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贴吧精华帖欣赏-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煮酒答: 
  1 孙立献出的内应之计,是一个军事行动的总计划、宏观计划;而吴用的所有智谋运用,都是以孙立这个总计划为基础所进行的微观设定。应该说,两人分别负责不同的层面,都表现出了智慧。 
  当然,让孙立象吴用那样做出周密细致的微观计划,孙立基本没有这个能力;而让吴用处在孙立的位置上(与栾廷玉的关系),吴用肯定也会想到。吴用的智谋明显高于孙立,这个是无可质疑的。但是正如刀兄提到的,孙立在打入祝家庄之后能成功地执行吴用事先的安排,势必需要他依靠自身的机智 (甚至是急智) 来排除一切不利因素、应对一切突发情况。我觉得在这方面孙立也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 
  总体上,孙立在宏观计划和微观执行这两个层面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我觉得不能因为他在智计方面不如吴用、朱武,就忽略其智谋能力。 
  2 更重要的是,我前文强调,如果孙立仅仅具备过人智计,这未必会令宋江特别忌惮。关键是孙立既有相当智计,同时又表现出很深的城府 (能骗得祝家庄高层的绝对信任),而且其计谋还利用了昔日同窗的信任,这三方面揉在一起,这样一种综合素质,才是宋江所特别忌惮的。 
  刀兄言: 
  但我们也要考虑这一点:孙立拉家带口好几十人,又是朝廷军官出身,这么就投奔梁山,又没有相熟的人(邹渊认识三个,不过他和他认识的人都属于小角色),梁山泊肯定怀疑他们。孙立也知道梁山泊会怀疑,因此他会主动设法让梁山泊释疑的。是的,他们得交一份投名状,才能让梁山人放心。所以我认为,当孙立主动要求做内应时,他的想法应该是证明自己清白的成分较多,不择手段、背叛好友、纯是为了立功的成分较少。如果确如我所说,那么当宋江想到孙立的这次行为时,就会心平气和多了。 
  煮酒答: 
  1 其实,拖家带口上梁山,比自己孤身一人上梁山,似应更能减少山寨的疑虑。三国演义中蔡氏兄弟诈降江东,正是因为没有把家属带过来所以才引起周瑜的怀疑。 
  如果孙立上山后将自己的家眷完全交由宋江控制,我想宋江应不致对孙立等人有太多怀疑吧? 
  因此,我觉得在孙立“主动要求做内应、背叛旧友”的行为中,自保释疑的成份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行为 (因为明明存在其他手段得以自保),而含有相当大的为山寨立功以图进身的功利成份。 
  2 退一步讲,即使煮酒认可刀兄的观点  孙立献内应之计的主要动机是自保释疑而非图取进身,孙立此举依然可以成为宋江忌惮的原因。 
  你的行为的动机是一回事,别人通过你这个行为如何解读你的动机又是一回事。因为孙立的动机是自保不能推出宋江将其行为之动机同样解读成意在自保。而且宋江对孙立这种疑虑是不动声色的,因此孙立也没有机会为自己分说辩白。 
  不错,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孙立的确是冤枉的。但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孙立是否冤枉的问题,而是孙立这一行为是否会引起宋江的疑虑和忌惮的问题。 
  刀兄言: 
  再说了,好汉之间的交往是一回事,而用兵伐谋是另一回事,后者更需要不择手段。自孙立之后,用诈的地方数不胜数煮酒答: 
  1 我们做为读者,自然会有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栾廷玉是梁山的对立面,既然孙立等已决定上梁山,那么栾廷玉自然也就是孙立的对立面,因此孙立对栾廷玉就完全可以是一种“用兵伐谋”的思维模式,而不会是“好汉/旧友交往”那样的思维模式。 
  但是,如果你是宋江,你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宋江在投奔清风寨之前,与花荣也不过一面之交,也属於旧友,孙立、栾廷玉同门数载,难道说感情还抵不过宋江与花荣那一面之交所建立起来的感情?当然,我们可以说,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这么奇妙,有些人相识终生也不能成为好友,而有些人则一见如故。但是,毕竟在许多人眼里,交情的厚薄,与交往时间的长短还是成正比的;这也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惯性思维潜移默化地指导人们对於人际关系的评估。因此,当孙立义无反顾地决定拿他同门数载的师兄弟的头做为自己进身之路时,宋江是不可能没有什么想法的。 
  2 用诈之处其实在孙立献内应之计以前,宋江等就用过 (比如赚秦明那次,手段实在太毒辣了)。关键不是有无用诈,关键是你具体用的什么诈。孙立献计之前之后,无论梁山的计谋有多奇诡、多毒辣,却没有一次是以加害昔日旧友为前提手段的。从这个层面上说,孙立此计可谓空前绝后!(对梁山而言) 
  梁山靠什么将如此多身怀绝技、杀人如麻、自命不凡、性情桀傲的豪杰们聚集在一起的?不就是个“义”字么?宋江能始终坐稳山寨之主的交椅,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他将自己扮演成了“义”的化身。(当然还需要权谋等其他条件,但这个“义”字是先决条件) 
  “义”这个概念的含义很广,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朋友忠诚,不背叛、加害朋友,不会为个人进身而出卖朋友利益。 
  孙立此举,违背了这个“义”字的一个重要信条,自然也违背了宋江一贯信奉的价值。 
  … 
  最后,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如果孙立与栾廷玉并非同门数载的师兄弟,而是在官场上相识的,如黄信与花荣那种关系,也就是说基本上与“友”字不沾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当孙立再献内应之计时 (可以对祝家庄说自己是登州知府派来协助其守庄的),我觉得就没有犯那个忌。 
  二、再看两人对其他武将之战绩。 
  秦明十数合完胜祝龙,20余合令韩滔力怯、只待要走;呼延10合之上奋神威几乎鞭毙扈三娘,数合、十数合轻松取胜周通、李忠,20合生擒孔明。两人的这六个战例中,秦明的对手韩滔显然是最强的,小扈祝龙居中,李忠再次,孔明周通最弱。秦明虽无斩获,但都占据压倒性优势;呼延虽擒得孔明且几乎鞭毙小扈,但对手实力比秦明要弱。所以在这几个战例中两人的武力表现依然是难分伯仲。 
  秦明20余合棍毙童贯之 副锋 陈翥,呼延20余合鞭打高俅之 后接应使 荆忠。虽然童贯麾下十大兵马都监的总体水平远不如高俅所带十大节度使,但童贯钦点的副锋武艺未必一定比高俅麾下排名最后的荆忠差到哪里。而秦明在征辽时还曾速杀辽邦上将李金吾,显示出极高的攻击能力。 
  再看呼延对杨志和秦明对方杰两战。 
  杨志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评价,与林冲、老鲁步战良久均未落败,其防守能力得到充分印证。呼延与杨志同样是四五十合战平,但呼延是在先与老鲁恶战之后、体能有损的情况下,与神完气足的杨志交手的,最终还是迫得杨志先行回马退走。因此呼延此战显示出一定优势。 
  同样有“万夫不当之勇”威名的方杰,不仅可与关胜单挑十数合,且能从容应对关胜、花荣联手数合不倒。要知道,关胜的攻击力本已非同小可(能十合迫得索超斧怯!),而花荣此战更有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意思(妹夫秦明正是殒命其手),必然是全力施为!而方杰居然在两大高手夹击之下全无惧色数合不倒,直到李应朱仝双双出马夹攻方告不支回马败走,从感觉上,方杰显示出略高于杨志的武力水平。 
  而秦明在与方杰的交锋中,逼迫对方在30余合时首先把出平生学识全力施为,此后秦明方感觉到压力而开始“把出本事来,不放方杰些空处”。一个是“平生学识”,一个则是“把出本事来”,哪一个更加全力施为呢? 
  特别是秦明在与方杰这等高手激战时,还有余裕避开杜微的突然暗器袭击,这说明方杰的攻击对秦明的压力并不很大。 
  总体上,秦明对方杰之战,还是表现出了对方杰的一定优势。 
  因此,呼延对杨志和秦明对方杰这一对战例,依然是不相上下。 
  最后,呼延曾与公认的武艺高强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大战50余合,与武艺得到林冲高度推崇的鲁智深恶战40…50合,都打成势均力敌旗鼓相当,防守能力得到充分印证。 
  秦明则20合血败于顶级高手史文恭,感觉上防守能力有所不足。 
  一些朋友仅凭此一战即认定秦明实力不足,忝居五虎,这个煮酒有些保留。从小说里的细节情况来看,史文恭的两个徒弟在实战中都表现出非常高的实力,小四儿曾魁能与林冲从容大战30余合料敌不过而主动退走,这个实力,八骠中的穆弘就未必能有,索超史进朱仝徐宁等人也未必能超越之。老大曾涂对吕方30余合占据明显上风,也表现出八骠中上游的实力来。徒弟尚且如此锐勇,师傅武艺可想而知了! 
  梁山好汉中也不乏师徒关系,卢俊义的徒弟燕青,比之曾魁曾涂,似乎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而林冲“短训班”的徒弟曹正,与二曾相比差距更加悬殊,甚至连曾涂手下败将吕方都有所不如。(秦明黄信虽也是师徒关系,但根据逻辑这里却无法引用) 感觉上,史文恭应该是卢俊义那个级别的,比林冲、鲁智深都略高,因为从水浒一书中的许多对正经的师徒关系中,师徒之间的武艺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很难想象一个五虎级数的师傅能调教出一个八骠级数的徒弟来。因此秦明20合血败于史文恭,和呼延战平林冲老鲁,并不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秦明战平花荣,以及呼延战平孙立和韩存保三战,对两人武力无参考价值,因此不予分析。(此三战仅对判定花荣、孙立和韩存保三人的武力有价值) 
  综上,秦明与呼延在对其他对手的可比战例中,总体表现同样是差相仿佛,难分高下。但秦明似乎表现出更高的攻击能力,而呼延的防守能力则得到更好的印证。 
  结论:秦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