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能远离恶趣。仅修下士道,虽能生人天善趣,终不能脱三界生
死轮回。因此,应进修中士道:先思维生死总别过患(总谓三苦、
六苦、八苦等,别谓六道别苦等),对于三界生厌离心;进而研
求三界生死的起因,是一切烦恼和有漏业,发起断除的决心;真
正认识戒定慧三学是断烦恼的唯一方法,精勤修学,由此才能出
离三界生死。若自己还不能厌生死苦,如何能发心度脱一切众生?
若自己还不能出三界,如何能度一切众生出三界?所以在修上士
道之前,必须先修中士道。修中士道后,进一步就该想到:一切
众生沉没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脱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众生;
为欲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必须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
求受菩萨戒,学习六度成熟自身,修学四摄成熟有情,就是上士
道。这三士道,是不论修或不修密乘的人都要修
~P 597
学的,故又称为「共同道」。为欲迅速圆满福智资粮,在已能修
诸共同道的基础上,应进修密乘诸道,即先依善知识受大灌顶,
严守三昧耶戒及诸戒律。若学下三部密,当先修有相瑜伽,后修
无相瑜伽,由此能得密宗所说的各种悉地。若学无上瑜伽部密法,
当先学生起次第,后修圆满次第,最后证得大金刚持果。这就是
本论结构的大意。
  菩提道次第,是成就无上菩提必须经历的过程,修下士道不
只为自求人天安乐,修中士道也不只为求自了生死,都是为上士
道准备条件,所以都是菩提道的一部份;不过由于缓急、浅深、
难易的不同,就不能不分出次第。不仅各大科有一定的次第,就
是大科以下的细支,也都有一定的次第,不可紊乱。但是,由于
修前面各科,就更能引起对后面各科要求学习的心;学习后面各
科,又更能促进对前面各科要求修习的心;所以三士道又是一个
整体的,要平等修行,不能偏废。那一部份缺乏,就应该多修那
一部份,使其平均发展。不是各科孤立的前後无关,而是脉络的
贯串,通体灵活的。
    二、本论的主要内容
  本论以三个要点为它的骨干,称为「三种要道」。三士道次
第,如整个房屋的结构,三种要道,就是房屋的栋梁。三种要道
就是: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
~P 598
、清净见。
  一、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
学佛的人,若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所作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
人天善趣的因,不能成为解脱生死的正因。若以出离心为发起
(动机),或为出离心所摄持(掌握),所作不论大小何种功德,
就是布施畜生一握粗糠,或经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为解脱生
死的资粮。修学的次第,须先思维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息灭贪
求现世五欲的心;再思维业果不虚,生死众苦,和三有流转道理。
若能看整个三界如同火宅,深可怖畏,毫无顾恋,决意出离,一
心趣求涅槃妙乐,便是发起了真出离心。由此进修戒定慧三学,
才能证得解脱涅槃。没有出离心,就不能发起菩提心,所以出离
心是菩提道次第的第一个要点。
  二、菩提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
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学佛的人,
若未发起大菩提心,所修一切功德,或堕生死,或堕小乘,都不
能作成佛的正因;这个人也不能算是大乘人。若发起了大菩提心,
虽然没有其他功德,也可称为菩萨;所作任何善事,都能成为成
佛的资粮。所以在上士道中,修菩提心最重要。
  修菩提心的次第,本论说有两种:一是金洲大师传的七重因
果的教授,一是静天论师的自他相换的教授。这两派教授,都是
以出离心为基础,进一步思维一切有
~P 599
情,都被我执烦恼所缚,善恶有漏业所漂,长期沉溺生死大海,
为众苦所逼恼,深发大慈悲心。为救拔有情出离生死苦海,能牺
牲自己的一切安乐,而急于利他,求大菩提,就是发起了大菩提
心,由此进修六度四摄,经三阿僧只劫,圆满福智资粮,才能证
得三身四智无量功德庄严的大菩提果。
  三、清净见: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一
切法唯依仗因缘而生起或安立,本来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性(就
是涅槃,也是依断障来安立的)。众生由无始传来的妄执习气,
于无实性法,执为有实性,就是「增益执」,也叫做「有见」、
「常见」等。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决定当生、当
立,并非全无。譬如镜中人影,本无实体,但由明镜、空间、光
线、人体等因缘会合,自然便有人影现起,且能发生应有的作用。
若说「诸法既无实性,就该完全什么都没有,所见所闻,都是错
乱」,这就是「损减执」,也叫做「无见」、「断见」等。反之,
则为「增益执」。这「断」、「常」二见,都不合于真理,偏于
一边,所以又叫做「边见」。「中道正见」,既不执诸法实有自
性,也不拨无(否认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诸法,如实了知「诸
法仗因缘而有,故无(独立的)自性」而不堕「常边」,也了知
「诸法既仗因缘而有,就有(不乱的)因果」而不堕「断边」。
由此正见,不堕二边,故名「中道」。无始传来的无明实执,是
一切烦恼的根本,也
~P 600
是生死的根本,要由此清净见才能断除。若未得此见,仅有出离
心、菩提心,任凭如何修学,终不能断任何烦恼。所以清净见是
大小乘一切道的命根,最为重要。
  修此见法,先以四理或七相,观察众生无始时来所执的「我」,
通达「我空」;再以四理或破四生等理,观察众生无始时来所执
的「实法」,通达「法空」。四理就是:一、认识所破的我;二、
决定我与五蕴的或「一」或「异」,二者必居其一;三、认识我
与五蕴是一的不合理;四、认识我与五蕴是异的不合理。七相就
是:一(我与五蕴是一)、异(我与五蕴是异)、能依(我依五
蕴)、所依(五蕴依我)、具有(我有五蕴)、支聚(五蕴合聚
为我)、形状(五蕴组合的形式为我),从这七方面,认识执我
的不合理,四生就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破四生的道
理,本论引中观诸论广说)。以「四理」来破所执实法,先认识
所执实法与构成它的支分,再以我和五蕴为例,照上述以四理破
我的道理来破。既通达无始妄执的「我」及「实法」空,再详细
推察缘起道理,得知诸法虽无性而有「缘起因果」。如果还觉得
缘起因果与自性空各是一回事,就是还没有真正通达中道深义。
若是由见诸法因果缘起,就能破除内心实执,了达诸法实无自性,
才是得了「中道正见」。这样的正见,不只是由见空来破常执,
而且由见有(缘起的有)的力量来破常边;不只是由见有来除断
执,而且由见空(无实性空)的力量来破断边。这尤其
~P 601
是中道正见特殊作用。
  本论中士道以前一切法门,都是引生出离心的方法;上士道
中广说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毗钵舍那」一章,详细抉择清净
正见。全部菩提道次第论,以此三种要道,为主要内容。
    三、本论的特点
  本论从「亲近善知识」到「修毗钵舍那」,每一科都先依正
理成立,次引经论证明,后引迦当诸语录显发,结出要义,多是
前人所未道及。如克主杰(mkhos…grub rje)说:「阿底峡尊者
所传菩提道次第教授,如教典派、教授派等,虽有多种道次第论,
要像宗喀巴大师的广略二部论中所说的道之总体和一一支分,在
过去西藏曾没有任何人能这样说出过,所以应该知道这是大师的
不共希有善说。」今就本论突出的独到之处,略举数点:
  一、修菩提心法:修菩提心法有多种,如瑜伽师地论说的
「四因」、「四缘」、「四力」等,都是指已种大乘善根的人说,
才能由「见佛」、「闻法」、「见众生受苦」或「因自身受苦」,
便能引发大菩提心。若一般有情,未种善根,必须依教渐修,才
能发起。发菩提心的教授,过去诸大论师,有时因机对境,略说
数语,多不全面,本论将阿底峡尊者所传各种教授,分为二类。
其一,从金洲大师传来的
~P 602
七重因果的教授:(一)知母(思维法界有情都是自己的母亲),
(二)念恩(思维一切有情于我有恩),(三)报恩(思维当报
一切有情恩),(四)悦意慈(见一切有情犹如爱子生欢喜心),
(五)大悲(思维一切有情于生死中受无量苦,我当如何令其得
离此苦),(六)增上意乐(恒常思维自己应该担负令诸有情离
苦得乐的重大责任),(七)菩提心(须具两种欲乐:1欲度一
切有情出生死苦,2欲成无上菩提。若但欲利他,不求成佛,只
是大悲心,不是菩提心;若但求成佛,不为利他,只是自利心,
也不是菩提心。菩提心,一定要具备「为利众生」和「愿成佛」
的两重意义)。从知母到增上意乐,都是修利他心的方法;已发
起增上意乐,知道惟有成佛才能究竟利他,为利他而进求无上菩
提,才是菩提心。在修知母以前,还须先修「平等舍心」为基础,
才能于一切怨、亲、中庸(非怨非亲)的有情,都容易修起「知
母」等心。其二,静天菩萨入行论中所说的「自他相换法」,就
是把贪著自利、不顾利他的心,对换过来,自他易地而居,爱他
如自,能牺牲自利,成就利他。此法:1。先思维修自他换的功德,
和不修的过失(如由利他故成佛,由唯自利故只是凡夫等)。2。
思维自他相换的心,定能修起(譬如父母精血,本非自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