来,四个犹太人先知的形象也就浮现在众人眼前。
  显然,是吃素菜喝白水,还是吃王膳喝御酒,已经成为考验是否坚信耶和华的一种必要的手段,通过第一次有关吃素菜喝白水却能更加俊美肥胖的神迹显现时表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认为经,耶和华已经将忠诚于自己的但以理等四个人,与其他的青年人分别开来;而且随后便成为先知。与此同时,在但以理与其他的三个人之间,也出现了作为先知在功能上的明显差别,尽管都是有知识的聪明人;然而,惟有但以理具有更强的预言功能,可以解说各种各样的奇异现象与梦中预兆,因而无疑表明从一开始起,但以理就被耶和华特别看重,选作了大先知,而其他三人只能作小先知。
  虽然可以说,这样看上去耶和华似乎有点偏心,但是,有一点却可以证明耶和华倒也不乏公正,这就是所有的这四个犹太人先知都是因为对于耶和华的忠诚而被选中的,因而他们的代言功能的差别不是很大。正因为如此,当这些先知面临死亡与信仰的抉择的时候,出现了宁死不屈的感人场面,大家都愿意为耶和华牺牲生命!在这一方面耶和华倒也是一视同仁的,先后借助当权者的手来置他们于死地,然后又使他们毫发无损,以此来显现自己的意志,震慑所有的人——无论是巴比伦人,还是犹太人。
  这时候,尼布甲尼撒王塑造了一座巨大的金像,召集全国的官员举行开光庆典,于是“传令的大声呼叫说:‘各方、各国、各族的人!有令传给你们。你们一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的声音,就当俯伏敬拜,凡不俯伏敬拜的,必立时扔在烈火的窑中!’”但以理的三个伙伴当然不会违背律法来礼拜异教的神,结果,尼布甲尼撒王威胁他们,决定要烧死他们,然而,这三人说:“我们所事奉的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我们决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面对着神与王之间的权威性对抗,平凡的人总是要成为出气包,甚至要成为牺牲品。尼布甲尼撒王在盛怒之中,“变了脸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