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李敖:要把金针度与人-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什么是圣人之志?他自己也不知道;二、他表达得好不好?答案是:他好用古文奇字,
做气势奔放状,文言文在他手下,变成了抽象名词排列组合,用一大堆废话,来说三句话就
可说清楚的小意思,表达得实在不好。
  虽然这样,韩愈却还算是进步分子呢?中国文章自魏晋以后,就有话不好好说,一定要
配成了对儿才说话,一作起文来,就是“四六体”。“四六体”是四句六句对偶而成的骄体
文,是纯粹的中国字一字一形一音一义的大排队。中国人这时候,一写文章就要对对子,写
满篇文章就是写满篇春联,满篇堆砌、矫揉造作,非常讨厌。到了唐朝,韩愈出来,主张秦
汉古文,“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唯陈言之务去”.虽然韩愈文章也一样讨厌,但比起以
前的八代的来,总是一种进步。


从古文到解放

  这种进步,转变到北宋的“古文”。“古文”一方面说复古,一一方面也创新,虽然南
宋以后,有“语体”出现,把白话和文言合流,但以“文章”正宗论,还是“古文”的天下
。于是,从韩愈到曾国藩,中国的能文之士都是古文家,“古文”就是我们一般指的文言文。
  文言文的大缺点是它不能做为好的表达工具,它跟白话分裂,写出来,是活人说死话,
说得再好也是“古文辞类纂”。到了十九、二十世纪,有人开始突破,最成功的是梁启超,
梁启超说他文章“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
……者辈则痛恨,诋为野狐。”
  梁启超虽被者辈痛恨,诋为野狐,但他在中国文章史上。和司马迁、韩愈等一样,是十
足划时代的人物。梁启超风靡文坛一二十年,最后由白话文接替了文言文的位置,中国古书
的时代,就告一段落了。
  我们现在谈古书,就是以这一段落做标准的。这一段落以前的书,就是古书。读它们,
无从读起,不读它们,又愧为中国人。我们遭遇了”两难式”。


分类的荒唐

  对古书做选本,失败在“文章”挂帅以外,另外的失败,是“分类”笼统。
  中国古书的分类,最流行的,是四部(经、史、子、集)分类。四部分类从东晋以后通
吃,变成了典型的图书分类规范。但是稍一留心,就知道这种分类是相当荒唐的。以四部中
第一部“经部”为例,“经部”的一部分,近于百科全书式的总集,应分入总类、文学类、
历史类,其他部分(像《论语》、《孟子》),应分人“集部”(个人集子);以第二部分
“史部”为例,体裁上分正史、编年、别史、杂史、载记等,全无道理与必要,其他诏令应
人法律类,时令应分入天文类,目录应分人总类;以第三部分“子部”为例,老庄申韩等家
,其实与“论语”、“孟子”无别,都应分入“集部”,其他谱录中草木虫鱼应分入植物类
、动物类,类书应分入总类,小说应分入文学类;以第四部分“集部”为例,“经部”、“
子部”分过来的书,多可分入哲学类、法律类、文学类。……总之,四部分类,大体上说,
“经”“子”“集”多是一类,“史”是另一类,四部分类实在只是两部分类。分类、分类
,分了半天类,最后只分了两类。所谓分类,分了等于没分,这叫什么分类!(并且若按前
面所提“六经皆史”之说,甚至连两类都没有呢!)
  虽然这样,四部分类却还算是进步的分类呢!其他像《永乐大典》以韵来分类;《文渊
阁书目》以《千字文》来分类;朱彝尊《竹垞行笈书目》以“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
,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六绝一首来分类,其荒唐程度,比四部分类就尤有过之了。


所谓书目指导

  从分类的笼统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毛病发生在古书内容上面,发生在古书内容的笼
统。因为中国思想独尊儒家,思想失之一元化,所以常常古书一翻开,就犯了千篇一律的通
病。乍看起来,经常一部书中,什么都包括;但细看之下,所包括的,又极有限,在儒家框
框里的同类作品大多大多,而异类的有个性有创见的作品大少太少,在这种情形下,要去做
分类,尤其有现代眼光的分类,就非常困难了。
  正因为古书众多而。又分类困难,所以有心人就开始想法子,使中国人能够知所选择。
这些有心人的做法是列举书目,例如:
  一、龙启瑞《经籍举要》,列举书籍二百八十九种。
  二、张之洞《书目答问》.列举书籍二千二百六十六种。
  三、胡适《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列举书籍一百八十五种。
  四、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耍目》,列举书籍一百六十种。
  五、李笠《国学用书撰要》,列举书籍三百七十八种。
  六、陈钟凡《治国学书目》,列举书籍四百八十八种。
  七、支伟成《国学用书类述》,列举书籍三千二百种。
  八、章炳麟《中学国文书目》,列举书籍五十一种。
  九、徐敬修《国学常识书目》,列举书籍二百六十二种。
  十、傅屯艮《中学适用之文学研究法》,列举书籍七十九种。
  十一、沈信卿《国文自修书辑要》,列举书籍五十种。
  十二、汤济沧《中小学国学书目》.列举书籍一百零六种。
  十二、吴虞《中国文学选读书目》,列举书籍一百四十二种。
  但是,看了这些列举的书目,我仍旧不得不感到:它们没有太多的用处,它们的毛病在
不该有的有了,该有的却又没有。它们无法把古书予以现代分类、无法从现代分类里透视古
书的推陈出新的意义。同时,它们只提出书目,没有书本,虽然告诉人可以按图索骥,但是
骥在哪儿,也要大费周章啊!


新的版本观念

  由于时代的转变、由于“知识的爆炸”、由于传播知识的方法等等,都有了不同,所以
今天的有心人,从事这一努力的时候,就要采取现代的观点,来处理古书;以版本(板本)
为例,现代印刷术的进步,尤其是影印技术的进步,使刊布图书的方法根本改变,同时也改
变了“珍本”、“秘本”、“孤本”等古董观念,使古书不复成为某一阶层人的独得之秘。
当然,对古书,非不可讲究版本,但为一二校勘之便或几个异文讹漏,就把一部书的功能和
流传性绞杀,则显然是旧式藏书楼主的行为;同样的,为了讲究版本之说,整天光刊些无甚
价值的僻书,或一刊再刊些“版本竞赛”的常见经史之类,也不能不说是旧式版本学家的流
毒,对鉴古知今的文化出版事业,为功究属狭窄。
  当年黄尧圃的学生曾有过书无庸讲本子的议论;俞樾的学生(章炳麟)也提过读书何必
讲究版本的疑问。这些见解,都是从“取其大者”的角度,来从古书选材的,他们并不斤斤
于“舆薪之不见”的癖好,当然也反对先以偏为务、再以偏概全的专家孔见。
  现代处理古书的标准,不该以古董式的版本为尚,也不该以鉴赏,校勘的用度为足,而
该以配合新知的研究,定其去取。例如商务印书馆的宋本《资治通鉴》,当然没有胡三省的
音注,在鉴赏和校勘上,虽然有它的价值,可是在普及和实用上,就远不如它的重排本《资
治通鉴》;商务印书馆的《四部丛刊》本无疏单注《五经》,在普及和实用上,也远不及艺
文印书馆的阮刻《十三经注疏》;同样的,《仁寿本二十五史》中的南宋印北宋监本《史
记》,在普及和实用上,也远不如黄善夫本或殿本或泷川会注本,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版本
的考究,并不就是弘扬了古书〔注一〕。


出土带来了新收获

  除了现有的古书以外,从汲冢到敦煌,历代也们有古书的出土,值得我们特别重视。近
十年来,古书的出土,更达到“汉唐以来所未有也”的地步;新出土的古书,带给我们前所
未有的新发现,使我们在处理古书上,有了古人所没有的收获。例如一九七二年四月,在山
东临沂银雀山的一号、二号汉墓里,发现了一批竹简,由于竹简中有汉武帝元光元年(纪允
前一三四年)的历谱,可以断定这批竹简是两千一百年前就已流传的文献;又由于竹简中用
字不避汉朝皇帝的讳,又可以断定竹简的古书,都早于汉朝。再往上一椎,秦二世在位三年
,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上距战国,不过四十多年,囚十多年又值秦始皇统一思想,没人有
闲工夫造假书,所以竹简中的古书,都是战国以前的原装货,应无疑义。
  例如这批竹简中,有古书《尉缭子》。《尉缭子》一直被许多大牌学者如钱穆等人怀疑
是后代假造的书、是伪书,并且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这批竹简一出土,证明了真金不怕众口
铄,大牌学者也者,不过大言欺人而已。
  如今《尉缭子》出土了,我们当然要恢复它在古书中的应有地位。


帛书也出现了

  又如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到一九七四年初,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二、三号汉墓,出土了大
批珍贵文物,最难得的是,其中有十二万字以上的帛书(因为那时纸还没发明,只能写在帛
上,故叫帛书)。帛书中有一部分是失传了的古代医书。有一部包括了五十二种病名,和治
疗它们的二百八十个医方(每个都没有方名)。每个病的医方,从一个到二十七个不等,专
家们把这部书定名为《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是中国最古的医学文献,它显示出来的病名,在内科方面、有肌肉痉挛
、精神异常、往来寒热、小便不利、小便异常、阴囊肿大、肠道寄生虫和中蛊毒;在外科方
面,有外伤、化脓、体表溃疡、动物咬螫、肛门、皮肤、肿瘤;在妇科方面,有产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