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
大队强行
起飞。机场弹如雨下,当高志航正同机械师开车时,一颗炸弹在他机舱前3
米处爆炸,高志航壮烈牺牲。同时遇难的还有机务长、机械师等
6
人。
高志航牺牲后,蒋介石在汉口商务会大礼堂亲自主持追悼会,并献花圈
致哀。高志航的灵柩在湖北宜昌下葬,时年29
岁。
第五章帷幄运筹再思量
战争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迄今为止,人类历史的相当内容,是
蔚为壮观的战争活动。这些活动,造就了指导战争运行的军事科学思想,形
成了推动战争发展的军事战略学说,不断创造并不断印证着新的作战方式。
淞沪会战,即是一定军事思想与一定作战方式在客观实践上的具体反映。
历史上的中国,不缺少雄浑奇伟的战争行动,但却没有近代社会以后抵
御外侮的长胜号角;不缺少堪称鼻祖的军事科学思想,但以防御外敌入侵、
抗击外来征服为主要内容的多次战争,却大都未能获得成功。社会发展的滞
后性,决定了中国到会战之前,几乎难以建立起一支装备精良,无坚不摧的
军队,因之也没有(事实上也不可能在不具备物质基础支持的条件下)确立
起组织、指挥这支军队的适应现时战争需要的现代军事战略理论。内外客观
条件的制约,使中国的国防建设依然位于较低的水平。不言而喻,中国在此
次会战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进攻和防御,是战争的基本手段。对中国而言,在会战中虽然交相采用
了多种作战形式,但从总体战略上讲,亦即从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领土,
屠刀伸到中国人眼前的现实来讲,中国军队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必然只是
防御性质的。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作战指导思想、
作战形式及作战方法。这些思想及方法,是当时中国正面战场军事战略的重
要组成部分。仅仅因为,一方面,淞沪会战同华北战争同步,且和此后的南
京、武汉保卫战接踵,高潮迭起中,人们的观察视线,对居于正面抗击日军
前哨战的淞沪会战,未能给予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淞沪会战成果巨大,
但失误也很多。战争的失误,通常情况下是无可挽回的。经验的总结和教训
的汲取,对于此次战役之后的一系列战争活动,同样没有明显的效果,且被
更为丰富、新鲜的战略思想和行动所遮蔽,因而截至目前,淞沪会战的军事
战略,尚未得到更为全面、深刻的反映。后人总比前人聪明。阐述一次战役
的过程与主观所及的利弊得失,即使并非易事,但也决不是最困难的。实在
具体、客观中肯地认识、评析此次战役的军事战略,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
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淞沪会战的军事战略,存在着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战争动员
战争动员,是实施战争的基础和前提。淞沪会战前,中国的战争动员,
是持续不断的(从1931年始),但又是不充分、不全面的,尤其是军队的准
备。
首先,中国正面战场的军队,没有形成编成统一、数量确定、战力强盛、
经常保持战斗准备的战略部队。中央军队与地方军队,编制体制不一,指挥
系统不一,供应来源不一,从平时状态转为战时状态的过程自然不一,从总
体上讲,应付突然战争,进而达到战争初期基本目的的战斗力也不可能强劲。
到会战爆发时,180 多个野战师中,预定参加初期作战的军队只有3 个师1
个旅及少数其他部队,且无有力的海、空军及战炮、坦克部队支援,至于整
个战役应该投入兵力的最高限度,亦没有确定的战略部队予以保证。
其次,战争扩充体系不完善。国家加入战争的行动不是一下子完成的,
投入战场作战的军队,也是逐步增加的,加之减员部队的补充、新增部队的
组建、各种军需物资的调集利用,都需要有坚强、完善的扩充体系作后盾。
但由于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始终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因而,根
本不存在在战略上准备好了再打这样一种状态,这就使得整个战争扩充体系
从一开始就带有先天缺陷。淞沪会战中,经反复增兵,最后参战的部队达73
个师之多,其中相当部分部队(主要是地方军队)都是匆忙中调集而来,战
场上临时补充的士兵,基本上都未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有些甚至连枪都
未放过。其战斗力及投入战场后的作用,可想而知。国民政府及军事委员会
的全国总动员及战时军队指挥体系,更是迟至
8
月15
日至20
日才得以实施
和建立。日本军队在1937
年初,共有17
个陆军师团及大量海、空部队,淞
沪战争爆发第三天,即以
3
个师团的精锐部队为基于组成上海派遣军,增援
淞沪战场。到1937
年底时,日本全国共动员了24
个师团,会战结束时,位
于京、沪、杭一带的日本军队即达11
个师团之多,外加强悍的海军第1、第
3、第
4
舰队及海军航空兵主力部队。会战中,中国海、空军基本没有得到有
效补充,会战尚未结束,即损失殆尽,中止了在该战场的行动。
再次,军队训练不足。中国参战部队在战前,大部分未受过严格训练。
即使主力部队,所受的训练亦有限,况且德式训练机制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军
队的实情,所以训练效果不够理想。这些弱点,在各级指挥机关组织指挥、
临机处置,尤其是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实践中,暴露无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军队指挥员专业技术的培训与诸军、兵种的合成作战训练,近乎空白。各自
为战的状态和专业技术技能的欠缺,在战场上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如,8
月14
日,空军奉命于凌晨发起攻击,而地面部队则迟至午后
3
时才开始进攻。
战役初期的攻坚战中,面对日军的坚固堡垒,攻击部队的指挥员,则不晓得
用火炮直接瞄准实施射击,至于弱小的坦克部队所遭到的厄运,则更是平时
缺乏训练所致。第一线作战部队是这样,后续补充部队更是如此。面对装备
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军队,战役的空前激烈无可避免;从战争学习战争,
不仅残酷异常,而且也势必要以局部的失利作代价。
最后,物质技术保障缺乏。战争既是精神与意志的较量,更是物质与技
术的拼搏。再完善、精良的部队,没有持续不断的、及时有效的作战物资与
技术作保障,其战斗力都无从发挥。从这一方面讲,30
年代的中国,基本不
具备支持一场反抗强敌的大规模军事战略行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技术条
件。经济贫困,国力不足,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钢铁、机械、化工、光学仪
器制造等方面的薄弱,使中国无法生产先进的武器装备,有限的财政收入,
亦不可能大批量购买军需物资,作战部队的损耗,尤其是舰艇、飞机、战炮
和坦克,不可能及时得到补充,更谈不到在部队普遍应用新型的军事工程技
术。
除此以外,军队的作战准备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海军未能事先
于长江、黄浦江布雷设防,致使日本军舰轻易进入沿海、沿江,对整个战线
造成了严重威胁;既设国防工事线忽视了京、杭国道方面,给日军造成可乘
之机,既成之国防工事,设施不全,准备不足,难为实战所用等。
日军的战争准备主要是通过加强据点工事,大量储备军需物资,以及“七
七”事变后,增派海军陆战队登陆等途径实施的。战役开始后,其初期兵力
凭借坚固工事,有效地阻遏了中国军队的攻势,坚持到了援兵到达。
二、兵力投入
战争的主体是军队,作战任务必需依靠军队来完成。因而在战役和战斗
中投入实现作战目标所需的兵力,是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兵力投
入的理论,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但无论是拿破仑、库图佐夫,还是鲁登
道夫、施利芬和小毛奇,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依据敌我双方的态势及各
次战役的目的,以及作战的外部条件(包括地理、天候等),确定投入兵力
的形式和方法。淞沪会战中敌我双方的力量呈现出变与不变交织的状态,在
总军力上,中国军队始终居于劣势,在战役初期及其后的一定阶段,日本军
队居于劣势。军力对比的逆转,是在中、日双方投入兵力的过程中出现的。
战争初期,中、日双方都投入了陆、海、空军部队。但中国海军的纯防
御态势,未能对战役产生重大影响,空军的攻击行动也未能给地面部队以更
多更长久的支援。日本军队的海、空军明显居于优势。地面战斗中,中国军
队以
3
个师
1
个旅强的兵力,攻击总数约15000
人的分散固守据点的日本军
队,数量上虽占有一定优势,却未能达到战役目的。
8
月18
日以后,中国不
断投入新的兵力,然始终未能形成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
8
月19
日以后,分
批抵达的日本援兵,不仅再次打破了中国军队逐次投入兵力所形成的优势,
而且破坏了中国组建第15、第21
集团军以实现战役企图的预期战略构想。
待到日军第二次大规模增援淞沪战场时,颓势已无法扭转。
纵观中日双方投入兵力的过程,明显存在着
3
个问题:
其一,初期兵力投入方向。战役初期兵力的投入,当以实现战役目的的
需要为依据。中国军队进攻战之初,旨在令歼固守据点的日本军队,因此,
必须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日军增兵途中的
3
至
5
天)内,一举取得成功,
如其不然,日军援兵抵达,必然会破坏初期战役的全盘战略。鉴于此,中国
集中主力持续攻击日军驻沪部队指挥中心——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但这恰恰
是日军防守最坚固的方向。在缺少特殊作战手段(如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