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研究上,他都感到非常头痛。
他听完我的这一段解说之后,回去完全放弃了用他的最先进的提纯
手段研究中药的计划。今年春天他又来了,又是一次科学院院士的会,
他这次来主要是找我看病,不再提用那种方法,研究中药的事情了。
所以葛根这个药,如果你去辨证用的话,那有很好的疗效,如果你
把它作为单独的扩张血管药去使用,许多人就没有疗效。我们说中药制
成的这种新药,在应用上也仍然需要结合辨证论治,把辨证论治作为前
提。
现在我们看葛根汤的第二个适应证,第 32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
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我们讲麻黄汤的时候,提到“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
下,宜麻黄汤。”已经把太阳和阳明合病是怎么回事讲清楚了,所以这一
条我们一看就知道,太阳与阳明合病,太阳病是太阳风寒表证,阳明病
是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的阳明经表证,二阳的经表同时受寒,现在出现
了“必自下利”,必自下利是怎么回事?是寒邪直入胃肠吗?如果是寒邪
直入胃肠,我们就应当用理中汤这类的温中散寒止泻的药来治疗了,实
际上这不是寒邪直入胃肠,而是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
降失常的表现。
·215 ·
… Page 226…
郝万山讲伤寒论
对这种里气失常,我们遇到了多次。前面我们遇到的桂枝汤适应证
的干呕,麻黄汤适应证的呕逆,还有,不大便,头痛有热,如果小便清
长的,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有不大便,里气升降失常的表现,可以有
干呕,可以有呕逆,可以有不大便,可以有下利。
所以这个“必自下利”这个阳明病,显然不是阳明里实,这个时候
怎么办?自下利是阳明里气升降失调的表现,它提示了什么问题呢,提
示了阳明的阳气抗邪于表,占据了优势,因此也就提示了阳明表证,阳
明经表证偏重。这段话大家再琢磨琢磨,太阳阳明合病兼有喘而胸满的,
肺气不利,提示了太阳表邪偏重。太阳阳明合病,合并有自下利的,提
示了胃肠里气升降失调,提示了阳明经表邪气偏重,所以这时候不再用
麻黄汤,而用葛根汤来治疗。葛根这个药,本身就是一个走阳明经的药,
用葛根汤来治疗。
接着往下看,33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这个“但
呕”里气升降失调,里气上逆的就是呕,里气下降的就是利,或者利或
者呕,病机都是一样的,都是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
失常,这时候用葛根汤解二阳经表之邪,加半夏,兼以和胃降逆止呕。
为什么下利的不加药,有呕吐的要加一个半夏?当然原方里还有一个生
姜。这是因为葛根也有升阳止泻的作用,所以二阳经表受邪,里气升降
紊乱出现自下利的,直接用葛根汤,不用加药。不下利,但呕者,那是
胃气的上逆比较明显,方子里原有生姜,再加半夏,这就是葛根加半夏
汤。
我们学完这段之后,要注意几个方证之间的雷同。
首先是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之间的相似的地方,都有项背强几几,
都有恶风寒,只不过一个是有汗的,我们用桂枝加葛根汤;一个是无汗
的,我们用葛根汤来治疗。这是注意这两个方子的鉴别。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葛根汤治疗二阳合病和麻黄汤治疗二阳合病之
间的区别。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的用麻黄汤;太阳与阳明合病,
自下利的用葛根汤。所以我们不能把葛根汤看作是麻黄汤的加减方,我
们只能说是伤寒兼证。
·216 ·
… Page 227…
第 16 讲 伤寒兼证(1)
伤寒兼证的第一个方证,是葛根汤证和葛根加半夏汤证,我们就谈
完了。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方证,大青龙汤证。
大青龙汤的适应证在《伤寒论》中见于第38 条和39 条。
先看第 38 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
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
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这里的厥逆就是指手足厥冷,《伤寒论》
中的厥逆,作为一种症状,就是指手脚发凉,手足厥冷。这里的筋惕肉
瞤,惕是动的意思,瞤也是动的意思。瞤的本来意思是眼睑跳动,《说文
解字》,“瞤,目动也”,就是眼睑跳动。在这里,“筋惕肉瞤”,引申为全
身肌肉的不自主的跳动,“此为逆也”,逆者,错也,误也。你看这条有
两个逆,前面的厥逆是手脚发凉,后面的“此为逆也”,逆是错的意思,
误的意思。这是38 条。
39 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
青龙汤主之。”
我们为什么把这两条联合起来看呢,就是这两条的开头,太阳中风,
脉浮紧,中风应当浮缓吗,它却是脉浮紧,39 条原文的开头,“伤寒脉
浮缓”伤寒应当脉浮紧,它却是脉浮缓。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历来是伤
寒学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明代的方有执,他根据《伤寒例》中的话,根
据孙思邈所说的话,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伤寒例》说过这样的话,“风
则伤卫,寒则伤营”,孙思邈对这一段话,又进一步加以引申发挥,到了
方有执呢,则说风则伤卫,是桂枝汤证;寒则伤营,是麻黄汤证;风寒
同伤营卫是大青龙汤证。
也就是说,“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同病大青龙。”这是后世医家把
这话都习惯了,“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同病大青龙,”成了顺口溜了,
意思是说,风为阳邪,卫为阳气,同气相求,风邪容易伤卫阳;寒为阴
邪,营为阴气,同气相求,寒邪容易伤营;如果既有风伤卫的表现,这
就是风寒同伤营卫,也就是大青龙汤的适应证。
·217 ·
… Page 228…
郝万山讲伤寒论
如果用这个观点来解释 38 条和 39 条开头的那段话,太阳中风是风
伤卫,脉浮紧是寒伤营,39 条伤寒是寒伤营,脉浮缓是风伤卫,似乎是
天衣无缝,恰如其分。而且方有执打乱了《伤寒论》原书太阳病上中下
三篇的原文次序,他把所有的风伤卫和桂枝汤,以及桂枝汤的加减方相
关的这些方证,叫做太阳上篇;把和麻黄汤、麻黄汤的加减应用和伤寒
有关的方证,归纳为一篇叫做太阳中篇;把和大青龙相关的这些方证,
归纳为一篇叫做太阳下篇,所以方有执不仅把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同
病大青龙这种学术观点明确地提出来,而且用这种观点重新整理,划分
太阳病三篇的原文。这就是在《伤寒论》的学术史上有名的三纲鼎立学
说。方有执倡导于前,喻嘉言附和于后,然后有一大群学者跟着支持这
种学派。
可是我们今天来看,这种说法和临床实际,是不是相符合。
我们在讲太阳中风证的时候,我们说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风主
疏泄,使营阴外越而为汗,汗出伤营,怎么能说风阳之邪只伤卫而不伤
营呢?说它是卫强营弱,营怎么弱的啊,风邪伤营阴造成的,汗出伤营
造成的,所以太阳中风证不仅仅是风伤卫,风邪也不单纯是伤卫,也伤
营。
对太阳伤寒来说,我们说寒为阴邪,最容易伤阳气,怎么能不伤卫
阳呢?寒为阴邪,寒邪闭表,卫闭营郁,外闭卫阳,内郁营血,外闭卫
阳导致了无汗、发热,内郁营血,寒主凝滞,寒主收引,使气血涩滞,
经脉拘挛,而出现了全身的疼痛,所以寒既伤卫阳,也伤营阴,因此我
们今天不再提倡“风伤卫,寒伤营”的这个学说了。
那我们怎么解释 38 条、39 条的伤寒脉浮缓,中风脉浮紧的呢?我
们刘老师是这么说的,说第 38 条太阳中风,你把这中风看成是伤寒的互
词。我们也不说是张仲景写错了,或者是别人抄错了,它就是这样子,
你就不要去纠缠它是中风还是伤寒了,看成是伤寒的互词就可以了。互
词,中风是伤寒,伤寒是中风,这就是互词,你就把它看成是伤寒就行
了,重点是看它的症状表现,“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
这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临床特征,所以它就是伤寒。下面一个最
·218 ·
… Page 229…
第 16 讲 伤寒兼证(1)
关键的症状,“不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