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今情海 作者:(民国)曹绣君-第1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僚妇
  赵磷《因话录》:南方僚族产妇,生完孩子便下地干活,而她的丈夫却卧在床上休息,由妻子侍候他饮食,像坐月子一样地奉侍他。稍微照顾不周,他就会生病而产妇砍柴做饭一如既往,啥病也没有。
  越地也有这种风俗,产妇生下孩子刚三天,就到河里洗澡,洗完澡就回家做饭服侍丈夫,而她的丈夫则围着被抱着孩子坐在床上,称为“产翁”。其颠倒如此。
  卷伴
  周去非《岭外代答》:广东历来女子较多,嫁娶之时一般不讲究礼节。商人到广东后,常诱引她们到北方来,人们称之为“卷伴”。其本乡本土的人也是“卷伴”,只是不像商人那样带着就走。开始时,男女先有约会,然后把彩礼暗地里放在父母的床上,两人便连夜私奔了。第二天,父每见女儿突然失踪,知道一定会留下一封信,便到处寻找,果然在床席间找到。
  于是,便扬言要告到官府。可是,最终也是干打雷不下雨。几个月之后,女儿生了孩子,便和丈夫准备下礼物,回来探亲。
  他们知道父母在开始时一定不会让他们进屋,便先带一瓶酒去探路。此时,父母假装生气,把他们的酒瓶子摔碎。女儿女婿见状,就去请求邻里乡亲来说情,父母这回才索要彩礼,彼此以翁婿之礼相待。这种礼俗一般都是大户人家才讲究,至于那些平民百姓,惟恐女儿不被人诱去。如果有人来诱引,而女儿不去,她的父母一定劝她赶快到婆家去。因其俗如此,不用大惊小怪。
  烈妇墩
  《广德州志》:烈妇某氏,不知道她姓什么。她二十岁时,丈夫亡故。丈夫去世后,家中很贫困,她苦守贞节,侍奉婆母。
  一天,她到河边为婆母找野菜充饥,走到桥上时,遇到一个流氓少年调戏她。某氏哭着说:“上苍为什么要让我这样穷,连一点野菜也不能为婆母准备,还受人凌辱!”说完,投水自尽了。乡里百姓很同情她,把她安葬在溪水旁,并名其冢为烈妇墩。其址在原丰都杨邯桥侧。
  二十四桥风月
  张岱《陶庵梦忆》:邗沟,是广陵二十四桥风月的翻版。
  渡钞关横亘半里,有九条大巷,周旋折绕于这九条大巷前后左右的又有百十条小巷。巷口狭窄,巷内曲折,寸寸节节,有精房密户,住着名妓歪妓。名妓深匿闺房,不轻易见人,如果谁想结识相会,没有向导,甭想登门。歪妓多达五六百人,每当傍晚,她们便涂脂抹粉,薰香擦油,走出巷口,到茶馆酒店之前徘徊站立,行话称为“站关”。
  那茶馆酒店、河边岸上,纱灯百盏,妓女们掩映闪灭于其间,有的掀着门帘,有的倚着门槛。灯前月下,人无正色,所谓一白能遮百丑,这全是粉脂的功劳。游子过客,往来如梭,瞪着眼睛东瞅西看,有中意的,就走上前去拉着她的手就走。
  而这被选中的妓女,忽然亮出身分,引客先行,自己缓步尾随而去。到了巷口,有守候在那里的,冲着巷门高声叫道:“某姐有客了!”门内应声如雷,像被火烧着一样窜出门来迎接。
  就这样一个挨一个地被人领走,剩下的也不过二三十人。夜色渐深,灯烛将近,茶馆酒店黑魆魆的,寂静无人。店主不好将她们请出去,只好连打呵欠,示意她们知趣,早点离开。妓女们便拿出钱来向店主买点蜡烛,以待迟到的客人。有时,她们还会以那娇滴滴的声音唱《劈破玉》等小词,或者自相戏谑嘻笑,故作热闹以磨蹭时间。然而,言笑哑哑声中,渐带凄楚,半夜时分,不得不像鬼一样悄悄地摸索着回去。见到鸨母,是挨饿还是遭打,就不得而知了。
  我的同族弟弟卓如,长着漂亮的胡须,也很风流,善开玩笑。他要是到钞关的话,一定找妓女玩。他曾笑着告诉我:“小弟今日之乐,不比王公逊色。”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他说:“王公大人侍妾数百,每到晚上那些侍妾都眼巴巴地盼着王公光临,王公能宠幸的也不过一人。而我过钞关时,数百美人目送秋波,心灵呼唤,视我如潘安一般的美男子。我则趾高气扬,任意挑选,一定选一个自己中意的,叫她来侍候我,王公大人难道能比得上我吗?”说罢,他又大笑起来,我也跟着笑了。
  情尽桥
  《唐诗纪事》:简县境内的折柳桥,初名“情尽桥”。雍陶治理雅州时,送客来到此地,雍陶问身边的人:“为什么取了这么个名字?”被问的人回答说:“送往迎来到此止步,故称情尽桥。”于是,雍陶让人拿来笔墨,在桥柱上题了两个字:“折柳”。并赋诗一首:从来只说情无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自此以后亲友送别,必吟此诗。
  瓶鞍
  《余墨偶谈续集》:京都娶媳妇的人家,在新娘入门未下轿之前,要先给她一个装着五谷的宝瓶,让她抱着宝瓶出轿。
  还准备下一个小马鞍,上面用红毡子盖上,叫新娘从上面跨过去。取步步平安之意。
  结婚跨马鞍,书中多有记载,《苏氏演义》中说:“国初结婚时新娘坐在马鞍旁,这是塞外乘鞍马之义。”《酉阳杂俎》中也说:娶媳妇时,新娘入门跨马鞍。郑余庆《书仪》也有跨鞍之说。由此看来,在五代之前就有这种风俗习惯了。只是抱瓶的习俗其他书未见记载。
  杀尼姑街
  《池上草堂笔记》:在嘉善县的北门内,有一条杀尼姑街,不知是根据什么命名的。据民间传说,此街原来有一个尼姑庵,庵中有个尼姑先与一位屠夫相好,后来又跟另一人通奸。屠夫知道后,妒火心中生,便在夜里进庵把那尼姑杀了。为了销尸灭迹。他将尼姑的尸体大卸八块,用一个大口袋装好,准备背出北门,沉到河里。当他走到门口时,已经五更了。守门的人盘问他背的是什么,他扯谎说:“我一个亲戚要结婚,这是为供神所宰的牲畜。”守门人没再多问,就放他出了城门。屠夫走到吊桥时,忽然看见一个黑大汉拿着刀站在桥上,他做贼心虚,不敢过,往返徘徊了好多次。天渐渐亮了,有位乡民进城办事,见他背的口袋血淋淋的,就问。他背着什么,他把跟守门人扯的谎又说了一遍。乡民见他神色慌张,觉得不对劲;就硬把他的口袋打开看了。原来里面有一个光光圆圆的女人脑袋,还有分解的四肢,乡人认定他杀了尼姑,便大叫一声把屠夫抓住押送到官府。一审问,屠夫供认不讳。于是,依法处死了他,并将那座尼姑庵烧掉了。随后,人们竟以“杀尼姑”为那条街命名。
  碧云阑
  《余墨偶谈续集》:京城的男女少年刚留额前的头发时,头发蓬松下垂,作事很不方便,于是,人们便用一根彩绳打个结,把头发系在额头前,称它为“碧云阑”。有人说,这就是从前艺妓扎得双螺发型的遗制。
  澡浴
  《真腊风土记》:真腊(今柬埔寨)气候炎热,每天不洗几遍澡就没法活,即使是晚上,也得洗个一二次,当初,没有浴室浴盆之类的洗澡设备,但每家都须有一个洗澡池,否则二三家合用一个池子。洗澡时不分男女,都裸体进池子。只是父母长辈正在洗时,子女卑幼不敢人;而卑幼先在池中,则尊长也回避。如果是相同辈分的,就没什么约束,只要用左手遮住生殖器,就可以进去了。或者是三四日,或者是五六日,城里的妇女三五成群都到城外河中洗澡。她们来到河边,脱去衣服,就旁若无人地走到水中。会聚在河里的洗澡人,有时多达数千人,即使是名门世家的妇女也去洗。她们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羞耻的,从头到脚,谁都能看。城外河里,每天都有人在里面洗澡。唐朝官员休假时,颇以此为游观之乐。听说也有在水中偷情的。
  此地的水总是温热的,到五更时才略微凉一点,等到日出时,又温热了。
  嬉妇
  《余墨偶谈续集》:粤西一地娶亲时,常邀同辈人闹洞房,闹房调笑,雅俗不同。我的朋友王某刚考中孝廉科,他的妻子是临川某大户人家的女儿,颇知书达礼。他们结婚时,陈象九、秦寿芝、吴月农等人,邀我一同去闹洞房,他们各说了谑词,轮到我时,我随手从花瓶里拈出一枝花,递给伴娘说:“新郎今年登科,明年又将赴琼林宴(皇帝赐新科进士的宴会),怎么能不插一枝花呢?”伴娘便把花交给了新娘,新娘欣然把花插在新郎的帽檐上。我的同伴们又想看新娘的小脚,新娘说什么也不干,正窘迫间,我解围道:“他日新郎到翰林院供职,现在仿东坡歧公故事,迈开金莲持着炬火送新郎入‘翰苑’也是佳兆。”新郎听后,非常高兴,忙让新娘拿着烛火快移莲步,同伴们终于达到了目的。
  现在闹洞房,就是抱朴子所说的“嬉妇”,这种习俗,有伤风雅,不足为训。
  九夫坟
  《新齐谐》:句容门外有九夫坟。据说,从前,有个妇人很漂亮,丈夫死后,留下她和一个年幼的孩子,妇人家中富有,便招了一个丈夫,刚生了孩子,这新招的丈夫又死了,妇人便把他埋在前夫的墓旁。不久,她又招了一位,这位也是生了一个孩子就死了。于是,她又招又死,又死又招,共嫁了九个丈夫,生了九个孩子,绕圈建了九座坟,妇人死后,她的儿子们把她葬在九座坟墓之中。自从把她埋葬了之后,每到日落黄昏,墓地便刮着阴风,夜里还会听到呼啸争斗之声,好像大家争着抢夺那位妇人,行路的人不敢由此经过,邻村为之不安。大家纷纷向邑令赵天爵请求,让他想办法解决。于是,赵天爵来到墓地,陈设议仗,僚属们分立在两旁。天爵命令手下人站到各个坟头前,拿着大棍子,重重地敲打了三十下,自此以后,再也不刮阴风争斗了。
  绿郎红娘
  《两般秋雨庵随笔》:广东女子多有因绿郎妖魔作祟而死的,而男子则因红娘妖魔作祟亡身。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