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臭,你想她吃那么多口能不臭,跟她对话的时候,口臭喷人,一个22 岁
的女孩像这个样子,她就吃得太多,所以就给她清胃热,那么我们现在
讲义上所说的,这一条“饥不能食”,这个饥是有一种饿的感觉,是胃有
热的表现。但是这种热不是胃阳的亢盛,这种邪热不能够消化饮食,所
以不能食,所以病人就有一种嘈杂的感觉,“但头汗出者”,是热郁胸膈
中,热不得外越,所以身上没有汗,但是阳热上蒸,可以见到头部出汗。
我们在这里已经学过的方证中,有哪些方的证候是可以见到“但头
汗出”的呢,我们回忆回忆,一个是湿热发黄证,湿热相合,热不得外
越,阳热上蒸,见到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还有一个大陷胸汤
证,也就是大结胸证,是水热互结,热不得外越,阳热上蒸,可以见到
但头汗出,再呢,我们在太阳病篇的火逆证中谈到,火邪伤阴内热证,
里有热要逼迫津液外越而为汗,但是因为阴已经伤了,化源不足,所以
·488 ·
… Page 499…
第 40 讲 阳明热证
身上没有汗,残存的津液,被邪热上蒸,而见到头汗出。现在我们遇到
的热郁胸膈证,或者说热在上焦证,由于热郁胸中不得外越,身上没有
汗,阳热上蒸,见到头汗出。
所以我们遇到一个头汗出的病人,我们就要想一想了,我们学习《伤
寒论》的时候,《伤寒论》的这种但头汗出见于哪个方证呢,而我面前的
病人符合哪个呢?符合哪个你就按照哪个证候去辨证,去用方。如果都
不符合的话,你看后世有没有专门论述但头汗出的这种证候的这种书呢,
他们是怎么治疗的呢?所以我们就是这样来学习 《伤寒论》中的内容的。
这样的话,关于阳明病热在上焦的证候,我们就谈完了。把第 221
条和第 228 条的症状综合起来,热在上焦,距热很近,所以用清热的方
法,用宣透的方法,这叫清宣郁热法。
下面我们看第二组证候,热在中焦,胃热弥漫证。
原文第176 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用的既然是白虎汤,白虎汤又是辛寒折热的一张方子,所以这里的脉浮
滑的浮,就不是主表的浮脉,而是主热的浮脉。
在《伤寒论》中主热的浮脉,我们学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
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我们学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
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应当说确切的方证,我们现在遇到的
是第三次。浮主里热,而且这个里热没有和有形邪气相结,里热是弥散
的,所以它才能鼓动气血,使血管扩张,使气盛血涌,而表现了一个轻
取即得的脉象,但是重按滑数有力,仲景就把这种脉叫做浮滑,也提示
了里有热,所以脉浮滑提示热邪弥散周身、充斥内外的,或者叫做弥漫
周身,充斥内外,所以我们把这种证候叫做胃热弥漫证。
接着下面两个证候,“表有热,里有寒”,这显然是错简,里有寒不
应当用白虎,而且表有热,在《伤寒论》中只有表有寒的时候,也没有
表有热。明明知道这是错简,但是我们在写《伤寒论讲义》的时候,还
要根据它的原文照模样给它画下来,但是我们后人要给做一些解释。
有一个叫张绍祖的人,自称他是张仲景第46 代孙,他自称自己保存
·489 ·
… Page 500…
郝万山讲伤寒论
着一本书,是张仲景修改过第 12 稿的《伤寒杂病论》,也是十六卷。一
个自称自己是张仲景第46 代孙子的人,叫张绍祖,他保留着张仲景亲自
修改过第 12 稿的《伤寒杂病论》,怎么流传到今天的,咱们也不知道,
然后他就把这种书传给一个叫左盛杰的,左盛杰又传给一个叫罗哲初的,
然后就刻印发行,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十六
卷,这本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凡是在《伤寒论》中,像刚才这一条
不能够解释的,或者怀疑有错简的,在那本书里都修改得天衣无缝。那
本书里怎么说的呢,它说“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
主之。”这么一修改,表无寒,表有寒是白虎汤使用禁忌证呀,表无寒就
是没有白虎汤使用的禁忌证,里有热是白虎汤使用的适应证呀,所以只
有适应证而没有禁忌证,当然要用白虎汤了,这个修改多么严丝合缝呀。
可是为什么当代的校刊家并不看重这个本子呢?一个是,这个故事
编得稍稍的有点离奇一点,第 46 代孙保存着张仲景亲自修改过的第 12
稿《伤寒杂病论》,再有一个,作为一个古籍的话,总有难以尽如人意的
地方,可是在这本书里,凡是在《伤寒论》中难以尽如人意、难以解释
的地方,它都改得特别好,所以这就觉得是后人经过精心学习之后修改
的,所以在校刊上,没有人把它当作一个真正的本子。
不过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可能会得罪特别推崇这本书的一些医生。
我们还是这个意思,一个古籍,一个文物总有一点缺陷,有缺陷才是真
的,完美无缺的东西就太新了。你看在古玩巿场,我们不说这东西是假
的,拿起这个杯子,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东西,看了半天,我只能说这
是新了一些,意思是说这是假的,只能说新了。所以我们说张绍祖的这
本书是新了。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无寒,里有热。”这正是白虎汤的适应证,
用白虎汤辛寒折热,在《伤寒论》中,白虎汤适应证的脉象,一共出现
过两种,一个是脉浮滑,见于176 条,还有一个是“伤寒,脉滑而厥者,
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个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第350 条。
这是涉及到白虎汤适应证脉象的两条原文,一个是脉浮滑,一个是
脉滑,你看脉滑是里有热,没有提到白虎汤的适应证是脉洪大,没有提
·490 ·
… Page 501…
第 40 讲 阳明热证
到。我们今天讲方剂的时候说白虎汤的适应证是身大热,口大渴,汗大
出,脉洪大,白虎汤这张方子原出《伤寒论》,在《伤寒论》中没有这么
说,这是我要提醒大家的。
有一年中南 5 省 5 个中医院校《伤寒论》考试比赛,有的学校,为
了参加这次考试停课3 个月,让学生们专门学《伤寒论》,那学的是不错
的,据说考试考得成绩很好。这次考试有一道题是 K 型题。题目是,在
《伤寒论》中白虎汤适应证的脉象是什么?底下有 4 个备选答案让你去
组合,第一个备选答案是脉浮滑,第二个备选答案是脉洪大,第三个备
选答案是脉滑,第四个备选答案是脉沉实。好多同学都选了 1,2,3。
这个答案是错的,应当选脉浮滑和脉滑,而不应当选脉洪大。脉洪大在
《伤寒论》中,不见于白虎汤的适应证,而见于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
我在这里讲这些事情,就是让大家注意,你要学习《伤寒论》,《伤
寒论》原文没有谈到白虎汤的适应证的脉象是脉洪大。那么什么地方提
到脉洪大呢?下面我要讲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时候,我会详细给大家谈。
好,176 条我们就谈这么多。
白虎汤是辛寒折热的,是辛寒清热的一个代表方,这是大家都非常
熟悉的一张方子,药物由知母、石膏、甘草、粳米组成。
其中的粳米,我们在座的都知道念jing。有一次我到一个地方上课,
我说粳米,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粳米,我把这字写在黑板上之后,全班
的同学都说“哦,原来是geng 米呀”。我说谁告诉你们这个字念 geng 米
的?说我们中药老师呀,学生都把错的当成正确的了。我念了个粳米,
他们反而不知道这什么意思了。河北省的遵化县,有个叫粳子峪的地方,
粳子峪就专门种粳米而出名。粳米是什么东西?是旱稻子,它在水田里
不能生长,是在旱地里生长的,它和稻子是一样的,只不过它的产量很
低,一亩地也就打一百来斤吧,现在人们觉得经济效益太差了,所以种
的人就少了,因此许多药房就没有这种东西。要用白虎汤的时候,大夫
们怎么办呢?他就告诉你,抓一把大米吧,说粳米有养胃的作用,大米
也有养胃的作用,应当说它又是同一科属的植物,代替它应当说大体上
是不错的,可是问题是稻米是水里生长的,粳米是陆地上生长的,水里
·491 ·
… Page 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