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给你一个战略头脑-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全部无人,这些盗匪为了获得粮食仍然继续进攻,而且是吃战死的同伴的尸体继续战斗多么恐怖的社会现象!根据陈规的经验,这些原本设计来对付金国军队的要塞,最后多数实际上用来对付自己的同胞。 
笔者之所以特别替北宋因为卷入对游牧民族的长年战争而失去的建设中国的机会的古人担忧,是因为当时中国文明的发展已经到了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大门口。特别有意义的是钱庄和纸币的发明都是出现在宋朝,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当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宋朝,或者至少是成熟于宋朝,包括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除了火药是当时的国防需要刺激起来的以外,其他都与市场活动直接有关。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航海的利润增加,指南针就发明出来了。商业交流频繁,文化交流也带动起来了,于是印刷术也产生了。市场经济的发达的结果是市民阶层的形成以及市民文化的产生。当然手工业也随之兴旺发达起来,对于科学技术的追求导致了象沈括这样的爱好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和《梦溪笔谈》这样的科学技术百科全书的产生。如果这种局面自然发展300年到400年,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能吗?为什么不可能?! 
历史给我们的现实是不可能,因为我们假设的这300年到400年里,中国从北到南先后被游牧铁骑蹂躏,生存尚且成问题,何谈发展?因此,宋太宗的急于求成和汉高祖刘邦的老谋深算,深深地在中国历史上打下了烙印。在刘邦屈辱和亲的情况下,汉朝有机会创造〃文景之治〃的经济文化业绩,汉武帝才有了施展其雄才伟略的坚实基础。而宋太宗企图〃灭此朝食〃,结果契丹未灭,白白耽误了美味的〃早餐〃,给宋朝种下了祸根,也耽误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发展大计。汉朝早年的屈辱的〃和亲〃政策,以很少的代价,换来了无穷无尽的机会和利益。如果汉高祖刘邦咽不下那一口气,非要和冒顿单于决一雌雄的话,中华文明很可能在那个时代就已经象希腊罗马文明一样,在〃蛮族入侵〃的〃上帝之鞭〃抽击下体无完肤,烟消云散了。这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最典型的例子。所以,孙子谆谆告诫世人: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思路,就是想从宋朝已经深深陷入的恶性循环中摆脱出来,其主要措施有: 
保甲法:模仿管仲相齐时实行的兵农合一,寓兵于农。裁减常备军(募兵),建立民兵。几年之后,建立保甲民兵718万多人,可见中国之〃大跃进〃,〃浮夸风〃并非今天才有,古已有之。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逐步裁减50%的常备军,编练相当于所裁减人数3倍的民兵,其中三分之一相当于现代的后备役军人装备训练好些,在战争爆发时就近补充正规军,其余的装备训练差些,主要保境安民,敌人接近之后才参战。 
保马法:政府通过减免赋税等方法鼓励民间养马。可见王安石鉴于宋军连连败绩,已知建立骑兵部队的战略意义,也可以说是当时人的后悔药吧。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 
前线非常敏感,大规模裁减军队在强敌压境的时候是很危险的,而且前线指挥员往往因为眼前的防务而持积极反对的态度; 
裁减军队引起的再就业问题及其连锁反应,也是王安石估计不足的。裁减军队从会计上看是省钱的好事,可是遣散军人本身需要的支出在短期内可能比供养他们更破费。另外遣散军人之后,必定要裁减因为这些军人而存在的政府文职官员。在民间,还会打破很多依靠军队和军人谋生的人们的大大小小的饭碗。这些势力加起来,足以破坏变法而有余; 
〃浮夸风〃,〃大跃进〃(或者对应于〃洋跃进〃应该叫〃古跃进〃)。旧的开支裁减不了,新的开支却急剧增长,政府财政难以为继,授反对派以柄。正规军没有裁减多少,民兵倒是搞了700多万,光是每个人装备一枝长矛就要700多万枝,这可不是轻松的财政负担。 
因此,变法要想成功,首先要有比较稳定的和平环境;第二要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追求实效的策略。这两个基本条件在北宋立国之初,已经被宋太宗破坏掉了。檀渊之盟以后,对辽国实现了和平,但是对西夏的战争和农民起义,仍然使北宋不得安宁。等到把西夏事务办好,农民起义镇压下去,北宋又碰上了新兴的金国入侵,已经奄奄一息的北宋如何经得起新锐的金国的攻击?很快灭亡了。直接的导火线是两国相约夹攻辽国,灭辽之后宋应该收复燕云十六州故地,但宋军在战争中多次被辽军击败,而金国大军却席卷全辽国。金国因为宋在战争中起的作用太小,并且轻视宋军的战斗力,故拒绝把约定应该归还宋朝的山海关附近的三个州归还宋朝。从宋朝北方国防地理的形势来看,从阴山到燕山山脉以及沿山脉建筑的长城是防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现在屏障缺了一角,当然不能答应。正好其中一个州的守将是汉人,投降宋朝,而宋朝接纳了他的投降,正好给金国以进军的口实。金国吸取了辽国攻宋失败的教训,一开始就派出有力部队进攻山西,配合长驱直入华北平原的主力,很快就击溃宋军,兵临卞梁。如是者再,遂俘虏宋朝皇帝,灭亡北宋。 
史家一般认为北宋不应该接受平州守将的投降,挑起事端。这无非是苟延残喘的想法。这和国民党在〃九?一八〃后一味退让的想法一样,人家成心灭你,退让有什么用? 
金国拒绝归还对北宋国防非常重要而对自己国防并不重要的山海关以南和西南地区,灭亡北宋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借口非此即彼,进攻是迟早的问题。北宋的后悔药应该是与辽国联合抵抗金国。民族仇恨蒙蔽了北宋的政治战略智慧,以致倒行逆施,约金攻辽,不灭何待? 
当金国初起,辽国依然强大,北宋约金攻辽,无可厚非。但是辽国败亡之势已成,这时宋朝应该以援辽抗金为条件,换取辽国在领土方面的让步。使辽国金国互相残杀,两败俱伤之后,再动灭辽之念不迟。在蒙古人入侵的时候,南宋又犯了同样的战略错误,结果再遭亡国惨祸。宋朝的懦弱,起源于好大喜功,起源于逞强,起源于〃战而后求胜〃的侥幸心理,比之汉朝的开国诸元勋,相去远甚! 
汉武帝不仅武功了得,而且文治也不输给其他政治家。在击破匈奴之后,他没有将匈奴斩尽杀绝,而是实行全民族平等的〃和亲〃政策,允许匈奴内附,迁徙到汉族已经占领的水草肥美的地区,并且对〃战败国〃约为〃兄弟之国〃,并没有斤斤计较以前匈奴民族强加在汉族身上的许多灾难和耻辱,更没有一味地去索赔,报复。因此魏晋篡汉之后,内附的匈奴和其他少数民族不服,在为汉朝复仇的口号号召下起来反抗西晋统治。从刘渊的行为当中,可以看出汉朝的民族政策确确实实征服了过去的冤家对头,使之口服心服。否则,刘渊不会以恢复汉朝来号召,团结匈奴人民。人们只知道诸葛孔明对孟获的七擒七纵,却不知汉武帝使匈奴化敌为友的旷世伟业,岂不可惜! 
相比之下,宋朝于治国方略方面,确实是还没有入门。一面对辽国大动干戈,一面又发动对西夏的战争,自己陷入了两面作战的被动局面,疲于奔命。结果宋朝扭转被动局面的机会一去不复返。在节节军事失利的痛苦和压抑下,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主战文化〃,这种文化把被动的军事局面归咎于少数例如秦桧那样的奸臣和昏君,希望出现几个象岳飞那样的忠臣猛将,大胆宣战,就可以扭转败局。《杨家将》,《说岳全传》等故事的中心思想大体不外如此。这些故事,流传于民间,对于团结人民,提高民族自信心,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但是用来指导国家政策就闯祸了。 

南宋太师韩佗胄是宋朝名将韩琦的第五代孙,可谓〃根正苗红〃,极力主张乘金国被蒙古塔塔儿部侵袭,疲于奔命之机,兴师北伐。为了师出有名,他为岳飞平反昭雪,追封为鄂王,追夺秦桧王爵,改称号为缪丑,以惩罚他的主和之罪。提出国库黄金万两以奖励北伐将士建功立业。起用曾经在和尚原大破金兵的名将吴玠的孙子吴曦,授予军政全权,积极整军备战。不料〃龙生虫,凤生鸡〃,抗金名将之后的吴曦居然效法石敬瑭,以出卖四川部分北宋的领土给金国为条件,换取金国支持他割据四川!韩不知情况,依然在淮河一线发动进攻,结果宋军全线崩溃。轻举的妄动的结果,除丧师失地之外,还是以求和告终,当然,南宋这次求和的条件之一是奉上韩佗胄的人头。 
韩此次倡议北伐,基本上符合《杨家将》,《说岳全传》等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起用忠良之后,贬斥权奸,褒奖英雄,坚决主战。结果以更加屈辱的求和收场。实际上,宋朝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就犯这个毛病,直到灭亡,还是这个毛病。不是〃先胜而后求战〃,而是〃先战而后求胜〃,犯了战略上的大忌。为了达到〃先为不可胜〃的目的,象刘邦那样以求和开始并没有错,待胜利的条件已经具备,至少符合〃庙算胜〃的标准,然后才可以求胜。宋朝因为不断地〃先战〃起来再说,因而始终没有创造胜利条件的机会,屡战屡败是唯一的结局。 
从宋朝的汉族统治阶级来说,以逞强开始,以屈辱懦弱收场,结果使自己对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失去了控制力,这个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兄弟民族肩上。 
因为最好的战略是世人所不理解的战略,自然不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被忽视是经常的,被误解也有可能,战略家应该有这样的精神准备。
   
 
15。阿基米德的杠杆是什么?
俗话说衣食住行,可见有一所好的房子,好的居住环境对于一个家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