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在张仲景之前,中医学的著作分了两大类,一类是基础理论的著作,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把它叫做“医经”。另外一类是经验用方的著
作,《汉书·艺文志》把它叫做“经方”。基础理论的《医经》缺乏临床
的实际治疗,《黄帝内经》只有十三方,今天看起来实用的也不多。经验
用方呢?像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和《治百病方》,缺少理论的指导。而
只有到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他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辨外感病,在
《金匮要略》里用脏腑经络辨证的方法来辨杂病,而这种辨证方法是在
理论指导下,辨出证来之后,据证立法,然后方随法出,这样一个辨证
论治的诊疗体系,才落实到临床上。六经辨证体系的具体内容,我们下
面讲第五个问题的时候,还会专门谈到。
这个“法”,包括治则和治法。从治则来看,伤寒是一个外感病,外
感病就涉及到正气和邪气之间的关系,《伤寒论》从头至尾贯穿了扶正祛
邪的原则。扶正是为了祛邪,祛邪是为了扶正。后世医家把它总结为“扶
阳气、保卫气、存津液”,像陈修园他总结的《伤寒论》贯穿始终的是“保
卫气、存津液”。四版教材、五版教材提到它最重要的治疗原则是“扶阳
·34 ·
… Page 45…
第 03 讲 《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气”,其实这些都是从扶正的角度来谈的,而《伤寒论》最多的是用了汗、
吐、下等等祛邪的方法,因此,我们的远程教育课件上把《伤寒论》的
治则写得很多,实际上归纳起来就是扶正、祛邪两大方面。扶正是为了
祛邪,祛邪是为了扶正,祛邪的时候不忘扶正。
《伤寒论》在1800年以前就强调了扶正祛邪这个治疗原则,这个治
疗原则在今天还是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的。
在治法上,《伤寒论》把中医所说的八法,在临床运用得非常好。或
者说所谓的八法就是从《伤寒论》中总结归纳出来的。
汗法治疗邪在体表,具有发汗的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
龙汤、大青龙汤、葛根汤都出自于《伤寒论》。而这些方子,对真正寒邪
在表的这种证候确实有很好的发汗效果。
吐法,我们今天不怎么常用,但是在中医的历史上,吐法可以治疗
许多复杂的疑难病证。吐法的代表方瓜蒂散就是出自《伤寒论》。
下法是《伤寒论》中最常用的,也是涉及到方剂最多的一个方法。
下法的代表方像三承气汤,是泄下燥热;桃核承气汤是泻热逐瘀;抵挡
汤是破血逐瘀,也算下法的范畴;茵陈蒿汤,是利湿、泻热、退黄,它
也用到了大黄,也可以算下法的范畴,像麻子仁丸的润下,像蜜煎方、
土瓜根方的导下,像大陷胸汤的泻热逐水,都属于下法。
和法,对于和法,我们通常用“和解”这个词,对于“和解”的理
解,有的人说是调和,实际上我的理解它不是调和,因为和解的方法主
要治疗枢机不利的证候。人体的枢机有两个,一个是少阳半表半里这个
枢机,一个是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少阳半表半里的枢机是调气的升
降出入的,而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主要是调气的升和降。人活着全
凭一口气,人体的气一定是流畅的,一定是畅通无阻,一定是条达的。
许多疾病都是气不和所造成的。我们遇到气不和的这种证候,抓哪个环
节,抓哪个关键来调节,就可以抓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也可以抓中
焦半上半下的枢机。因此,对于“和解”的理解,我们把他解释为“和
枢机,解郁结”。因为枢机如果不利,气机必然郁结,气机郁结以后,就
·35 ·
… Page 46…
郝万山讲伤寒论
造成了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和解”应当理解为“和枢机,解郁结”。
把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起来就是“和解”。和法代表方是柴胡剂、小柴
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这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枢机的。
还有一组代表方,就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是和
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的。
温法的代表方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这
一类具有助阳、祛寒作用的方剂。
清法的代表方,像栀子豉汤,清宣膈中的郁热;像白虎汤,辛寒折
热,清中焦之热;像黄芩汤可清少阳胆热,治疗胆热内迫肠道的热利,
这都可以算作清法的范畴。
补法的代表方,像炙甘草汤,治疗气血两虚,心脏失养,脉搏不续
的脉结代、心动悸,它是气血双补的。像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
里缓急的作用,可以治疗心中悸而烦,又可以治疗气血两虚,腹部筋脉
失养的腹中拘急疼痛,这可以算补法。
消法,像抵当丸,具有化瘀缓消的作用,用于治疗太阳蓄血证瘀、
热都比较和缓。
所以后世所谓的八法实际上是从《伤寒论》具体的治法中归纳总结
出来的。
我觉得在《伤寒论》中还有涩法,像赤石禹余粮汤和桃花汤的涩肠
固脱法,它们治疗下利滑脱,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方法。
那么除此之外,在《伤寒论》中还有针药并用的方法,还有针和灸
并用的方法,还有药物和食疗并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经常在临床上广泛
的应用。这是我们从法的角度谈,涉及到了治则和治法。
在方剂学上,我们刚才提到,在《伤寒论》记述了 112 方,这 112
方绝大多数选药精当组方严谨,剂量准确。比方说有一个部门用五苓散
来做动物实验,五苓散这五个药如果按照《伤寒论》原方的剂量比例,
泽泻量最多,桂枝量最少,猪苓、茯苓、白术的量居中的话,喂动物,
就有很好的利尿作用。如果你把这五个药的剂量各等分做出来的散剂去
·36 ·
… Page 47…
第 03 讲 《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喂动物,几乎没有利尿效果,所以说剂量准确。
再举个例子,日本有一个药理学小组,拿白虎加入参汤做成煎剂,
非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口服,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大家都知道,用四氧嘧啶
给大白鼠注射之后,抑制胰岛细胞的分泌,胰岛素分泌减少了,动物的
血糖就升高了。然后按照原方的药物组成,按照原方的药物剂量比例做
成白虎加入参汤,给这种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口服,结果发现有很好的降
血糖效果。可是在我们想来,糖尿病的病人,你还能用粳米吗?粳米是
碳水化合物啊。那么你还能用甘草吗?甘草带有甜味呀。所以日本这个
研究小组也同样这么想。它用一个药一个药的试,结果发现这五个药单
独使用的时候,只有知母和人参这两个药有一点降血糖的效果。至于粳
米、石膏和甘草这三个药单独使用不降血糖。于是他们就想,整个方子
的降血糖作用会不会是知母和人参加起来所产生的效果呢?结果这两个
药合用之后,发现并不能提高降血糖的效果。然后他们就调整知母和人
参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发现把人参用多了之后,降糖作用不仅不提高
反而下降了。因此他们认为,单独使用具有降糖作用的知母和人参之间,
可能在剂量比例上不适当的时候,它们的降糖效果反而具有拮抗作用。
知母单独使用加上石膏降糖作用提高,人参单独使用加上石膏降糖作用
也提高。石膏单独使用不降糖,但是它对知母和人参的降糖作用具有协
同效果。接着试验,把知母和人参两个药放在一起,把人参加用到降血
糖作用接近消失的时候加入石膏,发现降血糖作用可以提高,随着石膏
量的增加,降糖作用逐渐提高,当然这是有限度的,石膏加到一定程度
之后,你再加量,它的降糖作用也不再提高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依次加入单独使用没有降糖作用的粳米,降糖作用进一步提高,再加甘
草,降糖作用又进一步提高,说明石膏、粳米、甘草对整个方子的降糖
作用都有协同效果,现在五个药用齐了,降糖作用没有恢复到原方的水
平,为什么?这次试验的时候人参的量用多了。当把人参的量降到原来
剂量水平的时候,降糖作用最好,把人参拿掉,就是白虎汤,发现降糖
作用又很差。所以日本这个药理试验小组非常奇怪,不知道中国的古人
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找到了这样优化组合的方药组成,找到这样优化的剂
量比例。
·37 ·
… P