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击战”。他认为,八路军“在战略上应该是运动游击战,在应用上要利用山
地打游击战”。运动战和游击战相比,运动战将会少一些,但要调动敌人,
打击敌人、发动群众,运动战和游击战是密不可分的。

方针的形成并不像后来所讲是一锤定音的。有争论并可以争论恰恰是当
时产生正确方针的一个必要的过程。可以争论再加之赋予前线指挥员“根据
情况自行处理之”的权利,便有了后来我们所知的一个一个的胜仗和一个一
个正确的方针。

讨论的结果,集中为三种意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后来被确定为八
路军战略方针;独立自主的游击运动战;独立自主的运动游击战。

由于彭德怀在前线具有着特殊的地位,毛泽东和他反复多次讨论了战略
方针问题。彭德怀逐渐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但他还是在毛泽东的主张里加
进了他自己的想法。彭德怀后来写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八路军应当是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洛川会议这一原则
指示是正确的。我在洛川会议是同意这一方针,可是‘在有利条件下的运动
战’,这一句是我加的,我也就老记得这一句。”但还是出现了“在一个时
期中、运动游击战或者游击运动战,把两个概念主次不分的混淆起来”的情
况。

毛泽东不愧为站在高山之巅的一个巨人。他的目光越过巍巍宝塔山,看
到了中国革命的未来,看到了我党抗日与发展的双重任务。

此后,一封一封的电报从延安的窑洞飞向八路军总部。1937 

9 
月12
日,毛泽东给彭德怀发出了“对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基本原则的解释”,
相隔不到十天,于
9 
月21 
日,又给彭德怀发出一封“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
击战原则”的电报,又相距不到十天,于
9 
月29 
日又给周恩来、朱德、彭德
怀、任弼时发出了“在华北局势危急情况下应坚持游击战争方针”的电报。

如此的不厌其烦表明了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的极度重视,他深知一着不
慎,满盘皆输。八路军除少量留守延安外,全部出动也只有
3 
万多人。歼敌


1000,自伤800,这种赔本的事毛泽东是不干的。

毛泽东坚信,豺狼终究是豺狼。他对现在的合作者、原来的老对手蒋介
石是太了解了。国民党连挖他祖坟的事都干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干。如
果放弃了“独立自主”,如果任蒋介石调遣,则蒋介石一定会将八路军迅速
地拼光、耗光,以此圆他因“西安事变”而不得不终止的梦。

毛泽东希望将士们理解这些。

他更希望远在敌后的朱德、彭德怀理解这些。

4 

1 
日毛泽东在延安接到朱、彭发动交通大破袭战的电报时,他正在
吃午饭。接到电报后,他把筷子放下,背着手走到窑洞外,他要一个人静静
地思考一下。

从毛泽东几天前起草的几封电报中应该能够“读”出他当时的想法。

在一封《关于目前宜巩固华北发展鲁苏皖豫鄂五省的指示》的电报中,
毛泽东指出发展应着重鲁苏皖豫鄂五省,也就是要将注意力南移,这封电报
发于1940 

3 
月19 
日,
3 
月21 
日中央又发出了一封由毛泽东拟稿的电报,
电文中提及,应采用一切手段“各个击破反共势力的进攻,并在这种艰苦斗
争中巩固这个战略上极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这个”指的是华中抗日根
据地。
3 
月29 
日在一封《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目前华中军事策略的指示》中,
更加明确地提出:“华中之皖东、淮北、苏北成为顽方必争之地,目的在隔
断我八路军新四军之联络,陷新四军之危境。”“顽方在华北磨擦受到严重
失败后、加之我又增兵陇海路南,磨擦中心将移至华中。”而且毛泽东对“将
来八路军到达华中后”的事项进行了安排。预计在三个月内分三批将
4 
万至
5 
万人派至华中。

从中央到毛泽东看来已经决定将下一步工作的重心移至华中,而不希望
在华北有大的动作。

于是毛泽东的一封急电在第二天——
4 

2 
日发给了彭德怀。

“目前局势相当严重,蒋介石似己下了决心,即是挂抗日的招牌,做剿
共的实际。目前对我最威胁的是绥德、皖东两点。”

大破袭计划暂时搁置。各部队改为分散活动。

彭德怀站在地图前,两眼紧盯着地图上纵横交错如蜘蛛网般的铁路、公
路网,在沉思着。

这是1940 

4 
月末的一天,彭德怀在等着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等人
的到来。

彭德怀的目光似乎透过地图,看到了华北平原上根据地军民加火如荼的
斗争,看到了“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他更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和他一起指挥作战的总司令朱德前几天赴洛阳与卫立煌谈判停止国共
“磨擦”,之后即经西安返回延安。虽说彭德怀身经百战,但这样一位与自
己共同战斗多年的老战友离去,他还真有些舍不得。

彭德怀将目光从地图上移开,信步走出了庭院。山区的春天似要到得晚
些,虽已四月,仍觉寒意,正如古诗中所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
始盛开。”看到周围新栽的小树,又令他回想起总司令临走那天和大家一起
植树的情景,彭德怀想到,正是因为我们和人民的这种鱼水情,才使得我们
能够在敌占区内行动自如,才使日寇对八路军无可奈何。但是,自从敌人拼
命地抢修道路,对我根据地反复进行“扫荡”以来,根据地的形势又变得严
峻起来,刚想到这里,一声“报告”打断了他的思路。


“报告,刘师长、邓政委他们到了。”通讯员报告后站到了一边。刘、
邓等人进到院子里坐下后,彭德怀说:“今天把你们请来,是为了共同商量
一下下一步的行动。近期敌我斗争的焦点,是在交通线上。对敌交通线展开
破袭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都有同感,纷纷议论
起来。

邓小平:“交通斗争已经成为我军同日军进行军事斗争的主要形式之一。
我区全部斗争的60%是交通战。日军在大行、太岳山区,抢修白晋和临(汾)
邯(郸)铁路,妄图将我太行、太岳区分割开来。”

聂荣臻:“今年以来,日军依托平汉路向东扩张,相继修成石家庄至南
宫、内邱至矩鹿、邢台至威县、邯郸至大名等公路干线和许多支线,把我冀
南根据地也分割成了很多小块。同时,日军还在我平汉线西侧积极增筑据点
和公路,严密封锁我太行、冀南间的交通,妄想缩小我军的活动范围。”

刘伯承:“日军现在加紧抢修道路,在平汉、津浦两侧挖沟,这些实在
不单纯含有军事意义,而且包括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严重意义。因此
敌人是以战略眼光来组织它的交通。在军事上说来,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敌
人方面铁路乃是它的大运兵线,公路乃是它的小运兵线,据点乃是它的兵站。
敌人要用铁路作柱子,公路作链子,据点作锁子,来造成一个囚笼把我们军
民装进里边去凌迟处死。”

彭德怀接着说道:“敌人要筑路,要利用交通线达到快速调兵遣将的目
的,从而把我们根据地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小块。同时在铁路、公路两侧修建
了很多据点,使我们很难接近。现在的形势用老百姓的话来形容就是‘出门
上公路,抬头见炮楼’。铁路、公路就像是一根根绳子捆住了根据地。不破
坏敌人的道路,我们自己就无法活动,就难以在被动中争取主动。”

386 旅旅长陈赓提出:“正太铁路我们搞了它好多次了,这次大家集中
力量先把它给搞掉,如何?”

聂荣臻想了想说:“要彻底打掉嘛,目前还不可能,打掉了它还会修起
来的。不过,打断它一个时期也是有利的。我们还是来听听彭老总的意见。”

彭德怀这时打开行军地图,指着正太路说:“我和朱老总一直在考虑,
由伯承和荣臻再次协力,从南北两面对正大路来个大破袭,打通晋察冀和太
行区的联系。”

彭德怀的话使谈话热烈起来。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初步拟定了对正太铁路进行大破袭的计划。

从此,八路军总部的作战室里多了一张正太铁路地形图。

从东京到北平

日本是一个岛国,地域狭小,物产匮乏。日本为称霸东亚,必须先找到
一个基地,供给日本物资,使日本能够以战养战。而地大物博、落后混乱的
中国正符合日本的“胃口”,所以日本首先将进攻的矛头指向了中国,并将
这一战略命名为“中间突破,后攻两头”的战略。所谓“中间突破”,也就
是首先占领中国;“后攻两头”,则为在占领中国之后,再北攻苏联,南霸
太平洋。

这一战略的第一步无疑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从历史上看,日本人就没停
止过动中国的脑筋。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就


更将“中间突破,后攻两头”的战略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也向其自身的
毁灭跨进了一步。

随着德国在欧洲战场上频频得手,日本更加紧锣密鼓地推行扩张战略,
以实现称霸东方的帝国梦。

欧战爆发后,英国孤撑西欧战局,无暇东顾。美国二三十年代经济发展
迅速,是一个新兴的帝国,在战争初期,虽然对日本的亚洲政策甚为不满,
也只是在经济上、外交上有些“小动作”而已,并未使日本人产生真正的后
顾之忧。

日本认为时机已到。

为把左、右两只手更加有力地打出去,日本迫切需要坐稳屁股,也就是
迫切需要完成对中国的占领。但参加了侵华战争的日军将领都清楚地知道,
要完成对中国的占领谈何容易。日军从卢沟桥开始,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