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给你一个战略头脑-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今之计,要走出低水平循环的困境,关键是要打破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观念,把眼光扩展到全世界。实际上,我国现在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已经出现问题,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多数年份都是粮食净进口国,而且进口额长期有上升的趋势。如果按照自给自足的观念,这种趋势是不应该发展下去的。但是,前面已经分析过,扭转这种趋势的巨大代价,是我国目前的经济所难以负担的。中国人多地少,但世界上并不是处处人多地少,有很多的地方是地多人少,如果能利用世界上的耕地资源来为我国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中国的温饱问题才能根本解决。但是,要进口粮食,就必须解决外汇问题。 
有一种很具有代表性的反对意见,即认为中国人口那么多,有哪一个国家能〃养得起〃? 
因此,出路还是自己养自己。但这种意见有几个逻辑矛盾:既然没有一个国家能养得起中国人,则中国自己就能养得起吗?如果自己养自己觉得吃力,为什么不让所有的粮食出口国一起分担这个责任?进口粮食,是基于自给的代价太大,而且只是主张部分人口的粮食靠进口,并不是全国的耕地丢荒。中国有12亿人口,到这个个世纪中叶可能增加到15亿。如果要过上小康的日子,人均消费粮食至少要在500公斤以上。而我国耕地约20亿亩,其中种粮耕地,亩产不足300公斤。如果我国的耕地下降能够受到控制,并被新开恳地抵销──目前做不到;又如果能把全部耕地种上粮食──目前只有17亿亩左右,另外3亿亩中的一部分并不适宜种粮,如菜田、山坡地等;又如果能有足够的投资使得全部20亿亩耕地的单产平均能达到300公斤,也只能生产6,000亿公斤粮食,亦即15亿人人均400公斤。每人离小康标准还差100公斤,全国还需要进口1,500亿公斤。如果现实一点,考虑到粮食之外,还要消费其它农产品,我国要增加进口3亿亩耕地的粮食产量900亿公斤,这样,进口量达2,400亿公斤。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想过上小康水平的生活,可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要吃进口粮食。如果想不吃进口粮,唯一的办法是把粮食单产提高到400公斤,并且保持粮食播种面积不再下降。且不说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不可避免地要吞噬城镇周围的良田,只是亩产400公斤的目标在目前对中南诸省就已经不容易,更何况我们要使西北、西南、华北、东北都要达到这个水平?我国能不能负担得起这个投资呢?即使负担得起,这些投资如果用在别的方面,会不会效益更好呢? 
我国经济地理的一个特点是人口密集的地方,经济也比较发达,尤其是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村,创汇能力也比较高。尤其是在毗邻港澳的广东,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浙江农村的创汇能力能大幅度提高。而更北一些的上海、江苏、山东、天津、辽宁,甚至内地的边境省区,农村的产业都有很大的创汇潜力。在这些地区,我们应该帮助农村在增产粮食和发展创汇农业生产,解决进口粮食的外汇之间进行选择。如果投资到创汇生产,能够赚到的外汇,用来进口粮食,比把这一笔投资投入粮食生产更多,就应该把这笔投资投到创汇农业生产上去。如果一块耕地,用于非粮食生产,其创汇增加值能够进口超过这块耕地上预期能生产的粮食,则这块耕地就可以改为非农业生产用途。我国的沿海地区,除辽宁省外,都是人多地少。除个别地区外,农村人均收入都较内地高,经济发展也较快,生产粮食的成本很高,而发展农村创汇的条件又比内地好。如果沿海地区的创汇农业带形成了,不但可以解决这些人口稠密地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可以筹集到现代化所急需的资金,使我国工业的农业能力有可能集中到内地。 
考虑到粮食作物的增加值较低,如果大部分农村劳动到本世纪末仍然从事粮食生产,他们的增加值水平很难比现在有很大的提高,按计划,我国要达到人均收入800美元的目标。考虑到工农差别,假设农村只需达到200美元,一个农村劳动力负担3个人的人均收入,就需生产出600美元的收入,折合5,000元人民币左右,可购稻谷5吨多。这么多稻谷,如按单产300公斤计,需稻田15亩,按单产400公斤认计,也需10亩。这样大规模的生产,只有发展粮食专业户才能做到,但我国耕地有限,能发展多少粮食专业户呢?剩余的劳动力怎么办?这也迫使我们把思路转向创汇农业,因为只有跳出粮食生产的束缚,才有可能在一亩地上创造出相当于几十亩地,甚至几百亩地产的粮食一样多的价值,才有可能解决几十亩,甚至几百亩粮田才能解决的就立问题。 
当然,工业的创汇能力要超过农业,但工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外汇更多。不充分发挥农业的创汇潜力,仍然会回到工农业争资金的老路上去,工农业互相牵制,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如果我国能认真把农村创汇农业抓起来,尤其是那种〃两头在外〃的产业,既可以解决农业本身现代化改造所需的资金,又可以借助国际市场保证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那样,我国在农村现代化的奋斗中,一定会处于更为主动的地位。 
战略经典研究: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不同结局。 

这里说的是如何控制形势,尤其是在自己战胜之后,掌握了主动权,如何用好。 
经过1866年普奥战争,普鲁士击败了奥地利,使建立排除奥地利的德意志帝国的历史之门为之敞开。当时的普鲁士宰相俾斯麦老谋深算,给奥地利以宽大的条件,奠定了此后德奥五十年同盟的基础。因为当时民族情绪高涨,〃血浓于水〃的意识深入人心,因此俾斯麦的谋略得以实施。 
1870年的普法战争之后,俾斯麦仍然企图故伎重施,给战败的法国以比较宽大的条件,但是,这时的民族主义已经发展成了沙文主义,割地赔款的呼声压倒了富有远见的和平战略。结果,法国被迫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巨额的赔款,种下了德法两国几代人的仇恨。 
古代罗马的邻国萨莫尼安人击败了罗马军队,将五万人包围在峡谷之中,走投无路的罗马执政官派代表求和。萨莫尼安人的领袖蓬提阿斯向父亲请教处理的办法。他的父亲对他说: 
〃我的儿啊,对于大仇只有一个对付的办法…不是极端的仁慈,就是极端的严厉。严厉使人害怕,仁慈使人和解。你要知道,在一切胜仗中最重要和最伟大的是准备最后的胜利。全部释放他们,不要惩罚他们,不要给他们以侮辱,不要使他们有任何损失,使他们因受你的大恩而感激你。我听说他们对于他们的荣誉是很敏感的。只有深受恩惠的感动,才会使他们努力想在这件仁慈的举动方面超过你。你有力量使这种仁慈作为持久和平的保证。如果这个办法不合你的意的话,那么,就把他们全体都杀掉,不要留下一个去传递消息。照我的意见,我劝你采取前一个办法,不然就采取后一个办法。如果你对于他们加以任何侮辱的话,罗马人一定会报复的。在那种情况下,你应当首先给他们以打击,而绝对没有一个打击比同时杀戮他们五万个青年更严重的了。〃 
蓬提阿斯没有接受父亲的意见,而是让罗马人在接受〃轭门之辱〃后回到自己的国家。轭门是由三根长矛扎成的,当时的人们认为,战败的军人钻轭门是一种奇耻大辱,类似韩信蒙受的〃胯下之辱〃。 
后来,萨莫尼安被罗马灭亡,蓬提阿斯身首异处。 
这是欧洲文化当中对于战败国外交的指导性经典。俾斯麦的主张及其对奥地利的外交,可以说是实践了蓬提阿斯之父的主张,而对法国的处理,则是实行了蓬提阿斯本人的主张。如果德国当时实行了蓬提阿斯父亲的主张,可能会有这样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作法,但是结果都会比历史上实际实现的方案好: 
第一套,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方案是〃极端的仁慈〃案,原则如下: 
让法国人得到意外的惊喜,产生感激之情,进而愿意与德国缔结较为长久的同盟。在历史上,战败国总是免不了要遭受割地赔款的损失以及其他耻辱,尤其是首先挑起战争的一方。这时,可以根据欧洲人的习俗和心理选择适当的方案。可以考虑的处置有: 
免除法国对德国的赔款责任,但是法国政府必须对遭受战祸地区的两国人民做出充分的赔偿。 
这个条款既使法国政府承担了首先发动战争的责任,又使法国政府和人民感到了德国的宽大,因为蒙受战祸的地区绝大部分是法国领土。由于德国是战胜国,又是条款提出国,德法边界的人民会认为是德国的恩惠,尤其是战区的法国人民,将来一旦两国再度爆发战争,他们对德军的敌意应该会有所减轻。 
法军所有重型进攻性装备(例如50毫米以上口径的大炮及装备有这些大炮的兵器)在德国监督下立即封存一段时间,但是财产权仍旧属于法国政府。在封存武器的期间,如果法国受到第三国侵略,德国有责任保护法国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法国应立即平毁边境上一切针对德国的军事工程设施,但是保留必要的海关设施,如铁丝网等。裁减常备陆军规模。裁军的条款有进一步明确战争责任的含义,同时也可以保证德国的安全在一段时间内不受法国威胁。如果德国能在随后不久即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则取消或者修改这个条款都可以作为取悦法国军方的王牌。法国军方首脑不得不顾虑,如果拒绝与德国建立军事同盟,则恢复强大法军的军人职业理想就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实现,只有建立法德军事同盟他们才能获益。这样一来,在法国军队,法国军事工业界当中的亲德集团自然兴起,两国的军事同盟就有了社会基础。 
同时,德国本身发动一场宣传两国〃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