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异常,所以未获得显著战果。虽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步兵的攻击行动,但未
能给敌以有效杀伤,更无法压制敌之猛烈火力,致使步兵伤亡惨重,终未能
攻陷敌之据点,使步兵,尤其使炮兵自己,抱恨不已。
长江南岸守备区所属之炮兵第16团,在淞沪围攻战期间暂归淞沪围攻军
之后,其江防守卫主要依靠海防炮兵,但其力量更为弱小,且配置分散,根
本无法抵御日军舰炮的攻击。故8月23日以后,日军在强大火力掩护下,几
乎未费太大的气力,就登上了吴淞至浏河口一带的陆地。
此后,随着宝山、罗店、蕴藻浜一带胶着战的进行,以及中国军队被迫
退入第一道既设防御阵地,淞沪战场的中国炮兵,除右翼作战军外,皆分散
配属各野战部队,建制大者
1
个营,小则
1
个连,形不成集中火力,有些甚
至纯粹变成了“灭火队”,对敌构不成威胁。在这种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官
兵们多么盼望能有一支威力强大的炮兵部队!正因为如此,战场上出现了一
种既奇怪又合理的不合谐现象:各级指挥官视炮兵为珍宝,极欲使其在主要
作战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便随着战斗重点的转移,不断地将炮兵调来调公,
结果有些部队仅仅劳碌奔波千转移阵地的路途上,反倒没有认真地参加战
斗。第21
集团军(桂军)
8
月下旬投入淞沪战场时,带来了一个山炮营,火
炮射程只有1200
公尺,口径又小,一直未能使用,在战场上拖来拖去,反成
累赘,后来廖磊干脆命人将大部分山炮用火车运回了桂林。
到10
月初,上海外围的防御战更趋激烈,军事委员会从各地陆续调集部
队到淞沪参加战斗。鉴于炮兵不断增加和组织作战的需要,第
3
战区成立了
炮兵指挥部(指挥官刘翰东少将),辖炮兵第
3
团第
1
营、炮兵第
4
团、炮
兵第10
团
1
个营及炮校练习营(
2
个连),在小南翔及马陆镇附近占领阵地,
全部火力指向唐桥站以西、蕴藻浜南岸及广福以南地区,支援第21
集团军的
战斗。另以教导总队炮兵营配属左翼作战军守卫原阵地。
炮兵指挥部所属部队实施步炮协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战斗,发生在10
月21
日。此前,根据战区命令,第21
集团军所部第174、第176,第173
师、第66
军、第19
集团军所部第98
师,于19、20
两日组成三路攻击军,
准备对敌进行反攻。21
日19
时,全线炮兵对敌实施压制、破坏射击。因炮
火威力不足,旦有的部队又未能在夜间进攻前查明日军火力点,有效配置炮
火,故此炮击未能收到预期效果,三路攻击军均于次日遭挫,伤亡惨重,且
波及其他部队,全线相继撤退,致10
月26
日大场失陷。
纵观淞沪战场中国炮兵战况,存在问题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有两条:
一是装备低劣;二是缺乏经验,许多炮兵指挥员,包括部分高级指挥官,都
只是在形式上接受过德式或日式的炮兵指挥训练,缺乏具体现实的针对性研
究,尤其欠缺对如何在劣势装备条件下打好仗、打胜仗等重大战术、技术问
题的研讨,一旦进入战斗,便无法应付。以其昏昏,必不能使人昭昭。如在
战役初期进攻敌人据点时,炮兵便不晓得用重炮对敌工事瞄准射击,徒使攻
击增加难度,部队遭受伤亡。第14
师在南、北塘口战斗中,师参谋长郭汝瑰
嫌分散配置的炮兵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打得不解渴,即将帅山炮营的
8
门
山炮集中放列,实施火力急袭,一气打了100
多发炮弹,遭敌海、陆炮火猛
烈还击压制,幸是夜间,该营伤亡不大。师长霍揆彰知道后即说:“你不要
勉强,我们是劣势装备,两家伙打烂了,就没有了。”从此以后该师再也不
敢组织集中射击了。再者,协同作战训练不足。许多部队从未开展过步、炮
协同训练。战前,京沪警备司令部曾一再请求,派重炮与坦克到预定战场,
与步兵进行联合演习,因其少而珍贵,舍不得用于训练,结果在战场上,步
炮指挥与行动协调不起来,需要炮火支援时,有时却没有,不需要时,倒真
打了过来,造成步兵、炮兵间相互埋怨,影响部队战斗力的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战斗中被誉为“神炮”的浦东炮兵,战斗持续时
间长,战果显著,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说来颇有些令人难以置信,所谓的“浦东神炮”,仅只是炮兵第
2
旅的
1
个营!
淞沪会战前,炮兵第
2
旅在旅长蔡忠饬少将率领下,进入淞沪预定战场,
并按命令,将其所辖之第2、第
3
两个团的
5
个营共15
个连分散配属其他军、
师部队,留第
2
团第
1
营在嘉兴(旅部所在地)待命。战役打响后,该团第
2
营第
4
连赴杭州湾澉浦,第
5
连赴澉浦以北之乍浦,第
6
连赴金山卫守防,
蔡忠饬带第
1
营直奔浦东防线。
当时炮兵第
2
旅第
2
团总共拥有德国造“卜福斯”式山炮24
门,第1
首有该型山炮12
门,其口径为75
毫米,最大射程9000
米,最大发射速度每
分钟25
发,为当时普通火炮中最优良的炮种。
8
月14
日晚,炮兵第
1
营与第57
师第
1
团抵达浦东防区洋径附近。进
入阵地后,炮:营得知日军在浦东的日华纱厂、日情公司、邮船会社、新三
井码头
5
处仓库均为日海军的粮、煤、弹药及材料库,只有士兵守护没有碉
堡,便和第57
师第
1
团发动袭击,消灭了守军,搬走有用物资后,其余全部
破坏,仅煤库一处就烧了
3
天
3
夜。
第
8
集团军赋予炮兵第
1
营的任务是:还击黄浦江面日军舰炮。相机支
援浦西步兵作战。浦东与浦西仅一江之隔,但由于没有无线电通讯设备,与
外界几乎隔绝,战况不明,请示报告渠道不畅,凡事只能由自己决断处理,
更增加了完成任务的难度。
根据上级作战指示及敌、我作战态势,炮兵第
1
营从实际出发确定了作
战原则:
(一)炮兵阵地和观察所绝对保持秘密、隐蔽。
(二)不放弃任何有利机会,迅速、准确地予敌以重创,做到在空军轰
炸日舰时,一定打;日军舰炮轰击浦西时,一定打;日军进入火炮有效射程
内时,一定打;深夜敌怠于戒备时,一定打;浦西求援时,一定打。
(三)严禁盲目发炮,节约弹药,提高命中率。
为防止敌军登陆,全营的火力都布置在江岸上。由于火炮数量少,只好
拉大连与连、炮与炮之间的距离,以使防守区正面的整个江岸都覆盖在炮火
射界之内。为免遭敌舰上平射炮的攻击,所有炮位都选择在敌方不易发现的
地方。日军为解除浦东炮兵造成的威胁,曾采用种种侦察手段,包括不间断
地出动飞机搜寻该营炮位,因此,稍微的疏忽大意,都会招来灭顶之灾。各
连官兵开动脑筋想办法,将观察所设置到大树上,居高临下,隐蔽地实施侦
察、指挥,并给每门火炮覆上厚厚的伪装,或将其隐藏于沟渠、树丛或竹林
中,当敌机空袭时,则按照德军教范的要求,停止射击,使敌人无从知道火
炮的具体数量及确切位置。与此同时,根据现地位置和统一指挥的需要,该
营在天主教堂楼顶开设了营的秘密观察所,在浦东江边的英、美烟草公司大
楼顶部及浦西江岸秘密开设了辅助观察所,敷设江底电线,沟通主、侧观察
所及与炮阵地的联系,指挥射击,修正弹着点偏差。当时日军第
3
舰队旗舰
“出云”号就停泊在烟草大楼前方的黄浦江上,恰在浦东火炮弹道死角内。
敌军作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昼夜设法寻找的浦东炮兵观察所,竟就在他们眼
前。
会战之初,第
1
营为配合浦西部队的进攻,集中火力轰击虹口日海军陆
战队司令部等处据点。在浦西战线外移后,则以日军舰为主要目标。当时日
海军第
3
舰队停泊在黄浦江上,势如水上阵地。各舰主火炮口径大,射程远,
与空军配合,形成立体火力网,对两岸中国军队威胁极大。在这种情况下,
浦东炮兵沉着应战,一般利用黄昏或夜间敌机停飞,舰炮视野不良的机会,
集中火力,向敌舰轰击。敌舰遭袭,一时不知炮弹来自何方,盲目发炮,不
仅人员遭受伤亡,而且造成了精神上的压力。
9月18日,时逢日军侵略东北6周年纪念日,该营接到密令,命其于当
晚配合空军攻击敌旗舰“出云”号。22时许,中国战机飞临敌舰上空,一时
间黄浦江上探照灯闪烁,信号弹此起彼伏,敌高射炮、高射机枪一齐开火,
日军官兵暴露于舱面。该营乘机集中火力,朝敌舰猛烈轰击,一时弹如雨下,
甲板上遍地开花。日各舰上百门大炮齐向浦东辽击,借此机会,中国战机迅
速投弹,可惜均未命中。而浦东炮火连续击中敌舰,但因弹体小,威力不大,
未能将敌舰击沉。
日军占领吴淤后,登陆部队的指挥机关移驻该处,并建立仓库,屯积大
量军火。此地距浦东东北很近,第1营即将火炮阵地设于浦东东北一带,乘
敌不备实施袭击,使日军遭受很大损失。9月下旬至10月中,该营又采取分
散兵力,多批出击的灵活战术,数次于深夜将1门山炮,二三十发炮弹及必
要的枪支和器材装上小木船,用汽艇牵引至浦东东北端,进入预先侦察选定
的阵地,抵近射击,使吴淞日军及其仓库、临时码头和船员受到意外打击,
牵制了敌军的行动。
10月,右翼作战军密令炮兵第2旅第2团团长孙生芝侦察地形,准备袭
击日军机场(原浦西高尔夫球场)。据侦察,该机场经常停有飞机30余架,
多为对中国守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