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方补给线,当时第
4 
兵团对第26 
集团军37 
师指示电令,‘以一部确保
西北各路隘口,主力由现地向西南击敌侧背,截断潜太、怀太间敌之后方连
络。’此仅为有限目标之攻击,与军委会‘。。一举击破之,进迫安庆’之
目标,出入甚大。。。以至其执行任务之手段,未能符合军委会之期望。。。
反之,如第
4 
兵团能抽出有力兵团出击,一举进迫安庆,确实妨害敌之长江
航运,则敌在九江之作战,必受影响,整个战局,可能改观。”

蒋纬国将军的点评,立意颇高,对第
5 
战区反攻部队的批评,也在适当。
第21、第26 
两集团军均未以全力出击,而是以相当部分乃至主力留守大别
山各隘口,深恐日军窜入。这确实有点谨慎有余,胆略不足。当时日军补给
线的守备部队分散于点线之上,防守尚且难以自保,何论进攻大别山隘口?
而且,第
5 
战区反击部队的企图的确有限,仅以切断潜、太、宿公路为满足,
未曾设想一举突至长江北岸,攻击江上日军补给线。或许是认为长江方面的
作战不属于第
5 
战区作战范围?如真的这么想,就有点缺乏全局观念了。


另一方面,蒋纬国将军事后诸葛亮固然正确,但认为上下意图出入甚大,
全在于“下级对上级的战略指导,有欠深切之了解。。”。此话有点偏颇,7
月26日军委会的电令,仅要第5战区以3至5个师的兵力出击。这些兵力显
然不足以达成军委会进迫长江的意图,而且,军委会训令中是否有蒋纬国将
军后来理解的那种宏大意图,也并不明晰。

不过,说千道万,战区指挥官难辞其咎。虽说统帅部命有不详,但毕竟
有反攻意图,即使无令,战区指挥官也可临机处置。白崇禧当断不断,“小
诸葛”名实相符,他学习了诸葛亮的智谋,也因袭了诸葛亮的谨慎。“诸葛
一生唯谨慎”,后人对诸葛亮胆略不足的婉转批评,也适用于白崇禧。

至于李品仙和廖磊两个兵团司令官,比起同级薛岳就逊色一筹了。薛岳
在南浔线上审时度势,相机而断,打得有声有色,不时还抗命犯上,来上个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凭着这份胆略,薛岳连战连捷,不仅未获咎于
上峰,反倒在日后出任第9战区代司令长官,指挥了中国最大的野战集团。
难怪武汉会战后,薛岳躇踌满志,以如椽大笔,挥洒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几个大字,那份得意,浸透了纸背。

李、廖两位就没有这个自信,倘若他们有薛岳的胆识,在反攻潜太宿时,
敢于重兵攻击,全力相搏,谁敢说江北不再来一个万家岭大捷?潜太路上,
未尽全功,这是李、廖两将军的遗憾,也是武汉会战的遗憾。

以水代兵

下面该讲讲北线日军第2军的行动了。日军大本营实施武汉作战的基本
方针是“南主北从”,这是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

5 月下旬,徐州会战接近尾声,日军正衔尾猛追撤退的中国军队,郑州
危急。日军有可能在占郑州后,经平汉铁路南下武汉,而中国军队经徐州一
战,疲惫不堪,急待休整,站稳脚跟。为了阻挡追兵、稳住阵脚,争取时间
从容部署武汉保卫战。6月上旬,军事委员会蒋委员长密令第1战区在郑州
附近黄河南岸决堤放水。6月9日,新8师师长蒋在珍动用2个团兵力,在
郑州以东花园口炸开大堤。汹涌黄河水像一条黄龙,咆哮而下,一泻千里,
造成了由西北至东南,长达400余公里,流经河南、安徽、江苏44个县的广
大的黄泛区。

以水代兵,老百姓付出的巨大代价,换来了军事上的好处。

蒋纬国将军主编的战史著作指出:

“国军为阻止日军追击,忍痛将花园口黄河堤防掘开,。。5 日之内造
成广漠数十里宽的大泛滥地区,成为300平方英里的人造湖。日军第16师团
被围水中,其第14师团驰往救援,并整顿战线,停止追击。10日之后,洪
水虽退,但因道路泥泞,夏日炎热,使日军行动极为困难,国军因此达成持
久目的。”

《日本军阀兴亡史》的作者伊藤正德评论道:

“中国方面。。实施得意之洪水战术”。。“此举在中国军方面显然获
得成功,。。”

黄河决口,造成泛区的500万民众流离失所,后人对此多有谴责。但战
争意味着牺牲,弱国对强国的抵抗尤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黄河决口不仅在
徐州会战的撤退阶段发挥了作用,而且迫使日军改变了从北面主攻武汉的预


想。

日本防卫厅战史著作记载:

“6月12日的黄河决口,使得淮河泛滥,作战军主力若利用准河水运前
进,实为困难,因而确定主力沿长江前进。”7月5日,华中派遣军作战主
任参谋公平匡武中佐从大本营返回派遣军司令部,带来了大本营关于武汉作
战的最新想法:

“以第2、第11军担负攻占武汉的作战任务。

第11军为主作战部队,主力使用于长江南岸,一部用于长江北岸。

第2军经大别山北麓六安、光州(今潢川——作者)一线西进信阳,但
其主要作战任务是牵制敌人,以利于第11军的武汉作战。”

南主北从,由此确定。

然而,南主北从的方针实施得极不顺利。第11 军在江北作战的第6 师团
于8月2日占黄梅后,攻势顿挫,忙于维持后方补给线路,在江南的各师团
被拖在南浔线上,一筹莫展。华中派遣军无可奈何,只得把目光转向第2军
方面。畑俊六大将对从北面打开战局寄予了极大期待,连续督促第2军尽快
发起进攻。为加强第2军,特将第3师团划归第2军指挥,使第2军具有了
第3、第10、第13、第16等4个师团的庞大兵力。

除了第13师团于7月16日在合肥以南完成集结外,第10师团自7月
12日隶属第2军起,即从柘城、永城地区向合肥方面移动,由于淮河铁桥被
冲垮,改由蚌埠附近渡河,经过难以行走的道路,主力8月26日才抵达合肥
地区,历时一月有余。

第16师团是7月26日隶属第2军的,8月初,主力从开封地区经陇海
路、津浦路,经过黄泛区,于8月底才逐次在合肥附近集结完毕。

第3师团归属较晚,9月10日主力才抵达合肥附近。

造成日军机械化师团无法快速运动集结的主要障碍,还是黄泛区。第
10、第16师团面对一片泽国,不得不弃车步行,轻装步兵沿津浦铁路徒步行
军开往合肥地区,两师团的炮兵,辎重兵等无法涉越黄泛区,只得从陇海铁
路车运青岛,再登船下海,经海路人长江至安庆登陆,最后又经陆地北上开
往合肥地区。圈子兜得不可谓不大,从日本本土开拔也不过如此。一个黄泛
区就使日军劳师远行,连预定进攻日期也拖到了9月。7月16日,第2军顾
虑部队运动困难,指示各师团:“军的集结,大致以9月上旬完成为准,尔
后从六安附近开始作战行动。如在此时期仍不能集中,则不再等待,按期行
动。”

中国以水代兵,的确把日军折腾得不轻,尚未开战,第2军已经叫苦连
天。不过,且不可忘记,中国黄泛区民众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能不能不
用此法,而达到同样的效果呢?后人尽可见仁见智,但是,历史不能假设。

于学忠宝刀不老

华中派遣军等不及了,第2军困难再大,也比不上正在流血苦战的第11
军,佃俊六大将断然下令第2军提前行动。

华中派遣军在8月22日17时从南京发出如下命令:“。。第2军于8
月下旬自现在集中地开始行动。当击败途中驻在之敌后,应继续进入潢川、
商城一线,尔后准备向信阳方面及汉口北侧地区前进。。。”


大命既下,第
2 
军司令官东久迩宫稔彦王中将只有坚决执行,
8 
月23 
日,

2 
军在合肥设立战斗指挥所,25 
日,稔彦王中将从南京抵达合肥。在此之
前,第
2 
军已命令基本完成集结的第10、第13 
师团,先行发起进攻。

进攻计划分为两步。第一步,首先进至潢川、商城一线;第二步,兵分
两路,一路由潢川西出信阳,一路由商城折转南下,穿越大别山,取捷径直
捣汉口以北。

具体部署为:第10 
师团在击败六安之敌后,急速进入潢川附近,大致准
备向信阳方面作战;第13 
师团在击败当面之敌,特别是霍山附近之敌后,急
速进入商城附近,大致准备向汉口以北地区作战;第16 
师团尽快完成集结,
尾随第13 
师团西进;第
3 
师团迅速北上,在合肥、桃镇附近完成集结任务。

华中派遣军和第
2 
军的提前进攻,看似争取了时间,实则为以后作战埋
下了隐患。进攻的要决在于“一鼓作气”,集中尽可能大的兵力,在最小的
时间、空间内取得成功。但日军的行动显然准备不足,先到先干,逐步增兵,
犯了“添油战术”的大忌。这种战术造成前锋部队攻击力不完全,而后续部
队有力使不上,一旦攻击受挫,就只能等待后援,再布署,再展开,重新进
攻,想争取时间,恰恰延误了时间,中国古话称此为“欲速则不达”。

战斗于
8 
月27 
日打响,筱塚义男中将率第10 
师团、荻洲立兵中将率第
13 
师团,分北南两路直扑中国第
5 
战区左翼兵团的第一线阵地——六安和霍
山。

防守六安的是原东北军于学忠上将的第51 
军。于学忠行伍出身,自幼随
父生活于满清毅军营中。民国后,在吴佩孚军中任职,被吴佩孚称为“天生
将才”。于学忠为人以忠义为重。北伐战争中,吴佩孚兵败,手下将领或倒
戈,或背离。于学忠不愿背叛,收留吴佩孚及其家眷至军中躲避。吴佩孚避
往四川后,于学忠解甲归田,返回山东蓬莱老家闲住。时为东北军老帅的张
作霖,曾与于学忠父亲同为毅军部下,深知于学忠为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