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贴吧精华帖欣赏-第3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之中。就全国来说,包括刻印本与手抄本在内,各种各样的《水浒传》真是不计其数。 
  问:《水浒传》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传世,在您看来,这究竟是坏事还是好事? 
  答:据我所知,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坏事,至少是麻烦事。因为这给水浒研究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量,面对流传下来的各种版本,专业研究工作者就有义务作出必要的解释,并向读者推荐最完善的版本。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是好事。从400年前流传下来的一批乱七八糟的版本,不管怎么说,总是可贵的有用的史料,经过耐心整理,归纳,分析,就可窥见当时的社会现象。一件古物留下来,还能说明一连串的问题,更何况是文字资料。其中有盗版,我们就要问:为什么会出现盗版。其中有冒名,我们就要问:为什么会出现冒名。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揭开了一幅历史真相。我把这些乱七八糟的版本比做一团乱麻。解决一团乱麻的办法有二:对于无用的东西,我们可以不管它,断然作出自己的决策,这叫做快刀斩乱麻。对还有用的东西,我们需要爱惜他,耐心进行整理、研究工作,这叫作细心理乱麻。这个工作量很大,但也绝不是无限大。每一根乱麻都有来踪去迹,总有理顺的一天。也就是重现了《水浒传》逐渐形成逐渐成熟的原过程。我们应该有决心来从事这一件理乱麻的工作,更何况在今天以前,已有不少学者,包括几位老前辈和一些青年学子,做了不少梳理工作,卓有成效,已经初步理出了头绪。 
  十、关于招安 
  问:在20世纪20年代那一场有关《水浒传》的争论中,也就是“金圣叹究竟腰斩了水浒没有”的争论中,大家都希望能找到一种“原本”,认为只要找到了原本,问题就能解决。请问,所谓“原本”,究竟是指什么版本? 
  答:是指《水浒传》最初成书,由许多分散的水浒故事编纂成为一部大书时的最初刻印本。这个“原本”至今都没有找到。当时双方争论的焦点是:如果原本是70回,没有招安情节,就证明金圣叹没有腰斩水浒;如果原本是100回,有了招安情节,则说明70回以后的部分被金圣叹砍掉了,才成了流行的70回本。争论的结果是,大家接受郑振铎的意见,认为原本是100回,是金圣叹腰斩了水浒。 
  对于这个结论,罗尔纲先生是不赞成的。但是当时的胡适是中国公学校长,郑振铎是中文系教授,罗尔纲先生只是个学生,没有发言权。罗先生后来在《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一书的自序中说:“《水浒传》原本究竟是七十回还是一百回,这不是一般版本的争论,而是有关这部著作的性质问题。原本为七十回,至‘梁山泊英雄惊恶梦’止,便是反抗封建统治宣扬农民起义的名著。如果原本为一百回,有受招安,征辽、平腊,那便是奴才传。” 
  罗先生认为当时的讨论过于草率,结论下得过早,这一点我完全赞成。任何学术问题,不经过广泛讨论,只由少数专家闭门作出结论,都是不妥当的。但是我也不赞成罗先生把招安问题看得过重。一本书究竟是英雄传还是奴才传,不能只凭有没有招安情节来作结论,而要看这本书的总体精神。 
  问:作为一位历史学者,您是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招安事件的? 
  答:首先我觉得《水浒传》是倒了霉,在所有的明清小说中间,我们不要求任何一部小说的主人翁去反皇帝,唯独要求宋江和梁山好汉去反皇帝。在《三国演义》中,许多英雄人物不断地换老板,换来换去丝毫也不影响他英雄人物的身份。水浒人物就无此自由,只要受了招安就成了臭狗屎,永世不得翻身,这算什么道理! 
  “招安”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停止战争,恢复和平,不再杀人流血,这不是坏事。在两千多年的专制王朝统治之下,农民人数虽多,但是始终是个弱势群体。农民起义总是在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被迫奋起反抗的。动乱事件大部分是由天灾所造成,小部分是由苛政所造成,即所谓“逼上梁山”。如果天灾已经过去,生产得到恢复,或者由于某些苛政的废除,老百姓有了生路,大家放下武器,回归和平生活,这总算是好事。造反不是应聘,不是自己报名参加,千百万人一旦生路断绝,起义的队伍如海潮汹涌而至,你想参加也得参加,不想参加也得参加。退潮之后,要把所有参加造反的人全都杀掉,既不人道,也不可能,招安赦罪,有何不可?有些含冤受屈的人,走投无路,逼上梁山,一旦平反,亦可赦免。总之,有个招安的办法,不把亡命之徒逼上绝路,自有可取之处。有些农民起义的领袖,在作战形势不利之时,也常常把接受招安作为一种斗争策略、缓兵之计,暂时找到一条生路。 
  如果滥用“招安”,好事也会变成坏事。例如有些地方官对盗贼进行招安是受贿买放,官匪勾结;有些农民领袖蜕变为野心家,“想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还有些惯盗惯匪长期脱离生产,匪性难改,成了老油子,今天接受招安,明天又造反。凡此都是个人的犯罪行为,不是“招安”这种办法的过错。特别是在敌国外患入侵的时候,在民族矛盾超过了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时候,对农民起义的队伍以民族大义相号召,让他们转化为保卫国家的力量,这样的大好事在真实的历史中确有过好多次。元杂剧《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写宋江受招安后出征辽国,获胜立功,这虽非史实,却也反映了老百姓有此良好愿望。 
  总之,老百姓并不歧视受招安后为国立功的英雄。他们先是打击贪官污吏,获得老百姓的好感,招安后又能为国立功,成为双料英雄。对于“招安”一事,老百姓并不反感,这和个人的叛变、变节、逃兵、投降等可耻行为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我们只要对这个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就会减少许多无谓的争论。 
  十一、关于张国光的“双两说” 
  问:目前要开展水浒的研究工作,除了以上所说的一些问题之外,是否有什么干扰和阻力? 
  答:坦率地说,从文革结束、拨乱反正以来,在水浒研究工作中造成最大的干扰,就是张国光所提倡的“双两说”,也就是“两种水浒,两个宋江说”。这种“学说”在学术研究上没有一点基础,全部是虚拟的。所用语言完全是一派政治语言,建立这个“学说”的根据也都是政治人物的言论与政治著作。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请容我先说几句题外的话。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敦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作为人文学者,能不能为人“解惑”,是他的学力如何,是否在学术上作出了贡献的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所谓“解惑”,并不是照着课本回答问题,而是要去解决别人所解决不了的难题。你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称不上是一位真正的专家学者。 
  试以罗尔纲先生治学的实例来说明问题。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事迹纯属虚构,然已公然取得第一等史料之资格,几令后人无从反证者。例如前清洪、杨之役,有所谓贼中谋主洪大全者,据云当发难时,被广西疆吏擒杀。然吾侪乃甚疑此人为子虚乌有,恐是当时疆吏冒功,影射洪秀全之名以捏造耳。虽然,既已形诸草奏,登诸实录,吾侪欲求一完而强之反证,乃极不易得。兹事在今日,不已俨然成为史实耶!”事情的经过,正如梁启超所介绍,当时盛传太平天国同时有两个领袖,洪秀全代表上帝会,洪大全代表天地会。太平军在广西永安州突围,洪大全被广西疆吏擒获,向清廷献俘,在北京凌迟处死。咸丰帝都受骗了,谁还翻得了这个案。罗先生如果是不负责任的人,别人问到这件事时,他只要点个头,说一声“太平天国是有两个领袖”也就没事了。但他经过仔细探讨,于1954年夏写了一篇《洪大全考》,终于揭穿了这场由清朝官员所设计出来的大骗局,使这一件百年疑案水落石出。从此,再也没有人去提洪大全这个名字了。梁启超认为很难解决的难题,终于被罗尔纲先生所解决。所以2001年7月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选的学者文选《罗尔纲集》一书,第一篇文章就是《洪大全考》。 
  再举一例,在与太平天国有关的史料中有一本书,叫做《江南春梦庵笔记》,作者为沈懋良,自云曾在太平天国治理下的南京城内生活10年,为赞王蒙得恩的近侍。在逃出南京后,凭记忆写成此书。其中“逆踪七十二则”,为许多学者所引用,连老一辈的专家简又文也上了他的当。后来罗尔纲先生以确凿的证据指出这是一部大伪书,就再也没有人去引用其中的文字了。 
  一位真正的学者,一生就只知道默默无闻地做学问,凭自己深厚的学力,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大难题,作出一个又一个新结论,维护了真理,推动着学术不断地前进。而有些冒牌学者,从不埋头做学问。他所关心的,并不是中外同行学术上的成就,而是政治人物的言行举动,并且随时窥测政治动向,以便及时拿出能为政治服务的“研究成果”。张国光的“双两说”,正是这样的“成果”。 
  请先看一看高日晖《近二十年批评综述》一文对“双两说”的介绍(此文发表于山东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按张国光的观点,金圣叹删改本之前的所有版本中的宋江都是投降派,七十回本的宋江则变成了革命派,金圣叹所有‘诬蔑’宋江的言论都是有意为之的一种‘保护色’。此说一出,立刻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这一观点的提出和论争,实际上是建立在版本研究基础上,所以问题的焦点是金圣叹是否真的如张国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